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体协主席
老体协主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6,699
  • 关注人气: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 探 白 岩 寺

(2013-01-07 14:57:43)
标签:

杂谈

 

三 探 白 岩 寺

                                    

                    -------白岩寺探讨之三

 

     据《黎城县志》载:白岩寺创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由僧惠柔创建;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僧德净重修。

这是自建寺以来,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重修。可见这次毁坏程度之严重,修复规模之庞大。那么,是谁?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要毁坏它?金大定年间,僧德净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重修的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不得不再次踏上寻访这段历史的行程。

 

( 一 )

 

笔者与康润芳先生(《元村志》编审),在一起探讨,并多次走访了元村群众,收集到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名人。为这次《三探白岩寺》的成文,提供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元村群众所讲的与白岩寺有关的故事中,就数“元村人被杀后,又重建元村” 的故事耐人寻味,令人深思。现在的元村,是在距原村址近两里的地方建起来的。通过在原村址出土的砖块、瓦砾、及陶器生活用具的残片,足可以证明:元村曾迁过地址。其迁址的原因就是因为:北宋末,金兵屠杀元村百姓,烧毁房屋,烧毁白岩寺,杀尽寺里僧侣等罪行造成的。若干年后,当时在外地的元村后人,陆续返回,重建家园。

康润芳、宇文浩先生辑写的《寨子》(元村人称之为:“古寨”。)载:“------元村寨子却是一个名副其实,而且是很经典的寨子。寨子地处村东南,寨子平均高度10米以上,东南西被沟河环绕,北面呈凹型地貌,与村北后街、圪台相连。寨子近似圆形,周长约500米,四周高筑墙,设南、北两个寨门,很象个‘袖珍城堡。’------寨子就处在两沟河交汇的三角地带,还可以看到寨子与村落是一个整体。寨子平台与后街、圪台基本在同一水平面上,但寨子与后街和圪台之间的庙场为什么凹下去了呢?------我们不难看出,精明的范氏、梁氏、申氏等先民们,为了抵抗和防御兵祸、盗匪、野兽的侵害,利用寨子三面临河的有利条件,在寨北挖壕取土,寨子的平台加高,围墙加固,寨子雏形基本形成------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兵祸、响马、野兽出没的减少和绝迹,千年古寨固若金汤的城堡式作用正在消失------

“客观上讲,这种寨子很不适合现代人生产生活需要,进寨就上坡,出门跨石阶,街巷狭窄------

不难看出:元村人花大力气修建“固若金汤的城堡式寨子”,就是为了。“防御兵祸、盗匪、野兽的侵害。”

《寨子》一文,为研究当时白岩寺的情况,提供了天时、地理上的帮助。使我们很自然地将这些资料,与发生在北宋末期,金兵在此制造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连系在一起。由此,可大胆推断:元村那“固若金汤的城堡式寨子”,就是为了防御和抵抗金兵兵祸而建的。

特别是《元村志》(申建国主编)的问世,为研究白岩寺提供了方便,笔者在其中,发现了不少与白岩寺有关的蛛丝马迹。带着这些“原材料”,又反复与旧《黎城县志》对照,终于找到了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因为宋朝统治者昏聩无能,导致金兵南侵,中原儿女饱受亡国之苦的腥风血雨之中------也就是那时,金兵攻陷黎城,杀害了民族英雄宇文光父女,把元村杀得鸡犬不留。白岩寺被金兵烧毁,僧侣全部遇难------

那是一段使人倍感屈辱,令人心酸的历史。

 

( 二 )

 

自陈桥驿黄袍加身,赵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开创宋朝至此(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己经有166年了。在这一个半世纪里,大宋朝有过多少辉煌的建树啊!可是,自宋朝建立之始,就有着强大的外患。先前是辽,经过多年的战争,辽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迫使宋朝向他输银供绢。后来是金。金为女真人所建。女真世居中国的东北,当辽衰败以后,金逐渐兴起,最终灭了辽,成为大宋朝在北方的最大威胁。

金国兵多将广,谋士如云,灭辽以后更加不可一世,每起问鼎中原之心。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曾经举兵,一路势如破竹,直杀到北宋的京城汴梁城下。昏聩无能的宋徽宗赵佶,吓得风声鹤唳,寝食难安。于是,演出了一场“内禅”的丑剧,把皇帝的位子,连同保卫宗庙社稷的重任,一起交给了皇太子赵桓。赵桓当了皇帝,是为钦宗,改年号为靖康。

宋钦宗赵桓比他爸爸宋徽宗赵佶也强不到那儿去,面对汴梁城外的如林刀枪,也是一筹莫展。既然打不过人家,只有割地赔款。于是,自称侄辈,割了太原、中山、河间三个重镇,还赔给了人家一大笔钱。

谁知金国欲壑难填,第二年(公元1126年)秋,又倾巢出动,浩浩荡荡杀到了汴梁城下。这一次可不像上一次,金兵把汴梁城团团围住,要金,要银,要皇亲国戚,还要太上皇和皇帝!

当然,“疾风知劲草,国难识忠臣” ,兵临城下,亡国在即,堂堂的宋朝也出了几个抗金的英雄。可是,此时的宋朝已经是国力衰微,江河日下,种种不济,并非靠几个英雄就能扭转乾坤。守卫京城的将士死的死,伤的伤,抵抗到这一年的农历十一月,汴梁城被金兵攻陷了!

这一年从秋末冬初就开始刮风下雪,及至十一二月间,狂风暴雪常常数日不止。金人大获全胜,但因天气恶劣,不便班师,所以一直到了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的农历四月春末夏初之际,才押上宋钦宗赵桓、太上皇赵佶和所有在汴梁的皇族宗人,装上一车又一车的金银财宝,逶迤北去。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

同年五月,康王赵构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拜,把年号改为“建炎”,正式当了皇帝,是为宋高宗。

从此,中国的历史进入南宋时期。

大宋朝北部的大片土地,都落入金兵的铁蹄之下。

金兵攻陷黎城,如入无人之境。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无恶不做。粮食、财物被他们抢去,良家妇女被金兵奸淫蹂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白岩寺及僧众和元村百姓,都遭受到灭顶之灾。

金兵为了实行假仁假义的“汉人治汉”政策,费了好大的劲,才将德高望重的元村名士宇文光绑来,用尽威逼利诱之法,让宇文光当官,帮助金兵统治百姓。宇文光坚辞不受,金兵脑羞成怒,毒打的宇文光身无完肤,竟不屈以死。其女见父身亡,也自尽而死- - - - -

旧《黎城县志》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宇文光(?- - - -1127年),字仲明。元村人。聪明过人,博览群书,治诗,优好《春秋》、《左传》,曰《春秋》素王法也,左氏亲受于圣人而为之传。不读此不足断大事,岂独取其富而艳哉?!至于王氏之学,虽将假途以进,然非术好也。崇宁初,诏天下以三舍士,光以为文学取重,深为县令苏渤所知。当时,四方多事,赋敛烦数,光知时不可为,无复进取意。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陷黎。执光,将胁之授以官。坚辞不受,挺楚交至,身无完肤,竟不屈以死,崇纪乡贤。是日,女亦死节。见列女志。光诗学典雅,与乐舜臣齐名,所著有《东汉属辞三卷》、《集春秋三传》一部,杂作数百篇。隆庆间,县令张遵约,于荒草中得光墓石,始为昭扬。”

宇文光父女的死,激起了元村村民的强烈反抗!他们赤手空拳地和凶残的金兵奋力搏斗,最终,被金兵将全村杀的鸡犬不留,无一人幸免- - - - -

白岩寺的僧侣,闻知后赶来救援,终因寡不敌众,全部遇难- - - - - -

盛怒的金兵烧毁了元村房屋,白岩寺也被烧毁- - - - - -

( 三 )

 

旧《黎城县志》这段记载,再现了当年的景况。语言生动简洁,真实自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全文只有短短二百多个字,即载明了:“宇文光,字仲明。元村人。” 他“聪明过人,博览群书,治诗,优好《春秋》、《左传》,曰《春秋》素王法也,左氏亲受于圣人而为之传。不读此不足断大事,岂独取其富而艳哉?!至于王氏之学,虽将假途以进,然非术好也。”

 并通过“崇宁初(公元1102 - - - -1107年),诏天下以三舍士,光以为文学取重,深为县令苏渤所知”。这段话,不但使我们知道了当时黎城县令苏渤的克尽职守;更介绍清楚了宇文光的人品、处境、及心理活动:“当时,四方多事,赋敛烦数,光知时不可为,无复进取意。”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陷黎。执光,将胁之授以官。坚辞不受,挺楚交至,身无完肤,竟不屈以死,崇纪乡贤。是日,女亦死节。见列女志。” 这段话只用了47个字,就将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中心事件交待的经纬分明,清清楚楚。

最后,作者怀着悲愤、崇敬的心情,饱蘸笔墨,写下了:“光诗学典雅,与乐舜臣齐名,所著有《东汉属辞三卷》、《集春秋三传》一部,杂作数百篇。” 以及:“隆庆间,县令张遵约,于荒草中得光墓石,始为昭扬。” 等句,既赞颂了宇文光父女,又交待清楚这段历史来之不易- - - - -

通过旧《黎城县志》所载的:“- - - - -隆庆间,县令张遵约,于荒草中得光墓石,始为昭扬。” 这段话可知:是明朝穆宗隆庆(公元1567------1573年)年间的黎城县令张遵约,在荒草之中觅得宇文光的墓石,这一段北宋末年(靖康二年),发生在黎城的白岩寺惨案,及元村名士宇文光父女勇抗金兵的英雄事迹,才得以昭扬的。

我们对明朝穆宗隆庆(公元1567------1573年)年间的黎城县令张遵约并不陌生:他是湖广竞陵人,是黎城县历史上,最有作为、最有建树的好县令之一。尤对黎城的文化发展,贡献巨大。他不但“礼聘绅彦靳帷精创修邑乘(佚),并在原八景的基础上,废除了‘漳河落(石间)’、‘龙门冬雪’两景,补增了‘金牙晚照’、‘田溪洌水’两景” 。

他的优美诗篇更令人赞不绝口,仅《白岩晓烟》、《春日过白岩寺》二首脍炙人口的好诗,就令人浮想联翩,为白岩寺平增几分色彩。

清康熙年间,当时的黎城县令程大夏修,李御、李吉总纂的《黎城县志》收录了张遵约的古八景题咏。并将古八景顺序作了调整。

程大夏在修清《黎城县志》时,高度赞扬张遵约曰:“名山大川之间,佳景存焉。山人野老,日习焉而不知领取,风雅之士,一见赏心,形诸诗歌,即一丘一壑,亦足以千古。何也?代易而风景不殊也!若燕台之玉泉、瑶岛,西湖之苏堤、六桥,与吾楚之平沙远浦,皆为古今所艳称,而此地八景,仅见于张遵约之一诗,百年来唱和无人,可胜惜哉!予故亟为标出,不使佳景芜没于空山,仍各系以诗,后有作者从而和之,亦登高能赋之选也,如曰西山  潭,必待柳州而始显也,则予不敢矣。”

“而此地八景,仅见于张遵约之一诗,百年来唱和无人,可胜惜哉!” 仅程大夏县令这一句话,足可看出:几百年来,明县令张遵约在黎城的文化史上,占有多么崇高的地位!

再一次感谢张遵约这位先贤,为我们“在荒草之中觅得宇文光的墓石”,使得我们黎城的民族英雄宇文光父女的英名“才得以昭扬的” ;白岩寺的那段屈辱史,才不会被埋没。

写到这里,倍感肩上担子沉重,手中笔杆紧要!

 

( 四 )

 

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当时,为避辽兴宗耶律宗真的名讳,称为“女真”)兴盛起来了。天庆三年(公元1113年)完颜阿骨打做了女真族的首领____达贝勒,就率领女真人开始了反抗辽国的斗争。女真人原来臣属于辽,每年都要向辽国进贡大批北珠、貂皮、海东青等物。“海东青”是产于东北,身体小而雄健凶猛的一种鹰,它不仅能捕获野兔等猎物,还能擒埔天鹅。所以,耶律延禧特别喜欢,每年都派人到女真人处征收。辽国的使臣到了女真人这里,以索取贡物为名,到处敲诈勒索,不仅搜刮钱财货物,还肆意欺凌女真人,逼使女真人的妇女陪他们过夜,不论是年轻姑娘,还是有夫之妇,只要是长得漂亮的便指名索要,要她们轮流陪宿。

女真人恨透了契丹人,对辽国使者的骚扰掠夺更是怨愤不平。看到辽国君臣的荒淫无道,看到女真人对契丹人强烈不满的情绪,阿骨打认为时机已到,他决心带领女真人反抗辽国的统治,征服越来越腐朽的辽国。他号召女真人发展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加紧训练扩大军队,锻造兵器,并在边防要塞修城建堡,加强防御力量与进攻措施。

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春正月,阿骨打在众大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他说:“辽以镔铁为国号,取其坚硬,但铁也会生锈变坏。世上只有金子光彩不变,质坚不坏。而且,我们完颜部又崇尚白色,应取‘金’为国号。”于是,建国号“大金”,称当年为“收国元年” 。因为他是金国的开国皇帝,所以历史上称他为金太祖。

公元1117年,阿骨打改元为天辅。

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六月,阿骨打暴病身亡。他的弟弟完颜吴乞买即皇帝位,史称金太宗。国号:天会。

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灭辽后,举顷国之兵,南侵北宋。

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黎城。

前面说过,当时,女真是我国北方非常强悍的少数民族之一,饱受契丹人的欺凌。常期以来,养成一种粗暴野蛮的性格。灭辽后,曾进行疯狂的报复,南侵北宋后,又实行残酷的高压统治政策。加之,与汉民族文化、风俗、习掼各不相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公元1161年,完颜雍即位。改元为:大定,史称为世宗。

金世宗在位29年,是金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目睹和经历过许多次,女真人与汉民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深深感到“高压政策”存在着种种弊端。为了加强和巩固大金国的统治地位,他不得不采取种种措施,用来“收买(汉族)民心” ,以缓和女真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在各地修复毁坏了的寺庙,也是他这次缓和矛盾的重要工作。

于是,自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烧毁白岩寺的那天起,至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痛苦地呻吟了大约五六十年间的白岩寺,终于又重见天日了。

这次是:“僧德净重修”。

 

崔守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