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未都说收藏漆器篇2  唐宋明清的漆器

(2014-08-05 17:58:41)
标签:

马未都说收藏

百家讲坛

收藏

分类: 百家讲坛

演讲人:马未都

讲师简介: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1992年,出版《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此外,还撰写有《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专著。其中,《中国古代门窗》一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1997年1月18日,创建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设有家具馆、陶瓷馆工艺馆、门窗馆、摄影馆、油画馆和多功能馆七个展馆。 

内容简介:在收藏市场上,一些著名漆器往往能够拥有惊人的拍卖价格,一把清代康熙时期的漆器宝座能拍至一千三百七十万港币;一把大圣遗音的唐代古琴,曾经创下了将近上千万元的拍卖价格。马未都先生告诉我们,唐代夹纻佛是国内收藏界难得看到的稀世珍宝。他自己在十年前曾经十分幸运地拥有过一件夹纻佛漆器珍品,可是之后他并没有将它留在自己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除了夹纻佛,留存于世的唐代最著名的漆器,就是古琴了。古琴作为唐代漆器的代表,在收藏界价值不菲。

全文:

解说:漆器工艺的辉煌文明,唐宋明清的漆器。

在收藏市场上,一些著名漆器往往拥有着惊人的拍卖价格。一把清代康熙时期的漆器宝座,竟然以1376万元港币的拍卖价格被人收藏。同样一把大圣遗音的唐代古琴也曾经创下过将近上千万元的拍卖价格。此外,作为唐代漆器的另一个代表脱胎漆器夹纻佛做工非常奇特。但是由于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部分重要的夹纻佛都流向了国外,所以夹纻佛在国内收藏界极为少见,是漆器中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然而收藏专家马未都先生在得到一件价值不菲的夹纻佛漆器之后,却没能够将它留在自己的家中,这其中究竟发生了怎样让他心痛的故事了?关于唐代漆器还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很多历史文献里面都有唐代漆器记载。但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实物却并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为我们讲述!

唐代的漆器文献里记载很多,但是实物我们发现的并不多。建国以来的这个出土,唐代的漆器发现不多。我们重要的唐代漆器日本很多,日本有个地方叫正仓院,唐代的时候日本遣唐时把一些中国特别重要的礼物送给了日本,相当一部分是漆器,今天都在正采院收藏,一千多年没有出过那个地。那么唐代非常著名的漆器里有什么呢?有一种漆器叫夹纻漆器,夹纻漆恰带就有,汉魏时期就有了,但是唐代就开始大量流行。

夹纻是什么呢?纻是纻麻是一种麻。夹纻说白了就是脱胎,我们现在老说脱胎漆器,拿着很轻的那个就叫脱胎漆器。福建福州到现在还有脱胎机器厂。

解说:夹纻的制作工艺就是充分利用的麻布的张力与漆的粘性,首先工匠用泥制作出一个具体形状的模型,然后在泥胎的外表面刷上一层漆,再贴上一层由纻织成的布,然后再刷一层漆,再贴一层布。如此反复地等到漆干以后,再将内部的泥胎用水熔化脱出后,就剩下一个又牢固又非常轻便的漆器,最后再进行彩绘和涂金等艺术工艺的加工。这就是漆器独特的夹纻工艺,而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佛像就叫夹纻佛。因为夹纻佛像内部没有泥胎,所以又叫脱胎像。夹纻佛像一旦形成逼真,而且可以长久保存,质地很轻,搬运起来也很方便。所以在佛教文化昌盛的唐代,制造出不少大型的夹纻佛。根据一些古书的记载,在盛唐时期就曾经制造出一个小指就能够容数十人的超大型夹纻佛,这究竟是真是假呢?

夹纻胎为什么多做佛像在唐代呢?就因为它体轻。我们知道唐代佛教盛行,尽管它就过灭佛运动。但是唐代不到300年的历史,它的佛是经常盛行的。你比如武则天时期,那么做佛事的时候,这个佛是要上街的。好,你搁一个石头的,你这个八个大汉都不动它,它怎么能上街呢?所以它既要体量感,又不能太重,所以夹纻佛就应运而生。你看着非常大的体量,几个人扛着能够游行做佛事。《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它说初,明堂既成,太后明僧怀义作夹纻大象,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构天堂,以贮之。这段故事说的是什么了?就是说明堂落成以后,太后就是指武则天命薛怀义做夹纻佛大像。它说那个佛像的小指里就能容纳数十人。在明堂的北边专门构了一个天堂,把这个佛搁到里头。这是文献的记载。我们先想像这个小指里头搁几十人,咱们在座的这一帮人全都进去,这个佛像得多大个。史书记载有误,我们就说文献的局限性。

我们今天已知最大的佛是乐山大佛70多米高,乐山大佛那个小指头,我估计正像这样的人就进去一个。那么你想这个夹纻佛得做多大个,不可能做那么大,所以书上有夸张的,可能写书的人没有想像,只知道当时有一个非常大的佛,所以就把它记载。想描绘它有多大?想了半天就说小指头里能呆几十个人,显然是一个夸张。但是提供了一个信息,就是这个佛一定尺寸非常大,不会太小。

解说:唐代关于夹纻佛的故事,在《资治通鉴》里面有很多记载,那么在《资治通鉴》中有关武则天和夹纻大佛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名噪一时的夹纻佛怎么会在一夕之间被焚毁了,武则天知道佛像被烧毁后又会有怎样的反映呢?

可惜这佛没多久,一把火给烧了,谁烧的呢?《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他说时御医沈南璆,亦得幸于太后,怀义心韫,是夕,密烧天堂,延及明堂,火照城中如昼,比明皆尽。当时有一个太医叫沈南璆,武则天也很宠幸他。这个薛怀义多少就醋了,醋了以后呢人在吃醋个时候经常干一些非理性的事,你还别说薛怀义,今天的人也这样,一吃醋最少得摔一个碗。那么他就一把火就把这个佛给烧了,烧了整整一宿,到天亮的时候就全都没了。按理说是大逆不道,武则天得狠狠处置,武则天要说心怀也比较宽。然后就说得了,甭处置了,再盖一个。我们有时候看历史看到这些的时候有时候还有一些其他的感受,比如对于武则天来说,她没有文物这个概念。她就不知道烧了这个夹纻大佛,在中国文物史上是多么惨痛一个教训,这个事她不知。

夹纻这种佛像,唐宋元,甚至到明都做得比较多,清以后就很说了。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看不到了呢?因为这个东西太容易移动,所以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部分重要的夹纻佛都流向了国外。运输容易,说您这个好,这一个大石佛运起来都很麻烦的事,这个很轻就运走了。

解说:通过马未都先生的讲述,我们了解到夹纻佛因为种种原因成为国内收藏界难得看到的稀直珍宝。然而马未都先生却在十年前曾经十分幸运地拥有过一件夹纻佛漆器珍品,但是马未都先生在拥有这间宝贝之后,却没有将它留在自己的家里,而且从此马未都先生便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这间宝贝了。直到今天,马未都先生说起这件事情来仍然心痛不已。那么在十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我历史上买过一个夹纻佛,我买的时候还就真不知道它是夹纻佛。就是说这个佛像我印象很深,当时我看到的时候觉得这个东西真漂亮,然后年份什么都很好,结果一拿怎么这么轻呢?然后就看里头全是空的薄薄的,大有有个两三毫米厚,我就买回去了。买回去以后就翻书琢磨才知道它叫夹纻佛,等知道它叫夹纻佛的时候来了一个朋友,一进门就喜欢上了,就在我们家里赖着不走,非说你这匀给,匀给我吧,说你也不信佛教,说我信佛教,我回去摆着。当时很便宜,也没有花多少钱,很少的一点钱买了,结果也是碍着面子跟这个朋友很熟。我也没招了,我说得了,那就匀给你吧,他在他们家里摆着。隔了有十年,我想起这个事我就问他,我说那个夹纻佛呢?我怎么上你们家没见过啊?他说什么夹纻佛呢?我说就是你当年说回家摆着贡着那个夹纻佛,哎呀,不好意思,让我贪图小利给卖了。我想起这个事我就痛心,我要知道他是卖我就真的不给他。当时真的是这么想,就觉得他摆着也行。过去觉得机会很多,随时都可能发生,不像今天,今天喜欢的人多,机会相对来说就少了。我那个时候无数种机会,给他匀走就匀走了,结果没想到这个东西自打离开我们家,我就再也没有机会看到它。

解说:除了夹纻佛之外,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的唐代最著名的漆器就是古琴了。古琴作为唐代漆器的代表,在收藏界价值不菲。比如一把大圣遗音的唐代古琴在北京就曾经创下过将近上千万元的拍卖价格。可是有一个人却因为不了解古琴的收藏知识,将很有价值的文物修补成为了不值钱的物品。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鉴赏唐代古琴呢?

那么唐代最著名的漆器,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就是古琴,唐琴。高山流水,那么著名的唐琴,这个唐琴一般的情况下都是有名字的,很少说我这有一把唐琴没名,翻过来后面什么都没有,那么这个就不是真。那么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准有人给起上名字,它有的名字不是唐朝起的,可能是宋朝,也可能是明清两朝起的,一定要起一个名字,后来刻在后面。唐琴里面比较著名的有飞泉琴,是朱色。九霄环佩琴,大圣遗音琴,是栗壳色。但这两个琴的颜色也是有区别的,一个红一点,一个深棕一点。再比如有玉玲珑琴,它是黑色。我们那个大圣遗音这个琴,在2003年的11月份曾经在北京嘉德拍卖会上拍卖。这个琴是王世襄先生的旧藏,当年拍了891万人民币,一把琴将近上千万块钱。那么一般的喜欢琴的人都知道,这个琴在辨识它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它的制式。比如行话就说这是仲尼式,蕉叶式,连括式,它说的都是它的样式,那么有的样式就早,有的样式就晚,有时候依据样式判断。

第二个判断就是它的断纹。我们讲了中国的文人从美学角度的考虑出发,把所有文物上的缺陷都尽可能的换一种表达方式,那么漆裂了不好听,起一个名叫断纹。所谓的断纹就是漆器由于年代的久远,由于它物质本身的伸缩,形成的一条条裂痕。这个行话就叫断,一个字。文人给这个断又添加了文学色彩,比如叫蛇腹断、梅花断、牛毛断冰裂断。它就根据形象给命名。

我们曾经讲过中国人的审美层次达到最上一层就是病态美,非常态的。这个在历史的欣赏当中都是遵循这么一个原则,那么作为一个漆器长时间形成的这个断纹本身应该算是一个缺陷或者说是一个病态的,不是常态的。被文人赋予了一种美学追求以后,这个断纹反而成了一个追求。所以说你这个琴没断纹不好看,最好的蛇腹断那个每个断纹之间的距离,几乎是均匀的。但是它走向又不一致,多少又有点变化,非常的漂亮。牛毛断很细碎,漂亮之极。

我曾经碰见过一个人拿过一个琴,当然他不是唐琴,是明代的琴,拿过来给我看。我说你这个琴不错,他说我最近认识一个修琴的高手,赶明修好了让你看。隔了有两年,抱着那个琴又给我看来了,我这一看我说是你那个琴呢?他说是。我说你怎么修成这样呢?大师修,断纹没了。原来最忌讳的就是修琴的时候没有保留它原始的这个状态,文物的状态一定是越原生态越好,能不动的地方就尽可能不动。我们个人的知识都是非常有限的,个人的审美可能受其他因素左右。所以你在对文物判断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的时候,一定首先要放弃自己的想法。你不要自以为是。

解说:在唐代漆器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然而在唐代以后的宋代是一个瓷器盛行的时代。今天我们一提起宋代就很容器想起瓷器,想起宋代瓷器的五大民窑。可是就在这么一个瓷器高度发展的时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宋代的漆器在和瓷器的竞争中不但没有处于弱势,反而发展出了新的品种。而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漆器在宋代开始专门被一类特殊的人群所偏爱,那究竟是哪些人推动了漆器的发展呢?他们使用漆器的目的又是为什么呢?

唐代以后紧接着就是宋代,五代到宋的时候漆器开始变得发达。这个时候的漆器主要是为贵族准备。我们的贵族总是要有一点标新立异的东西跟人家不一样。所以大部分人开始使用瓷碗的时候,他愿意使用漆碗。所以宋代出土的漆器大部分都跟生活有关,碗盘一类为多。花口碗、花口碟都很多,造型规整,这一部分漆器它在墓葬出土的时候,跟墓葬主人的身份往往是相符的。比如我们的江苏省出土了大量这样的漆器,宋代的,跟它当时墓主人的身份基本相等的,墓主人在当时都算有钱有势的人。比如海棠形的漆碗,瓷器也有海棠形的碗。它跟当时的瓷器的横向比较非常地接近,我们讲瓷器的时候讲过,紫定、红耀州,都是褐色的瓷器,这种褐色的瓷器实际上是受漆器的影响。贵族使用的这种漆器表明了自己的社会地位,那么瓷器中这种仿漆器造型,仿漆器效果的在瓷器中也算一种比较高档的瓷器。宋代有一个新的迹象就出现了,我们的漆器开始动刀。最为流行的宋代漆器就开始戗金,在红色的单色的漆器上用针利器画出线条的图案,涂以金粉。那么当时这种戗金的漆器也是高档的漆器,非常的世俗化,它不是宫廷用,它是世俗用。比如它画一些沽酒图、花卉图、花鸟图,这些都符合宋代人的大众审美。宋代以后的漆器我们说了它开始向刀的方向发展,换句话说宋代以后动刀的漆器逐渐的变成了主流。

解说:宋朝以后,中国古代漆器发展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尤其是明代在南京东郊还专门设有漆园。可见,朝廷对漆器的重视程度。正是由于朝廷对漆器的重视,使得工匠们在明代创造出很多精美的漆器。其中数量最多的莫过于雕漆作品。而传世的明代雕漆中,尤其以永乐的剔红漆器最为有名。永乐时期的漆器一般都是先刷上很厚的漆层,少则几十道,多则上百道,然后再精雕细刻。由于漆层比较厚,所以雕刻的图案就更加精致和富有变化了。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明朝灭亡,清朝兴起,清代的漆器再继续延续着明朝漆器繁荣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那么清朝的漆器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为什么一个清代的漆宝座会有这上千万元港币的身价呢?

明代到清代这个时候的漆器变得非常的丰富,千文万华。尤其晚明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专著,这个专著对我们今天的影响是唯一的叫《髹饰录》,这是中国古代唯一的一部有关漆的著作。谁写的呢?这个人叫黄成。隆庆年间的漆工,清代以后漆器的门类以及工艺急剧地进步,大件的漆器数量增多。我们今天能看到大的漆器,除了屏风以后宝座。2007年5月,香港佳士得拍卖了一个康熙时期的云龙纹宝座。这个宝座尺寸非常大,龙纹是标准的康熙时期的龙纹。拍到多少钱呢?1376万港币,这一件宝座现在在澳门展出。从家具的角度上讲,它跟紫檀的家具,我们最近卖了一个紫檀宝座,跟它的价钱相差无几。可见,社会对漆器的人事部低于对紫檀的认识。清代的漆器明显地出现了奢华的意图和追求,它的瓷器的奢华影响到漆器。那么换句话说,漆器的奢华也影响到瓷器,为什么五彩、粉彩、珐琅彩、斗彩都在清代的康雍乾三朝从装饰角度上达到一个顶峰呢?就是因为社会上这种需求,社会的需求非常大。

清宫造办处有这样的记载,当时雍正下旨,他说命年希尧在江西烧造磁器处,将无外釉有里釉磁碗烧造些来,以便漆作。什么意思呢?年希尧当时在景德镇兢兢业业的做这个瓷器,雍正下一道旨说,我这得烧瓷胎漆碗,你那个碗烧来时候外面不能给我挂釉。那明显的里面还是瓷的感觉,但是外面是漆的感觉。漆如果挂在有釉的瓷器说非常不容易挂住,所以一定要涩胎。我们最早在西方子市场上能看到黑漆螺钿的瓷器,剔犀的瓷器,当时都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我在80年代末90年代上欧洲碰见过,当时就不知道那个东西那么重要,所以都没买,所以有意识的收藏。我说过历史有局限,个人也有这个局限,你当时没有这个知识,那东西也不贵,就觉得怎么里头是瓷的?外面是漆,这算什么?这算瓷器还是漆器呢?当时就打鼓,所以就没有买。其实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宫廷要求烧造的,或者说都是宫廷制作的,它兼或两种工艺。那么我们想这个成本得有多高?首先一个瓷碗的成本先在那摆着,然后上面挂漆,再重新按照漆的要求去做,我们当时忽略了。我们都很习惯于将这个东西明确地分类,比如说瓷胎的漆碗它算瓷器还是漆器,我第一个就是这个问题。对吧,我们谁碰到这个东西都会不由自主的把它划在一类里,但是问题是历史没有给我们划分这个类。你有一个很世俗的想法,就是这个碗算瓷器还是什么假,算漆器它什么价钱?我们知道这个漆器和瓷器的价钱不是平衡的,所以你在要求它这个碗的时候你会走入一条死胡同,一个思维的死胡同。所以我后来想起来这些东西,当时应该有意识的多收藏一些才好,但是都没有买,就不知道这段历史,不知道雍正皇帝曾经下过这么重要的指示,当时也没看到过这样的书。

解说:在上期节目中,马未都先生提到早期漆器主要是黑色和黄色,然而在清代的雍正一朝,雍正皇帝偏偏喜欢一种描金的新漆器品种。有人把这种描着金的漆器称为洋漆,认为这种描金的工艺来自于日本。那么这种所谓的洋漆真的是源自日本吗?马未都先生的一位朋友又是如何只花了八块钱就买回一个清雍正的黑漆描金漆器呢?

漆器的本色是黑红两色的,显然清代的漆器依然受它这个影响。我们看一下图,这种朱漆菊瓣盘跟雍正时期的瓷器非常的雷同,样子都是一样的。这种朱漆菊瓣盘单色的,中间写着金字。清代到了雍正的时候非常愿意在漆器上描金,黑漆描金,朱漆描金,识文描金。识文的识就是认识的识,准确的读音应该念zhi,我们今天就按照大众的读音去读。款识是指低于平面的为款,高于平面的为识,凸起来的为识,陷下去的为款。识文描金说的就是凸起来的地方描金,这个事说得很清楚,工艺上说得很清楚。这种大量的描金的漆器在雍正的时候是雍正皇帝最为喜欢的,多次下旨,当时叫洋漆。为什么叫洋漆呢?认为这个工艺从日本传给我们,东洋的漆。但是实际上我们的漆器上描金描银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经过日本人的发扬光大,日本有一种漆器叫蒔绘,就是我们说的识文描金,又反过来在清代时候传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很少研究这个东西,以为这个工艺是日本的,所以在《清宫档案》里都叫洋漆,所谓洋漆就是带有描金的。

我曾经在80年代末的时候曾经陪过一个大收藏家,我觉得至少长我一辈半人的收藏家,也可能是我祖父辈的收藏家,我陪他上山西乡下去搜集过文物,碰到这样一个事,就是我们进到那个农民家里,那个村里全是家家户户卖这个东西的。我们推门进去以后,这个大收藏家拿了一个漆盘,爱不释手,在那儿看,连看带摸。我那个时候还不是太明白,我站在他的旁边跟着看也是瞎看。然后就问农民,说您这个卖多少钱呢?那个农民很有意思,80,挺痛快,80。然后老先生得还价,我不能替他还价,我得在旁边看着。我说您还一个假,老先生说八块,我们都是拦腰就是一刀。老爷子是在脚跟上就是一刀,把上面全给剃了,这个农民就翻了脸了,他没有那么好的商业修养,他一把就把那个盘子从手里夺过来以后这么一扔就上了炕了。当时北京满街都是玩那个飞碟的,你知道吗?那个盘子就跟飞碟一样上炕去了。上炕以后,我就觉得这个事很尴尬,我就把这个农民拉到后面了。这个老爷子就爬上炕把那个盘子捡回来还在那儿看,然后我在后面跟这个农民讲,我说老爷子甭管还多少钱,您就卖给他,我买你一件别的,咱这个事就平了。当时他那边有一个青花炉,我问他多少钱?他说200块。我说行,这个我不还价,这个我要了。你呢他还你多少价?你都把那个东西卖给他。这个农民跟我说,你是你,他是他。就是你这个人大方,他那个人小器是两回事,他非常梗。然后我说服了半天,这个农民才同意重新来一回,我们来进了这个屋,又进了堂屋了。老爷子还在那儿看,爱不释手。我就说您这个盘子卖多少钱?农民说80,不松口。我说老爷子还个价,咱就成了,老爷子八块,一模一样。那个农民就彻底不想卖这个东西呢?他说哪怕给我加两块钱我都给这个面子,他怎么一块钱都不加呢?这个盘子后来我才明白,就是雍正时的这种洋漆,就是黑漆描金。它有很细的竹子藤编,故宫里现在也有这个东西,你注意看故宫漆器的收藏里就有这种类似的东西,最后还是买了,最后跟他磨蹭半天最后终于把这个东西买出来了。老爷子一路说就讲这个东西有多好,有多便宜。确实便宜。

识文描金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漆器,你想想它鼓起来的地方描金一定好看,它立体的。当我知道识文描金的时候曾经跟我一个逛过沈阳道,天津的沈阳道,我们在逛地摊的时候他就抢我一步,一把就抓起一个识文描金的花觚。当时撂地摊这个人要他400块,后来我印象中他200块钱就买了。买了以后他也明白,我也明白,行家嘛。我就跟他说,你这个加点钱匀给我行了,那个人死活不给我。我曾难过过很久,我觉得我如果那天一步跨到他前头,这个东西就是我买了,对吧?但是时间长了就慢慢适应这种,就适应这种收藏生活。收藏不是每一件都是你的,简单的说收藏不是每一件便宜的东西都是你的,谁收藏都一样,只要这个东西能保护起来。

解说:从以黑色和红色为主的早期漆器,到唐代出现了价值连城的漆器古琴和脱胎夹纻佛漆器,再到宋代主要为贵族使用的漆器生活用品,漆器工艺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创新。所以到了明清时期,漆器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如果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谈起漆器,大概有不少人会感到生疏,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我们会喜欢古典的木质家具、精美的瓷器、圆润的美玉,但是独独很少有人去购买一件漆器,这是为什么呢?作为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会离漆器越来越远的呢?

漆器从诞生那天起就肩负着两个重任,一个防腐,一个装饰。那么防腐的任务很容易完成,但是装饰的任务走过了漫长的一个道路。

我们说从河姆渡文化那只漆碗开始算到今天7000年了,那么装饰这个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会越来越强。7000年来,中国的漆器是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漆器都有我们的漆器的影子。尽管我们今天不再用这种植物漆了,但是我们的汽车上不论它上什么漆,一定源于中国的漆器。今天没有一个国家敢说我这个汽车不上漆,直接就开着铁皮满街跑,谁也不敢。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后来对漆器的感情没那么深了呢?是因为我们的瓷器太强大了,而且成本大大地低于漆器,抑制了漆器的一个普及,你不普及就没有感情。我们过去国学不普及,大家都国学都没有感情。你今天对国学开始普及了,哪怕从《三字经》读起,大家就有感觉。我们为什么很多事情要普及呢?收藏为什么要普及呢?不是让你拥有多大财富,是让你一个民族拥有多大知识,这个知识对一个民族,不仅对个人有好处,是对民族有好处的。那么明清以后,漆器我们说了动刀的逐渐变成一个主流,变成一种贵族化的倾向。那么中国漆器的地位由此也达到了一个巅峰,我们下一讲就讲雕刻的漆器。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