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36  至元兴,金绪歇

(2014-08-16 16:14:46)
标签: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百家讲坛

文化

分类: 百家讲坛

演讲人:钱文忠 

讲师简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译作《唐代密宗》、《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内容简介:至元兴 金绪歇 有宋氏 一同灭 并中国 兼戎翟

惜墨如金的三字经打破常规用了六句来介绍元朝。元朝是一个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那这个曾经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如何灭掉南宋王朝的,而就在元朝军队兵临城下时南宋的大部分官员都已逃散,在年幼的南宋皇帝身边只剩下几个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大臣,这其中就有文天祥,他的一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那文天祥在什么情况下写出了这气壮山河苍凉悲壮的千古绝句呢,文天祥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挫折,关于元朝的历史三字经又是如何向我们描述的呢?

全文: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 金绪歇 有宋氏 一同灭 并中国 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不仅如此元朝终于把整个中国,我们传统概念中的这么大一片国土给统一了,不仅统一了中国,它还兼戎翟,这里的戎翟包括了很多很多民族,其中还包括很多不在中国传统版图之内的民族。元朝按照我们最标准的说法是建立于1271年亡于1368年,也就是说整个一个朝代不到100年,他是由蒙古族贵族忽必烈也就是元世祖在1271年所建,建立以后不久1279年灭亡南宋,定都于大都(今北京),今天在北京还有元大都遗迹,有元朝的一段城墙保留着。

解说: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的王朝,那这个曾经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如何建立起大元王朝的,而元世祖忽必烈又是怎样当上皇帝的,作为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又为什么要把国号定为元,这个元字有什么特殊含义,它的出处又取自哪里呢?

随着金朝逐渐衰弱蒙古的势力开始强大逐渐摆脱了金朝的统治。泰和4年(1204)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非常激烈和残酷的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而泰和6年(1206)铁木真就被各个部落推举为举世闻名的成吉思汗,被推举为成吉思汗以后就在漠北建立政权,国号是什么呢,叫大蒙古国,当然这是汉文,用当时蒙古语念是‘亚哥,猛屋路屋路斯’。在成吉思汗以后汗王蒙哥1259年在四川去世,因为那个时候蒙哥带着一支军队打到四川,而他弟弟忽必烈和另一个弟弟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我们可把它理解为皇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在蒙古帝国的首都哈拉和林通过了忽里勒台大会,这是蒙古的一种制度,推举大汗,叫忽里勒台大会。这跟清朝早期是一样的,清朝没入关之前八旗共主,所以那时并没像后来皇帝确立了以后嫡于一系,通过忽里勒台登上了大汗之位。而与此同时忽必烈和南宋完成了议和,他跟南宋在过程当中还是有议和的,返回了开平(今内蒙多伦),在中原的儒臣和蒙古宗王的支持下,他也集会自称大汗,也就是到那时蒙古大帝国范围内出现了不止一个汗王。1260年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1260年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建元中统颁布了一个诏书,但元朝还不是从这时开始算的,1260年没有元朝这个名字。由于忽必烈在中原地区自己开会自己称汗并推行汉法,他运用汉地中原的法律明显违背了蒙古的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这些部落贵族的反对,这两个人一起打了4年仗,两个汗打仗,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定为一尊。但忽必烈推行汉法引起了蒙古贵族和部落的不满,很多蒙古贵族和部落拒绝归降忽必烈,所以忽必烈的政权实际上只包括中国,当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中国,他包括这么一块地方,中国还有蒙古高原地区。至元8年(1271)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他发布了一个诏书,取了《易经》当中的‘大哉乾元’正式建国号为元。这就是元朝的开始。而至元9年(1272)年元朝正式起了国号后的第二年在刘秉忠的规划下正式建都于大都(今北京市)。至元13年(1276)在建都北京以后4年,元军攻陷了南宋的都城临安(大致相当今天杭州),俘虏了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后,至元16年(1279)元朝的军队在崖山海战当中彻底消灭了南宋最后的反抗,而我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忠烈之臣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投海而死,南宋最后一个皇帝是被一个大臣背着投海的,南宋正式宣告灭亡。

解说:三字经中讲到的有宋氏,就是说在元朝建立之初南宋王朝并没有灭亡,在年幼的南宋皇帝身边依然还剩有几个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大臣,这其中就有文天祥,他的一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那文天祥为什么能写下这气壮山河的千古绝句,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一生都经历了哪些挫折?

在元朝和宋朝这样一个攻占更替的过程中,我们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当然是文天祥,文天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和岳飞一样都被我们视作一个英雄式的人物。文天祥,1236出生1283年被杀,字宋瑞号文山,南宋庐陵人。他是宋理宗宝佑4年(1256)的进士第一名,是状元,他考中状元时按古人算法是刚刚20岁,按今天算法21岁,是个非常年轻的状元郎。南宋末年由于朝廷偏安在江南,设都在临安嘛,国势弱小,1273年蒙古贵族伯颜率20万大军攻下了襄樊,他绕道打过来的,并以此为突破口顺着长江而下,顺流而下,不到两年已逼近了临安近郊,这是一场空前惨烈的战争,南宋马上就面临着国家灭亡的局面,当时的南宋朝廷长时期以来被一些投降派大臣所把持,还早在1259年时,它的宰相叫贾似道就提出向蒙古称臣割让整个江北地区,每年还要贡献多少多少万的银两,丝绸,布帛来求得这种偏安,但当时伯颜就已非常清楚,你再向我称臣有什么意思啊,我本来就是要灭了你的,没打算跟你议和,所以还是不停地在推进南侵的步伐,1275年伯颜将贾似道的13万大军全部消灭,这样南宋实际上已没有可用之兵,主力军队被剿灭了,这时宋恭帝在位但只有4岁由太皇太后谢氏临朝摄政,不得不发出了哀痛诏,很哀痛的发出这样一个诏书,号召天下举兵勤王,因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军队13万被伯颜给消灭了,只能寄希望全国各地官员组织当地的部队来勤王,文天祥那时在担任什么职务呢,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接到了才4岁的皇帝,以他的名义发出的哀痛诏,马上就哭了,非常地悲伤,他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之内他组织起一个一万人左右的勤王部队,几经周折赶到临安,当时南宋的地方官员成千上万,我们很难想象皇帝的哀痛诏发下后率兵来勤王的居然只有3人,其中就有文天祥,别的大臣都已经各顾各的,有的内心在做投降的打算,有的赶快再把民脂民膏捋一捋准备回家躲起来,大家看看这南宋的政权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解说:南宋末年国势衰微偏安一隅整个王朝摇摇欲坠,面对元朝军队的摧枯拉朽之势南宋王朝已苦苦支撑了将近半个世纪,现在根本无力抵抗,而南宋大部分官员更是抱着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想法,那南宋王朝的这些官员们为什么会如此惧怕元朝军队呢?

蒙古族的特点是亦民亦兵,他们打仗时是整个一个部落打过去,每个人都带着几匹马,一匹马累了换另一匹,所以始终保持高速的行军,后面的马来驮一些小孩子啊,驮一些武器,粮食啊,甚至在打的过程中,我们讲一支部队可能一路越打越少,大量出现伤亡,蒙古族的军队蒙古兵有时还会出现增多,为什么呢?他一路打一路生孩子,而这些孩子很小就是战士,他生长的马背上10岁左右开始弯弓射箭,所以这个战斗力实在太强,1276年正月18日已兵临皋亭山,就已经离南宋都城很近了,马上就要攻破南宋都城。当时一个南宋的左丞相早已投降其他大臣有的投降有的逃掉,并且派人去跟伯颜谈判,算了,我们投降,伯颜在这时提出要朝廷的一位右丞相叫陈宜中,说你要谈判可以,到我营地里来跟我谈,右丞相一听自己要到蒙古兵营里去谈判吓得当天就跑了,不敢去,这时谢太后身边可派的人只有文天祥了,文天祥毅然受命但他不是去投降的,他跟伯颜不谈投降。他的考虑是‘战守迁皆不及施’,因为南宋已一塌糊涂了蒙古军队的速度又非常快,无论是打仗还是守还是迁都都来不及,所以他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到伯颜的军营里去探探虚实,看看还有没有机会击破伯颜的军队,但他根本就没想到他所效忠的,他所为之拼命的那个南宋朝廷根本就不值得他如此忠诚,文天祥在伯颜的军营里指着伯颜据理力争,指着伯颜大骂时,当然他一时回不了宋营了,因为他在伯颜那边嘛,居然他千辛万苦带来勤王的那支军队被南宋的朝廷命令解散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文天祥的内心有一种多么巨大的创伤和挫折感。

解说:元朝的军队已兵临城下,文天祥希望能通过谈判来刺探军情但这无疑是羊入虎口,文天祥被元军大将伯颜扣在军中,然而此时他所为之效忠,为之拼命的南宋朝廷是根本不可能来解救他的,那身陷囹圄的文天祥又该怎么脱身呢?

1276年二月初九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当他被押到京口时(今镇江),有一群民间义士把文天祥给抢了回来,所以文天祥逃脱了虎口。根据文天祥自己在《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里讲,他这一生经历过16次危难,16次都是幸免于难,这就是其中一次,被那些义士救出后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公开打出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在各地自己起义收复失地,在蒙古军队的后方或背后起义。1277年3月文天祥率兵进攻江西收服了几十个州县同时围困赣州,湖南湖北都响应文天祥所以整个江南开始震撼开始风起云涌,这就使蒙元的统治者非常地惊慌,发现文天祥的号召力太大,所以调来40万大军解赣州之围,另派精兵5万专门追击文天祥,文天祥整个部下只不过五千人,这一仗一打当然是大败,手下将领很多都牺牲了,文天祥的妻子和儿女也都被俘,这时他手下有位姓赵的部下假扮成文天祥,换上了文天祥的衣服吸引了元军文天祥才得以有机会脱身,后拉这位姓赵的将军也被杀了。但文天祥并没灰心丧气,经过那么多挫折反而坚定了他抗击元军的信心,在1278年11月他收拾残军加以扩充移兵到今天的广东潮阳,在蒙元军队的追击下他越来越靠南了,而在这一年12月20号兵败五坡岭,文天祥自己觉得这次难以突围所以就服下了随身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准备自杀,但这个冰片吃下去后并没有死反而使他昏迷了,文天祥是在昏迷当中被俘的,从此往后文天祥再也没有能率兵在战场上和蒙元的军队进行厮杀。

解说:文天祥被捕后元朝皇帝忽必烈并不愿意杀死文天祥,希望文天祥能够归顺元朝,他甚至还让被俘的南宋皇帝也来劝降文天祥,那劝降的结果又是怎样呢。

元朝的一个大官阿合马来劝降文天祥,文天祥长揖就坐,什么意思呢,稍微和阿合马打个招呼一下就坐下了,根本不把阿合马放在眼里,阿合马要文天祥下跪,因为你被我抓了嘛,而文天祥的回答是,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就是我是南朝,南边这个宋朝的宰相,你是北边元朝的宰相,我们两是一样的,凭什么我要跪你。阿合马当然他是胜利者,起码他以胜利者自居,就看着文天祥说,你何以至此啊,意思说你怎么会来到这里的,你怎么会被抓的,你是被我俘虏的还谈什么南朝宰相,而文天祥讲‘南朝若早用我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了不起’,假使他能够在南宋早日当上宰相,能够有这样一个权力,你根本就别想南下,我呢也到不了你那里,我也不会来跟你碰什么头,来跟你什么。阿合马又用非常倨傲的口吻指着文天祥威胁说,说,此人生死由我。这个人的生死完全掌握在我手里。文天祥大义凛然地回答,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还说什么言不由你啊。完全是大义凛然,致生死于度外的这么一个英雄形象,同年年底,元朝是费尽了心机想劝降文天祥,元朝宰相孛罗亲自审问,孛罗一上来也要文天祥下跪当然被文天祥拒绝,孛罗的左右就用武力强迫文天祥下跪,把文天祥按在这里,文天祥大义凛然地说‘天下事有兴有废 自古帝王以及将相 灭亡诛戮 何代无之 天祥今日至于此 幸早施行’,文天祥讲,天下的事情有兴亡就有灭亡,自古帝王将相,从古到今帝王将相灭亡了以后遭到屠杀,遭到诛杀,哪一代没有呀,我文天祥到了今天,就希望你快点动手把我杀了。临刑前谁出马了,连元朝皇帝忽必烈都亲自出马劝降并且以元朝宰相之职作为诱饵,你文天祥只要投降我,不仅不杀你还请你当元朝宰相,绞尽了脑汁,而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居然接着还问,那么文先生你到底要什么?文天祥回答,愿以一死足矣,我就一死就够了,你就把我杀了就行。这种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精神,实际上使他的对手他的敌人,对他也只能尊敬只能钦佩,尽管连忽必烈都出面了,元朝在做最后的努力希望能劝降文天祥,什么努力呢,一班投降元朝大臣都过来向文天祥以身说法,你看我投降了现在多好,而这些人遭到了文天祥的唾骂,到最后居然连已被俘的宋恭帝,宋朝的皇帝也来劝降,这时文天祥没骂,因为他认为这毕竟是宋朝皇帝,而是什么呢,置之不理,我们要知道文天祥是明确提出过社稷为重君为轻,他是认同这种观点的,所以他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忠于某个帝王,更多的是忠于他所热爱的社稷,所热爱的民族和国家,1283年的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英勇就义,在哪里呢,菜市口,在这里被杀,死后留下大量诗文,其中最著名的是《过零丁洋》中国人都会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说: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是文天祥在押解途中船过零丁洋所作,这样一首气壮山河苍凉悲壮的千古绝句是文天祥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在文天祥死后人们又发现了他的遗文,那他在遗文里又说了些什么呢?

在他死后从他的衣带里发现了一些遗文,什么遗文呢?‘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孔子讲成仁孟

子讲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惟有当我应该做的事都做到了,当我把忠义都尽到了,那么才会有仁,读圣贤书所学的是什么呢,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从此往后我大慨是没有什么可羞愧的了。文天祥用自己传诵千古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当然宝贵,但是除了生命之外人还要其它的价值。

解说:元朝的建立使中国又回到了大一统时代,这也就是三字经中所说的一同灭 并中国,那么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后都给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带来了哪些影响,在元朝时人的职业被分成几等,以读书为出路的儒生又处在什么位置。

到了元朝时这些儒生毫无地位可言,社会地位低下,他们的实际权力受到极大损害。在中国历史上读书人有一个外号叫什么?臭老九,这个称呼哪来的,为什么读书人是老九不是老八也不是老十,这就是元朝的遗迹。元朝整个社会上普遍把各种职业分成十等,哪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第九才是儒生,还好儒生不是垫底的,垫底的是乞丐,这是元朝的排序,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时候开始有了个外号叫臭老九,因为他是老九,排到老九你还不臭嘛。在成吉思汗的时代包括在后来的某些时代也一样延续着。元朝作为一个蒙古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点很重要,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明朝灭掉元朝以后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在习惯上仍然称行省,简称就是省。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我们今天还是江苏省,浙江省,当然每一个省的具体辖区,具体范围和元朝不一样,但省这个名称还是元朝遗留下来的,1368年的8月由朱元璋所率领的部队攻下了北京,元朝灭亡。中国历史在经历了大致100年的由蒙古族来统治的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又回到了由汉族人充当最高统治者的历史时期,有关明朝的故事请听下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