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3  圣人的境界

(2014-09-04 08:11:39)
标签: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百家讲坛

文化

分类: 百家讲坛

演讲人:鲍鹏山 

讲师简介: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

内容简介: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儒家给我们的印象是文质彬彬,讲究礼仪,而孔子一生也致力于恢复周礼。礼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孔子的政治理想。那么日常生活中的孔子是不是规矩特别多,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谁要是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做得不合礼的要求,孔子就会像足球场上的裁判一样。在面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孔子究竟会怎样做呢?
全文:

在上一讲我们讲到孔子在陈国听到了一个很好的消息,季桓子死了。季桓子临死之前给他的儿子留下了一个政治遗言,希望他的儿子做了鲁国执政之后能够把孔子召回来。不久季桓子死了,他的儿子季孙肥果然当了执政。季孙肥在把父亲的丧事办完之后,就想起父亲的遗言,要把孔子召回来,他也准备这么做。可是他手下有一个人叫公之鱼,对季康子说,我劝你还是别把孔子召回来,为什么呢?因为孔子曾经和你父亲有过合作,合作的结果是孔子不听你父亲的,你父亲也不愿意听他的,结果孔子出国。孔子一出国,你父亲的声誉就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孔子和季桓子有矛盾,那大家肯定都站在孔子一边,肯定是季桓子有问题,孔子出国对季桓子的政治声誉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公之鱼就提醒季康子,如果把孔子召回来,是他听你的还是你听他的,你听他的不可能,他听你的也不可能,孔子有原则。如果是这样,你们的合作还是会破裂,如果破裂以后,孔子再出国一趟,你的名声又搞坏了。孔子骂过你的爷爷季平子,也说过你的父亲季桓子,现在又轮到你了,难道你一家人的名声都要被孔子坏掉。季康子一听还真是这回事,马上打消了召回孔子的念头。一个小人就把孔子回国的希望掐灭了。中国人,大人有大人的思路,小人有小人的想法。小人的想法和思路往往比大人的想法和思路更能打动人心。这是为什么?因为小人的想法针对的是我们人性中的弱点,公之鱼的分析就是针对季康子的弱点。季康子想,既然没有执行父亲的遗嘱,这是不孝,总得像个办法。公之鱼就说你把冉求召回来,不召老师召学生也算是一个折中的办法。再说冉求是一个财政专家,搞经济有一套,而且冉求这个人很听话。又是专家又很听话,那不就是宝贝嘛。

解说:把冉求召回国,让孔子继续在外流亡,季康子这样做,也是盘算了自己的道理。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在他面前季康子会感到处处受约束,那么真实的孔子是不是一个规矩很多的人,一般人在孔子面前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吗?

不是的,孔子很宽大,你在他面前完全可以很自由,他很宽容,《说苑》上有两句话讲的特别好

http://s8/mw690/001QbF2Hgy6LLPCry5N57&690 圣人的境界" TITLE="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3  圣人的境界" />

孔子有这样的道德,他一定能够容众,容纳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包容种种缺点和不足,在孔子面前完全可以自由无拘无束的。我们想一想,假如孔子是一个非常严格,非常苛刻的人,会有那么多学生一直跟着他吗?他会培养出那么多有风度的,有气质的,有个性的,有情怀的学生吗?一个人的风度,一个人的情怀,一个人的气质只有在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够发育。孔子手下那么多学生,各有各的个性、风度、气质、性情,说明孔子一定是宽容的。有一次孔子给一个极聪明的学生子贡提了一个问题,说子贡啊,你是不是认为我有很多知识啊,子贡一听就说对啊,难道老师不是很有知识吗?孔子说不对,我只不过是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而已。这个话讲得很对,我现在也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学习不是为了扩大知识面,你说知识面扩大到什么程度才算够呢?

http://s12/mw690/001QbF2Hgy6LLPGjuMX3b&690 圣人的境界" TITLE="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3  圣人的境界" />

这个对话结束了,那么这个基本价值观是什么,但是子贡明白。一个人一以贯之的原则是什么呢?好在《论语》里还有一条,孔子和他另一个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他问了曾参同样一个问题,他说曾参啊,我有一条道一以贯之,你不要以为我知识面广,我只是有一个道一以贯之。曾参一听,就说是,他明白了,对话结束了,孔子就走了。

解说:孔子和他的弟子曾参一问一答像是在打哑谜,他们相互明白,但是别人却不明白,那么曾参听明白了什么,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又是什么呢?

旁边还有其他的一些人,这些人就不明白了。孔子一走他们就问曾参,曾参做了回答,这样我们就知道孔子为人处事一以贯之的原则是什么?曾参说老师一以贯之的就是两个字,“忠”和“恕”。孔子自己给“忠”和“恕”都做过解释,什么叫“恕”呢?

http://s4/mw690/001QbF2Hgy6LLPJjbAn13&690 圣人的境界" TITLE="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3  圣人的境界" />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我们说这是一条黄金法则啊,全世界各民族通行的一条黄金法则。那么“忠”呢?“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就是“恕”的积极一面,你想要的也要帮助别人实现,

http://s8/mw690/001QbF2Hgy6LLPLXA5Fe7&690 圣人的境界" TITLE="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3  圣人的境界" />

从这个意义上讲,“恕”是消极的道德,“忠”是积极的道德。照这么解释大家会觉得“忠”是积极的道德,“恕”是消极的道德,那“忠”是不是比“恕”更重要?按说是这样。“忠”里面的内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际上就是孔子讲仁的内涵。很有意思是,有一天子贡跑去问老师一个问题,说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字,这一个字我可以终生奉行它。孔子的回答毫不犹豫,那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时候我在想一个问题,我当了这么多年老师觉得特别感慨,我觉得孔子的这些学生,你读《论语》,他的学生问的问题都特别有意思,问的特别有水平。如果突然哪一天有学生来问我,说鲍老师啊,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字终生奉行啊,这真会把我问傻了,我一定要想半天,那会是哪一个字啊,让我想一想,但是孔子当场就能答出来。学生高,老师也高,老师高很多时候是由于学生高逼得老师高。如果我每天上课之前,万一学生问我这个问题,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免得被问倒了。所以你看孔子学生问孔子的都是一些什么问题啊,怎么成人?什么叫仁,什么叫正,什么叫君子,什么叫死亡,什么叫人性。有时候我跟我的学生开玩笑,我的水平为什么比不上孔子,因为你们比不上孔子的弟子吗,对吧,你问不到这么有水平的问题吗。所以你看子贡这个问题问得多好。

http://s11/mw690/001QbF2Hgy6LLPPcMzw0a&690 圣人的境界" TITLE="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3  圣人的境界" />

问的好,答得怎样?答的也好啊,那就是“恕”,一点没有犹豫啊!答案好像在他的脑子里早就有了

http://s5/mw690/001QbF2Hgy6LLPRG0oAd4&690 圣人的境界" TITLE="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3  圣人的境界" />

这个时候才能看出老师的水平,老师的水平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看出来。老师会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叫水平吗?标准答案是老师自己做的,老师当然会了。

解说:我们知道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是忠和恕两个字,但是当子贡问他,哪个字可以奉行终生的时候,孔子却毫不犹豫地给出了恕字,把忠给舍弃了。孔子为什么给出的是恕,而不是忠呢?

我们刚才讲了,“忠”是积极的道德,应该更难,应该更高。为什么给他的是“恕”而不是“忠”呢?你就要思考了,然后才能明白孔子为什么比我们高。因为“忠”有问题,“忠”有什么问题呢?“忠”有三个问题,第一,我们刚才讲了“忠”是积极的道德,你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http://s15/mw690/001QbF2Hgy6LLPVtLY2ce&690 圣人的境界" TITLE="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3  圣人的境界" />

一定要有能力。你想要的让朋友也能得到,你想建立的让朋友也能建立,你帮助他去建立,可是你有这个能力吗?

http://s12/mw690/001QbF2Hgy6LLPYB8x59b&690 圣人的境界" TITLE="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3  圣人的境界" />

因此子贡问的是什么呢?我一辈子终生奉行,那这肯定就不行了,为什么?有些时候你做不到啊。我倒很想让在坐的各位都能发财,我做不到啊。“恕”怎么样,可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的说“忠”是什么呢?
  http://s15/mw690/001QbF2Hgy6LLQ1P89o9e&690 圣人的境界" TITLE="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3  圣人的境界" />

做对别人有益的事你必须要有这个能力,而不做对别人有害的事情,怎么样,不需要能力。还有第二点,“忠”有很大的问题,“忠”有一个前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想要的让你也要,我想建立的你也建立,前提是什么?前提是我们有共同的欲求,有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追求。但问题在于是不是人人都有共同的追求呢?人和人之间有相同的追求,也有不同的爱好,如果我想要的要让你要,有可能就恰恰违背了你的意愿,是不是这样。我以前在青海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吃不到大米,每天吃馒头。我南方人老吃馒头不习惯,然后想办法到处找米,米很难得。朋友到家里来了,我就给他做米饭吃,可是我发现他们吃得很痛苦,我说米是很难弄到的,好不容易弄来给你们吃的,你们怎么很痛苦呢?他们说北方人不愿意吃米,要吃面。我是不是忠了,可是他们得到的是什么呢?是痛苦,所以忠有局限。庄子也讲过一个故事,一天海上有一只大鸟飞到鲁国的郊外,鲁国的国君一看,这只海鸟很漂亮,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只鸟,带回家当宠物养起来。他怎么养这只鸟呢?他把这只鸟弄到太庙里去,然后找一帮乐队来给它演奏,“九韶”之乐。然后让它喝酒,让它吃猪头,牛头,羊头,一帮乐工在下面演奏,结果是什么?鸟在这样的环境下惊恐不安,不可能吃一点东西,不到三天就死了。庄子批评鲁国的国君,他是很爱鸟,他也想把鸟养好,为什么鸟还是死了?他用养人的方法养鸟,他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鲁国的国君对这只鸟忠不忠啊?鲁国的国君是不是“己欲立而立鸟,己欲达而达鸟”啊?所以忠有局限性,不能时时通行。更重要的是;

http://s8/mw690/001QbF2Hgy6LLQ4TJCn47&690 圣人的境界" TITLE="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3  圣人的境界" />

还有一点更重要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的是忠只是相对真理,它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还会被坏人利用。为什么呢?坏人假冒对我们的忠来代替我们选择,代替我们的思想,从而奴役我们的灵魂。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有太多了,剥夺了你的权利,而且还用忠的名义,所以孔子坚决地在这一点上把忠给剔除了。到这个时候我们能够发现孔子确确实实并不是因为知识比我们多,高的是什么?是他的价值判断力,是他有一个基本价值观。

解说:“忠”有局限性,而且还可能被人利用。所以孔子在“忠”和“恕”之间取舍的时候,他选择的是“恕”。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恕”的境界呢?

那么“恕”也就从此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中的核心。有了“恕”,我们就可以防止“忠”带给我们的危害。“恕”是对“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甚至是对“忠”的历史的,现行的和未来种种罪行的一种有力的预防。那么有了“恕”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孔子在日常生活里就坚决反对对人做苛刻的要求。所以我们看到别人弱点会有什么感觉啊?有两种,一种假如你是一个君子,你觉得别人有弱点,你可能很生气,他有弱点不好,而这个弱点也有可能会伤害别人,那你就觉得更不好了,然后你会很生气。所以康德讲了,生气是拿别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什么呢?看到别人有弱点,你还幸灾乐祸,那就是小人了。所以小人见不得别人有优点,他倒宁愿别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足,小人常常是因为别人的优点而生气。所以我们说,对于别人的缺点,我们常常有两种态度:假如你是小人,你看到别人有缺点你会幸灾乐祸,他很傻,我很高兴。假如你是君子,他有弱点,我很生气。但是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

http://s7/mw690/001QbF2Hgy6LLQ8P9qe26&690 圣人的境界" TITLE="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3  圣人的境界" />

你要到了这一步,就是孔子的境界了。有一天,孔子要出门,天要下雨了,孔子的车上没有雨盖,我们知道古代的车上都有盖,有时候挡太阳,有时候挡雨,要出门了,天要下雨,可是车上没有雨盖怎么办?有学生就跟老师说子夏,卜商有雨盖,向他借一下吧,你说这不是很正常的吗?孔子怎么说,不要借了吧。大家都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借啊,孔子说,这个卜商有一个小毛病,他比较吝啬,他舍不得。你向他借,他怎么办呢?他借给你,他难受,他不借给你,他难看,借给你他自己心疼,不借给你,他名声搞坏了。这个家伙太不像话了,老师借都舍不得,太吝啬了,这一传出去,这个人名声不就坏透了吗?所以孔子说,当你知道某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弱点的时候,你就不要在这一方面去触犯他。

http://s13/mw690/001QbF2Hgy6LLQbBYEkfc&690 圣人的境界" TITLE="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3  圣人的境界" />

他哪一方面有优点你把他推出去,让别人都知道,这个人有优点。他哪一方面有缺点,你一定要注意,帮着他去掩盖,这样交朋友才能交到长久的朋友。所以别人的缺点不是我们指责的对象,不是我们幸灾乐祸的对象,是什么呢?恰恰是我们要加以呵护的对象,呵护别人的缺点就像呵护病人的伤口一样,这才是一种境界!

解说:对于自己的弟子,孔子的做法是呵护他们的缺点,表扬他们的优点,这也是孔子的一种教育方法。那么和孔子没有直接关系的贵族,对于他们的一些缺点,孔子又是怎么做的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在陈国,陈国有一个司法官,叫陈司败。有一天问了孔子一个问题,说鲁昭公知礼吗?鲁昭公是鲁国以前的国君,都死了好多年了。一个已经死去多年的国君,孔子在陈国竟然被一个人问,你们国家鲁昭公知礼吗?孔子的回答毫不犹豫两个字“知礼”。你知道为什么孔子的答案怎么来得这么及时,这么快,他为什么不考虑呢?不要考虑,为什么?他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这个基本的价值观就是对别人的宽容。所以到这个时候,他很快可以做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素质就看你的判断力,知礼。可是这个陈司败问孔子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别的想法,因为他抓住了鲁昭公不知礼的证据。鲁昭公从吴国娶来一个夫人,而吴国的祖先和鲁国的祖先实际上都是周文王家的人,都是姬姓国。等于说鲁昭公娶了一个同姓人家的女子做夫人,这是不合礼的。因此陈司败问孔子这个问题是一箭双。第一,我要知道鲁昭公知不知礼。第二,我要看你孔子对于一个不知礼的国君是一个什么态度?那孔子的回答是知礼,然后陈司败就觉得,我终于抓住了孔子的把柄,他们都觉得他是圣人,原来他也不是圣人。君子不党,君子竟然也党。他就跟别人说,你看孔子是一个君子吧,很公正的人,你看孔子今天就不公正,孔子不是坚持真理吗,他跟别人说,然后别人把这个话又转达给孔子。孔子怎么回答,孔子说我这个人总是很幸运,假如我有缺点有不足,别人总是会很快地指出来。孔子把一切揽在自己身上,跟鲁昭公无关,帮别人掩饰缺点。

有一天鲁国举行祭祀,这个祭祀叫练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祭祀呢?我们就不管它,反正是一个祭祀。这个祭祀有一个规定,在祭祀进行的过程里,那个礼杖是必须放在祭坛的旁边,而不能拿在手里,可是鲁国的大夫不太懂这个礼节,他们把这个祭杖拿在手里。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是知道这个礼节的,搞得很熟悉。他一看就笑话他们,说这些人不懂。回来以后就问老师,他说老师我刚才去看了他们举行的练祭,鲁国的大夫在举行练祭的时候,手持练杖,这符不符合礼啊?你知道孔子怎么回答?孔子说我不知道。子路这个人有时候特别沾沾自喜,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跑出门正好碰到子贡,师弟,我以为老师什么都懂,今天我才知道我们老师也有不懂的。鲁国的大夫在祭祀的时候手持练杖本来就不合礼嘛,我问老师,老师却说不知道,我都知道。子贡何等聪明,一听就明白了,别急,你等我一下,我进去再问一次,他进去了,怎么问的呢?老师,在举行练祭的时候,手持练杖合不合礼?孔子说不合礼。子贡出来就跟子路说,不是老师不知道,是你问法有问题,大家知道问题在哪儿吗?子贡问的是举行练祭的时候,手持练杖,这符不符合礼。子路的问法是,鲁国大夫在举行练祭的时候,手持练杖,这符不符合礼,区别在于有没有一个具体的人。

解说:孔子不愿意用具体的人来说明问题,因为用具体的人来说明问题就相当于在指责这个人。但前面的例子中,孔子面对的除了自己的学生就是当时的贵族。那么如果面对的是普通人,孔子对于他们的缺点还会这样宽容吗?

我们再看看鲁国,有这么一个普通人,父母亲去世了,他要给父母守丧。古人守丧一般讲所谓的三年,大概是25个月,25 个月一过,丧期结束。孔子一再讲,只要丧期结束就要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来,孔子不走端。那么鲁国的这个人在他父母丧期结束的当天,就在家里唱歌,这样做是不是时有点过份,好像是忍无可忍,迫不及待终于解放了,显得对父母不够尊重。子路一听到这个人唱歌,他马上就在那儿笑话他,你看这个人,急成这个样子。这个话传到孔子那里,孔子马上严厉地批评子路,说子路你怎么这个毛病改不掉,你总是指责别人。他容易吗,三年之丧已经很久了,他坚持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你为什么指责他呢?把子路批评了一番,子路就走了。孔子在后面说他什么,这个人做的也确实有一点过份,今天丧期刚结束就唱歌是不好,再过一个月就比较好。孔子很中庸吧。他也知道不好,他不是不知道那个人是错的,他知道是错的,但不愿意批评他。他对别人更多的是宽容,是理解,是同情。有一句话说:

http://s8/mw690/001QbF2Hgy6LLQeGB9B37&690 圣人的境界" TITLE="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3  圣人的境界" />

说北方那些讲道理的人把礼仪搞得很明白,但是对人心不够理解,缺少同情。孔子也是北方君子,孔子不仅明礼仪而且知人心。要知道礼仪就是来自人心,人心高于礼仪,明白这一点你可能真的才懂得礼的本质是什么?还有一个故事也跟子路有关,子路这个人性情直爽,他看到谁有缺点马上就会嘲笑人家,这也是一个很可爱的弱点。所以我们在这里也不是批评子路,他很可爱很直率。有一个叫叔孙母叔的人,他的母亲死了,在给母亲出殡的时候,在一些细节上,做的不符周礼,子路看出来了。所以一个不够宽容的人还是无知一点好,知识越多就越不宽容,他老找别人的缺点。子路就是知识多了一点,但是又不够宽容,谁做得不对,他一眼就看出来了,看出来了就要批评人家。叔孙母叔的母亲出殡了,一些小细节做得不太对,他马上就去嘲笑别人,当场就说出他失礼了,他有点幸灾乐祸。孔子在旁边冷冷地说,他没有失礼,他做得对,符合礼。子路一听不服气,老师你看看这个周礼上写得明明白白,它不符合礼,你凭什么说它符合礼,你还不让我指责他。孔子说做人不是这么做的,读书也不是这么读的,像你这样读书就是读傻了,你得要学会理解人心,问题也不是这样问的,你现在拿着这个书跟我讲,一一对照,叔孙母叔不符合礼,你不就是让我指责他吗?你的目的,目标最终的结果就是孔子说了,叔孙母叔做错了,这个结果对谁有好处啊,有意义吗?我孔子说话是有份量的。我如果批评一个人,这个人名声就坏了。

http://s9/mw690/001QbF2Hgy6LLQhpFKoe8&690 圣人的境界" TITLE="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3  圣人的境界" />

礼在孔子那个地方是非常人性化的,是非常合乎人心的,我们知道礼在孔子那的位置太重要了,礼是孔子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还是孔子的人格理想。按说这样一个重要概念孔子应该怎么样,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应该说孔子不会有什么通融。但是一旦涉及到具体的人,孔子还就是通融。子路想找别人的缺点,如果想找别人的缺点总能找得到,孔子在尽量找别人的优点。所以同样的事实,得出的结论不一样。我觉得,这个对于我们真的是很有启发。你看一看子路是怎么判断人的,再看一看孔子是怎么判断人的,你就知道为什么孔子比子路高。你想高吗,那就得学孔子。后来子张问孔子,一个人怎样才能够做到仁这个境界,孔子回答,五个字。

http://s14/mw690/001QbF2Hgy6LLQkecdnfd&690 圣人的境界" TITLE="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3  圣人的境界" />

这五个字我们来看一看,都是对别人好的,而没有一点是苛责别人的。所以什么叫仁?仁者爱人,仁就是一种爱,仁不是指责。所以我们说,“恕”确实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但是讲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孔子如此宽容,对那么多人的缺点都加以掩饰,那么孔子会不会是一个老好人呢?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讲再讲,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