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炼成的10 鲁国外交家
标签: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百家讲坛文化 |
分类: 百家讲坛 |
演讲人:鲍鹏山
讲师简介: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
内容简介:鲁定公十年暨公元前500年,52岁的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弱小的鲁国和强大的齐国之间曾经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外交谈判,而孔子也因为种种原因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那么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谈判,在这场谈判中,孔子又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最终的结果有如何呢?
全文:
上一讲我们讲到孔子在鲁国做了大司寇,他的司法实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孔子在鲁国做司寇的时候,鲁国两个强大的邻国发生了一场冲突。鲁国西边的晋国,鲁国的北边,东边是齐国。原先晋国很强大,可是现在齐国也在大国崛起,不服晋国,并且主动进攻晋国。在鲁定公九年,齐国的军队攻占了晋国的一个叫做夷仪的地方,这场发生在另外两个国家的战争,对鲁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什么呢?在春秋战国时代,弱小的国家往往是没有自己的外交的,它必须听命于能够保护它的或者是有能力伤害它的国家。所以以前晋国强大,鲁国很简单,奉行一边倒的政策,我就听你晋国的就行了。现在齐国崛起,两国争霸,不知道听谁的好了,很为难,双方都要抹平。这个时候鲁国的外交政策就必须调整,由一边倒,调整为首鼠两端,我两边都应付着,这样的一种局面大家都能接受。尤其是齐国认识到,鲁国现在已经也在崛起,因为鲁国有孔子。齐景公手下有个大夫犁弥对齐景公说,鲁国用孔子,它一定会强大起来。鲁国强大起来,一定会危害齐国,所以我们要早一点做好准备,于是齐国主动提出来要和鲁国搞一次两国友好会谈。会谈的地点,在齐国境内靠近鲁国一个叫夹谷的地方。夹谷这个地方有一点特别,以前有个小国叫莱国,莱国被齐灵公灭掉以后,就把莱人迁居到夹谷这个地方。莱国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小国,那些人比较野蛮,比较尚武,比较好斗,齐国把地点选在夹谷就有这个想法,用莱人来威胁鲁国国君鲁定公。
既然会议决定要开,那么三桓家族总有派一个人跟着鲁定公。三桓以前都是这样,只要鲁定公参加诸侯会议,三桓一定会派一个人跟着做相,就是辅助他处理相关的礼仪问题和外交问题。可是这一次三桓都集体往后退,都不去。为什么不去,很简单,这是一个一边倒的会,在国家危难关头,三桓没有一个挺身而出的。
解说:在即将到来的这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外交战场上,第一次参加外交谈判的孔子,能够不辱使命吗,而在当年的那一场实力悬殊的谈判中,又将上演怎样惊心动魄的一幕?
那么孔子陪着鲁定公出国访问行不行呢,当然行。为什么呢,首先孔子此时是大司寇,身份已经是上大夫了,身份职务符合要求。孔子懂得礼仪,是礼仪专家,所以两国会盟,礼仪方面的问题交给孔子,那是最合适的了。第三点,孔子跟齐景公打过交道,对齐国和齐景公都很了解。
孔子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三桓推荐孔子,孔子也就当仁不让。你们都不干,那就我来吧。对鲁国而言,这次孔子辅助鲁定公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没有想到齐国人也认为孔子来比较合适,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孔子好对付。孔子读书可以,搞外交不一定就行,懂礼仪,但是不一定懂军事。他们把会盟地点定在夹谷这个地方,然后在会盟的同时派附近的莱人,让他们包围鲁定公,然后挟持鲁定公逼着他签订合同,签订条约。这样我们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是齐国大夫犁弥的看法,显然犁弥不了解孔子,我们知道孔子曾经讲过一句话,
谁说孔子不勇敢呢,而且我们知道孔子出生于武人世家。他的父亲就是个武人,而且孔子本身身高九尺六寸,身材高大,武功高强。他教学生六艺,六艺中其中有两艺就是射和御,那就是武术。所以这个犁弥既不了解孔子,也不了解孔子的家世。相反孔子对齐国确实非常了解,他知道齐国齐景公虽说是一个大国国君,很有流氓无赖之气,而且齐景公手下还有犁弥这样的下流小人,因此和这样的国君会谈一定要有防小人之心,所以他跟鲁定公说,我们这次会谈不仅仅去外交人员,一定要把军队也带去,
因此军事长官带着军队一块去了,早有防备。会谈开始了,会场设在一个比较开阔的地带,地上临时搭起了一个土台子。土台有三级台阶,齐景公鲁定公就在这个土台上面,进行会谈。各国大夫和外交人员就坐在土台下面,会谈就要开始了。先是两国国君见面,拱手作揖,然后开始献礼,献礼还没有完,齐国就急不可耐提出,要用当地人的舞蹈为会谈助兴。于是,一帮莱人就带着矛戟剑各种各样的兵器鼓噪而至,直接冲到了土台上,冲向鲁定公,形势很危急。孔子也就顾不得礼仪了,三级台阶他两步走,站在鲁定公前面。这些莱人一看,这么一个大汉从天而降,怔住了。孔子马上对鲁国的军队发出指令,上台保护国君,孔子的反应迅速,然后鲁国的军队就上来了,形成了一个保护圈,把鲁定公保护起来。这个时候孔子回头,对齐景公说了一番话:两国国君会面,你们却用外族的俘虏来破坏这一次会面,难道你们就是用这种手段来对付诸侯吗?你这样做对神灵不敬,是失义,对人是失礼,我不相信一个大国之君会干出这样下流的事情。最后齐国没有得逞。但齐国又加了一个条款,只要齐国出国征伐,鲁国要派300辆兵车跟随。这确实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齐国会谈的目的就是要让鲁国臣服,你原来听晋国的,现在也要听我的。但如果此时鲁国要拒绝签订这个条约,这次会谈就失败了。如果会谈失败,这样的后果鲁国是无法承受的。即使把这个条约加上去,鲁国还是可以接受,这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一个结果,鲁国心理上是有这么一个预期的。但是孔子并不认为鲁国就必须这样做,孔子要利用这次会谈给鲁国争取到更大的利益。所以当齐国加上了这个条款后,孔子说,可以。但是我也要加一个条款,既然两国现在友好了,那么你必须把以前侵占鲁国的汶阳之地还给鲁国。这块地就是阳货叛乱逃到齐国送给鲁国的见面礼,齐国也就收下了,这严重损害两国关系,所以孔子利用这个机会要把这块地收回来。齐景公没办法,那好吧,这块土地还给你。这次会谈的结果就是齐国得到了鲁国对他的臣服,鲁国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成果,把齐国占有的鲁国的汶阳之地收回来了。应该说鲁国在会谈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齐国取得的成就那是势在必然,国力强大。鲁国取得成就靠的是什么,就凭一个孔子,为什么这样说,有三条理由:
第一,在会谈之前,齐国为什么愿意用外交解决两国问题,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鲁国有孔子,鲁国一定会强大,所以有必要举行两国国君的这次会谈。第二,孔子在这次会谈中,有理,有礼,针锋相对,挫败了齐国的阴谋,让鲁国在这次会谈里面,保持了一个弱国很难保持的尊严与体面。第三,因为齐景公认识到有孔子的鲁国是一个不好对付的鲁国,是一个不能轻易欺负的鲁国,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鲁国,所以他才心甘情愿地把汶阳之地还给鲁国。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孔子只是一个学者,他确实具有无以伦为的现实际政治才干,而且是多方面的才能,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他都具有杰出的才能。
解说:孔子在与齐国这一场惊心动魄的谈判中,凭借着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全胜而归,而回到鲁国孔子的命运,又将会是因为这一场外交谈判而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鲁定公十一年,孔子的地位再一次上升,行摄相事。什么叫行摄相事呢?孔子原来只是司法部公安部的部长,现在他做了宰相的工作,他不是执政但行摄相事,宰相的,执政的,国家的很多具体事物由孔子负责和处理。当时鲁国的相也就是鲁国的执政是季桓子,孔子行摄相事就是协助季桓子,辅助季桓子,相当于副相,副执政,这说明孔子的地位又上升了。可以说这是孔子一辈子做的最大的官,所以孔子自己也非常高兴,脸上喜洋洋的。因此有一个学生就问孔子一个问题,老师我听说君子是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你怎么整体喜洋洋的?孔子说,一个人有了很高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权利,如果他想着利用他的地位和权利来为下层人造福,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庆幸的事吗,不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事吗?孔子有了这样的权利,就可以为鲁国有更好的,更多的谋划了,而不是想自己位高权重可以让自己得到很多东西。那么孔子对于鲁国有什么样的谋划呢,那就是他要解决鲁国政治一直以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夫专权的问题,实际上孔子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还是碰到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孔子从夹谷会谈胜利归来不久的那一年秋天,鲁国出了一件大事,叔孙氏的家里出事了,叔孙氏的家里的采邑叫郈,郈邑,郈邑有人反叛了,反叛者叫侯犯,郈邑原先的邑宰叫公若藐。叔孙氏新继位的宗主叫叔孙武叔,叔孙武叔不喜欢公若藐,所以他想把公若藐给换了,他指使一个叫侯犯的人就把公若藐给杀了,但是没有想到侯犯杀了公若藐以后,他自己做了郈邑之宰,然后他也起兵反叛叔孙武叔,结果叔孙武叔自己不得不亲自带兵,两次到自己的采邑去和侯犯交战,两次交战都没有攻下这个地方,最后费了很大的劲用反间计逼迫侯犯逃亡国外,叔孙武叔才把他自己的采邑收回来。孔子本来就对这种事情很反感,现在他要利用这次机会,利用这个借口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因此他就提出了一个方案,堕(音悔)三都。什么叫堕(音悔)三都呢?就是把三个地方的城墙拆掉,城墙拆掉,邑宰就没有办法和大夫对抗了。
解说:孔子此时虽然身为一国宰相,看似手握重权,但是鲁国的实际大权却掌握在三桓家族手中,孔子这一番大张旗鼓的拆城墙运动很有可能得罪三桓家族。孔子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风险,在计划的背后又有孔子怎样的政治智慧呢?

解说:现在三桓家族的三个城墙已经拆掉两个了,只剩下最后一个孟懿子家的了,而且孟懿子又是孔子的学生,最后这个城墙的拆除已经是指日可待,但恰恰就是这个作为孔子学生孟懿子却给老师出了一个大难题。
然后第三个,孟孙氏家里的采邑叫成,在鲁国的北边,靠近齐国,最后一个要拆毁的就是成这个城墙。如果这个城墙也拆了,那么孔子的堕(音悔)三都就取得了完美的成功。可是这个城墙最终没有拆掉,此时在成这个地方做孟懿子家臣的人叫公敛处父,公敛处父这个人有勇有谋,而且他在平叛阳货叛乱时有功,更重要的是直到现在公敛处父没有造反的迹象,所以孟懿子很信任他。公敛处父找到孟懿子,跟孟懿子说,我们这个成的城墙是不能拆的,为什么?有两点,第一我们靠近鲁国北方边境,那边就是齐国,如果我们的城墙拆了,齐国如果进攻鲁国,我们靠什么来抵抗?所以成不仅是你孟家的成,也是鲁国的成,他不仅关系到你孟家的安全,还关系到鲁国的安全,不能拆。这话讲得很有道理。第二,这个成就是你家的安身立命之所,如果拆了,你到哪里去啊。实际上公敛处父把孔子一直想掩盖的最终目的给揭出来了。把城墙拆除了,确实把家臣的势力削弱了,同时削弱了的还有三桓自己势力。他这么一讲,孟懿子就明白了。结果孔子的学生孟懿子装聋作哑,不管不问,消极对待,并且和那两家通气,说孔子用心不良,结果那两家也醒悟过来,因此三家都消极对待。这个时候他们才明白拆除三家城墙最终受益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鲁国国君鲁定公,既然受益的是一个人,三家就都不干了。鲁国很怪,他的军队不在国君手里,就掌握在三家大夫手里。鲁国的军队分成四份,叔孙氏一份,孟孙氏一份,季孙氏两份,三桓不支持,就拆不了这个成,结果这个成就没有拆下来。
所以我们讲,孔子堕(音悔)三都这么一个计划部分成功,没有完全成功,也可以说没有成功。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孔子本来与三桓的合作非常好,三桓都很信任他,所以他才一步一步上升得快。他做季桓子的行事摄相,两个人也曾经有一段时间关系非常好,
就是说孔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跟季孙氏提任何建议季孙氏都同意,关系非常好。但是堕(音悔)三都最后以这样的结局收场,不仅是堕(音悔)三都没有最终完成,更大的问题是孔子和三桓之间出现了裂痕。三桓终于认识到,孔子最终目的不是帮他们,孔子不是他们的人。一旦三桓认识到这一点,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前途也就堪忧了。接下来孔子在鲁国会碰到什么样的命运,我们下一讲再讲,谢谢大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