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方师苑》:《触龙说赵太后》的语言艺术

(2010-04-30 14:45:20)
标签:

广东教师

触龙说太后

战国策

孙子兵法

历史散文

文化

分类: 陈言清影

说话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很实用的艺术。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亡国;一言可以令寒冬暖,一言亦可以叫六月寒。这就是语言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闪烁着惊人语言魅力的不计其数。尤其是《左传》中行人辞令之美和《战国策》中策士说辞之雄辩等,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触龙说赵太后〉的言语策略》一文是我几年前的读书笔记。此文曾发表于《广东教师继续教育》2004年第6期。虽是旧文字,但人类的语言艺术永远不会过时。

《广东教师继续教育》是《南方师苑》前身。

《南方师苑》:《触龙说赵太后》的语言艺术
               以迂为直 迂回进击
               ——《触龙说赵太后》的言语策略

            文字:  陈华清   图片:网络 


   《触龙说太后》是选自《战国策》的一篇历史散文。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56年,当时秦国看到赵惠王刚死,即位的孝成王年幼,国内形势不稳定,便趁机对赵国发起进攻,赵国危在旦夕。代子执政的赵太后不得已向齐国请求增援。齐国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作为交换条件。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太后对他十分溺爱,坚决不同意他到齐国当人质。为此,有不少大臣“强谏”,惹得太后大为恼火,她宣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就是在这种群臣正面劝说纷纷失利、君臣双方僵持不下的危急情况下进行劝说,并取得了成功的。
  触龙能成功说服赵太后,除了他不顾个人荣辱,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外,更为重要的是,触龙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周密的语言策略。他的策略简而概之是:以迂为直,迂回进击。《孙子兵法》十分崇尚“迂直之计”,强调“军争之难,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即在正面强攻不下的情况下“迂其途”,能在对方不知不觉中抢先到达预定目标,获得主动权,再发起突然的攻击使其就范。我们且看触龙劝说的“四步曲”——
   第一步:借语养生,放松戒心
  《孙子兵法》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与强敌交锋,必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样才免于两败俱伤,使战斗继续下去。触龙深谙此理。他知道,要说服盛怒的赵太后,必须隐藏来意,避开“人质”之类的敏感话题,选择令太后感到“安全”的话题,营造一种和谐的谈话气氛,以打消其戒备之心,解除其精神武装,争得谈话的主动权。
  触龙先用身体语言“示弱”。“入而徐趋”,“徐”是慢之意,“趋”则是小步走。按君臣礼节,触龙见太后应该是快步走,但因其脚有病,所以只能是“徐趋”。
  触龙用自己老态龙钟、体弱有病来博取太后的同情,接着就以“自谢”表诚意。说自己由于身体的毛病,很久没有见过太后了,担心太后日夜操劳国家大事累坏了身子,因此特意来看望太后。言下之意,我只是关心您的身体健康,没别的意思。这番关心的话语颇得太后好感。然后,触龙又问起太后的饮食,锻炼情况,并介绍自己的养生之道。在这段闲谈中,触龙只字不提长安君,甚至片言不语当时赵国的险恶形势,谈论的都是一些日常的养生之道,这令太后感到很“安全”。这些话题表面看来似乎是闲扯,与触龙此行目的相去甚远,实际上,这正是触龙高明的一着棋。事实上也证明触龙这个语言策略是高明的。我们不妨从太后的角度想想:自己“新用事”,国内动荡不安,如狼如虎的秦国对赵国发动进攻,而盟国又要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作人质才肯出兵……刚刚遭遇失夫之悲,眼看又要遭遇骨肉分离,这怎不让太后伤心痛苦?偏偏那些人手下不会体恤人,只知“强谏”!赵太后虽然位高权重,尊贵无比,但毕竟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女人,同样需要别人的关心、爱护和体谅。在这种情况下,触龙一番嘘寒问暖、体贴入微的话语如同寒冬里的暖阳,令“四面楚歌”的太后感到一点慰藉、一丝温暖,于是怒色“少解”。赵太后对触龙的态度,从一开始的“盛气而揖之”到现在的怒气稍微消解,这个变化,说明她对触龙的戒备心理放松了,良好的谈话气氛初步形成。触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第二步:借谋职位,拉近两心
  紧张的气氛虽然有所缓解,但把话题转到长安君身上时机显然还未成熟。如果再闲扯家常必然令太后感到厌烦,使谈话无法进行下去。聪明的触龙又改变策略:用自己儿子作为话题。他故意向太后表明自己对这个小儿子“窃爱怜之”,希望太后能让他入宫当禁卫军。表面上看来,触龙此行不过是来拉关系,为儿谋私利。实际上,他的真正用意在于:一则让太后误以为自己此行不过是为儿子谋个美差,再次让太后放松戒备之心。其实凭触龙当时的身份、地位、资历,为儿子谋个好职,还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哪用得着拖着“病足”去麻烦为人质问题搞得心力交瘁的太后?触龙正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二则迎合太后作为母亲的爱子之心,借谈自己对儿子的打算来借题发挥,引起太后对自己“爱子话题”的谈兴。试想天下父母谁无舐犊之情?哪有不爱子女之理?更何况赵太后是那么偏爱小儿子!触龙正是摸透太后心理,才故意提出这个讨她欢心的、容易引起其感情共鸣的话题。三则现身说法,让太后看到自己是如何趁未死之前安排好儿子,推已及人,暗示太后也要为儿子的将来着想。此外,还为后面说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埋下伏笔。此招可谓是一箭多雕。不出触龙所料,爱子话题激发起太后深谈的浓厚兴趣:“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这是太后寻求认同心理的表现。试想在此之前,多少大臣责备太后过于妇人之仁、不顾全大局,无人理解她爱“少子”的无奈。而眼前就有一个和她一样疼爱“少子”的同调者、知音者,这怎不令太后喜出望外?触龙故意和她争论男人和女人谁更爱“少子”,他知道这样做会令太后开心。果不出所料,太后高兴得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这一笑表明太后对触龙的抵触情绪已消除,对他的好感又增加一层,爱“少子”的话题使两颗心拉近了。触龙的语言策略又一次达到预期的目的。

《南方师苑》:《触龙说赵太后》的语言艺术
  第三步:借谈燕后,将心比心
  为把两人的交谈距离拉得更近,精明的触龙还对太后的称呼作了变动:刚来时毕恭毕敬其为“太后”,现在改称为“媪”(媪是对老年妇女的尊称),自称为“老臣”。 “老臣”和“媪”像普通老人那样聊家常、聊爱子。聊完“老臣”的爱子,下一步就聊“媪”的爱子,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长安君终于可以作为话题了,但触龙并不急于直奔“人质”这个主题。他的策略是:欲进先退,声东击西。他又用一贯使用的“借他法”作为话题。这次借用的是太后的女儿燕后。他明明知道太后爱长安君胜过爱燕后,也知道大臣责备太后爱长安君爱昏了头,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但是他故意嗔怪、埋怨太后爱长安君爱得还不够深,疼爱长安君比不上疼爱燕后的程度:“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太后不知是计赶快辩解:“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这句话实际上已接触到矛盾的本身。于是触龙不失时机地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这正是触龙此行要同太后说的道理。为让太后明白这个“爱子之真理”,他以燕后作为正面例子,指出当年燕后出嫁时,太后是那样的悲恸,心里日思夜念远嫁的爱女,但却祈祷她千万不要回来。因为古代诸侯的公主嫁到另一诸侯国做王后,只有两种情况才能返回娘家:一是被丈夫休弃,二是所嫁之国灭亡。有这们的风俗习惯,太后纵然思念女儿也只能希望其“必勿使反”了。触龙故意提起燕后,作用有两个:一来肯定太后为爱女“计长远”,深明大义;二来借燕后反衬长安君。通过对比,暗示太后:您爱燕后能为其将来打算,使其“有子孙相继为王”。触龙这个旁敲侧击、迂回包抄的方法,终于动摇了太后在“以长安君为质”问题上曾经坚不可摧的抗拒之心,使其不得不承认触龙的分析很有道理。至此,触龙的劝说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第四步:借评历史,诚服其心
  在提到爱子必须为其长远利益着想这个观点时,触龙以燕后作为正面例子,说得太后连连点头称是。为扩大劝说成果,触龙乘胜追击,用历史事例从反面来论证说理。从遥远的“三世以前”,说到“赵之为赵”,再扯到其他诸侯国。话题虽然越扯越远,但其始终不离主题,那就是无论是赵国还是其他诸侯国,他们被封侯的子孙没有世代为侯。触龙一针见血地指出:侯位绝嗣原因在于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东西太多了。触龙总结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历史教训,目的只有两个。其一,暗示太后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太后虽然在人质问题上失去理智,但她毕竟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在一个个血的历史教训面前,她会反省自己的行为。其二,让太后从中明白这样的道理:父母如果果溺爱子女,给予子女太多,子女对国家没有贡献,最终会害死他们。接着,他给太后指出一条光明之路:与其“尊长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倒不如让他趁到齐国作人质的机会“令有功于国”,就算将来太后百年后,长安君也可以“自托于赵”了。在这段说辞中,触龙始终把长安君的前途同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情理相融,虑之深远,意之真诚,令太后心悦诚服,最后才痛痛快快地同意“恣君之所使之”。触龙的劝说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触龙劝说太后的语言策略非常周密,每个话题都为下一话题打好铺垫,步步为营,层层点悟,迂回前进。他的说辞精妙、委婉,没有“强谏”般激烈的矛盾冲突。太后在闲聊过程始终被触龙牵着“牛鼻子”走,毫无察觉出矛盾的焦点,又不知不觉中接受对方的观点。正如前人所评:“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触龙说服太后的语言艺术,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南方师苑》:《触龙说赵太后》的语言艺术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稍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于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龙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于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