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9 永宣青花
(2014-08-05 14:18:59)
标签:
马未都说收藏百家讲坛收藏 |
分类: 百家讲坛 |
演讲人:马未都
讲师简介: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1992年,出版《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此外,还撰写有《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专著。其中,《中国古代门窗》一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1997年1月18日,创建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设有家具馆、陶瓷馆工艺馆、门窗馆、摄影馆、油画馆和多功能馆七个展馆。
内容简介:当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征战之后,把一个日渐强盛的大明帝国交给他儿孙的时候,他的这些后继皇帝们便开始了他们创造奇迹,以及行为怪异的一系列举动。而在这紧随朱元璋之后的几个皇帝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大概要数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了,他们一个以武力夺取皇位,气吞万里如虎的朱棣;一个则是被后人戏称为“蟋蟀皇帝”的朱瞻基。那么,这个有着宏大气魄的永乐皇帝朱棣,究竟做过哪些不同凡响的事情?他又是把瓷器使用到了令人怎样瞠目结舌的地步的呢?
全文:
解说:当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征战之后,把一个日渐强盛的大明帝国交给他儿孙的时候,他的这些后继皇帝们,便开始了创造奇迹,以及行为怀疑的一系列举动,而在这些紧随朱元璋之后的几个皇帝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大概要数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了。他们一个是以武力夺取皇位、气吞万里如虎的朱棣,另一个则是被后人戏成为“蟋蟀皇帝”的朱瞻基,那么这个有这宏大气魄的永乐皇帝朱棣,究竟做过哪些不同凡响的事情呢?他又如何把瓷器使用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的呢?而那个传说为“蟋蟀皇帝”的朱瞻基,真的就酷爱都蟋蟀吗?但为什么这个时期的皇家瓷器却看不到一件斗蟋蟀的蟋蟀罐呢?难道是人们误解了宣德皇帝吗?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精彩讲述永宣青花。
明早期青花是永乐定的调子,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永乐皇帝的性格,这个其父朱元璋是曾经考虑过让朱棣,就是永乐皇帝当皇帝的,因为他行排老四,长子朱标在朱元璋之前就去世了,经过反复的权衡,朱元璋还是定了长孙来即位,这就是我们知道的建文皇帝,这一点使永乐皇帝,当时是朱棣是燕王,我们北京这一块,燕王很不满意,因为建文皇帝的处事也过于急躁,导致朱棣就谋反了。在建文四年的时候,永乐就起兵了,最后拿下这个政权。永乐统治22年,海内是太平的,整个国家还是比较安定的,尽管他的手段比较极端,但是整个国家还是比较安定的。他办了很多大事。
我们看看他办了哪些大事,第一呢是建故宫,我们今天之所以还有这么辉煌的故宫存在,是因为因为有永乐皇帝,永乐五年开始建故宫,到永乐十八年建完,用了13年的时间,我们知道这个故宫的皇宫建设,是世界最大的皇宫群,用这么短暂的时间能够把它建成,确实是一个奇迹。
第二件大事是编篡《永乐大典》,盛世修典,这有是讲究的,《永乐大典》不是我们一般意义想象的编篡一本书,它是一个倾国家之力,集所有的文人雅士的能力编篡的这样一本大书,这个《永乐大典》有多少卷呢,有22937卷,我们知道后来《永乐大典》在不停的遗失,被焚毁,但还是保留下来了很多,这是他做得帝国第二件大事。
第三件就是他的迁都,他迁都有很多原因了,我们也不是很清楚,永乐怎么想的,但是基本上能够知道,他几点,第一点是他认为南京继续做这个皇帝不算光彩,毕竟他是动了武的。第二点他因此长期居住在北京,他是燕王,他表明了一个能力是要跟北元进行抗衡,当是北边还是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在跟明政府抗衡,他表明我迁到北京以后,我就是向你北方不示弱,就是表明了我一个强大。如果当时的政府在南京的话,背面很容易失守,这是他也经过再三考虑的。
第四点就是他组织了下西洋。下西洋的目的是非常复杂的,至今史学界也许多一个定论,但是它显示了明帝国的一个优势,这个优势在当时是在全世界范围中,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优势,海上运输能力的一个显示。
解说:除了刚才说到的这些,我们颇为熟悉的事情之外,这个独特的永乐皇帝,还会做出怎样非同寻常的举动呢?在中国历史上,这位个性十足的皇帝,究竟还创造过那些鲜为人知的奇迹呢?
比如他到了南京拿下这个政权的时候,他做的一件大事,他要非他父亲做一个碑,都是知道,中国人是很讲孝道的,要给父母立碑,就今天来看,到墓地里也是选了一个块好的石材,然后记上一些文字,表明了后人的一种哀思。这块碑有多大呢,如果我们把它立起来的话,它有70多米高,相当于今天二十五六层的楼房,那么好,这是一块整的石头,他雕了三块,碑身、碑额,就是碑的上面这部分,和碑座这三块东西。现在都躺在山上,无法站立,不要说在600年前的人的能力,就是今天而言,我们在那儿想了很多办法,觉得也是不可能把它立起来的,经过这计算,这块碑的重量大概有3万多吨,那么你要把3万多吨的东西吊到基座上,再把碑额搁上去,当时是在山上的,我想他们可能还计划着要把它运下山才能立起来。那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这就半程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还做了一件事,在南京他做了一个报恩寺和报恩寺塔。可惜这个塔现在不在了,这个塔有是非常壮观,大报恩寺是永乐纪念他的父母,父亲就是朱元璋了,母亲是他的所谓生母,因为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不去探讨,就是他的生母马皇后所建。他按照皇宫的标准,去建的这个塔,这个塔呢是一个琉璃塔,他是用的白琉璃,九层八年,78米高,也是非常的巨大,78米也是相当于二十五六层楼那么高,用了16年的时间。可惜在1854年,当时太平天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把它炸掉了,非常可惜。
永乐做的报恩寺,和报恩寺塔他所动用的材料是我们今天不可以想象的,他用青花做了地块,我们今天装修房子,买的那些所有的瓷砖,都是为你家里的家装而烧造的,没有人敢用青花瓷做砖的,成本巨大,今年如果要用青花瓷做砖的话,那个成本是不能承受的。但永乐烧了青花地砖块,有多厚呢,它的砖大概都有两三公分厚,非常漂亮。一块一块的。这种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被人所认知,每个人看到那个砖的时候,都觉得这是一个残器,比如它像一块盘子中心被切下来的。这个砖的图案因为拼接以后才会变成整齐的图案,所以在看局部的时候,往往图案不完整。所以就会误认为这是残器。
古今中外,用青花做为地砖的只此一例。这个事情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那么我早年去逛天津的时候,在天津的地摊上有一个老乡,他从他书包里就拿出这么一块地砖,他当时刚拿出来的时候,我就看见了,我一把就接过来了。我就说你这多少钱呢,他说两百块,很痛快,两百块,然后我就知道,他不明白这东西是什么,那时候大家已经知道永宣瓷器很值钱了,但是不知道这么一块方方的一块瓷砖式的东西,是什么,所以他就说两百块,然后我就说一百块吧。这是一个原则,就是无论多便宜,一定要砍价,是给对方心理一个安慰。你要说两百块我要了,他肯定就说,我卖低了,我心里很难过。你为了让他舒服你就一定要砍价。说一百块吧,他说不行。我说那就一百二,他说不行,我说那就一百五,他说不行,我说一百八,他说也不行,我说那我给你两百块。
我为什么反复的跟他拉这个锯呢?是因为让他确认他所说出的价格,我说一百,一百二、一百八的时候,是确认了二百块钱这个价格,如果我说二百块,挺便宜的,我要了,他就说,我弄错了,不是这个二百,是那个二百,这个可能值两万,那就麻烦了。买不了了,所以要学会一种讨价还价的技巧,是为别人着想,也不仅仅为自己高兴。很多时候需要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非常快,我印象非常深,我现在都能清清楚楚想到当时的场景。就是他从书包里一拿出来,我就接过来了,旁边围了很多人,我动作稍微慢一点,就有人比我手快,这东西就永远不是我的了。
那么你说该出手时就出手,你的决心还是来自于你的知识。你为什么能在那个人拿出那么多东西的时候,你都不激动,你就看到这块砖你就激动了,你一把就把它拿过来呢?就是因为你有这个知识。所以收藏中,关注逝去的,比关注现在的还要重要。这块砖就是报恩寺所用的砖,将来我们有机会都可以看到。
明张岱《陶桉梦忆》中对报恩寺有这样一段描述,他说中国之大股东,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寺是也,报恩塔成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力,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张岱是明朝晚期的人,他当时那个塔还在,他看得见那个塔,当时竖在长江边上,所有来往的船只都能看见这个塔,今天这个塔如果还健在的话,将是全国非常重要的旅游景点。可惜毁于150年前。
解说:以青花瓷做地砖,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其他哪个皇帝干过,这绝对是前人无人,后来来者了。那么这个如此非同寻常的永乐皇帝,他所统治下的大明王朝,还强会烧制出怎样的不同凡响的瓷中奇迹呢?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永乐皇帝的性格呢?他的性格包括经历,影响了明初永宣时期的青花瓷器的一些烧造,尤其给青花定了一个基调,首先是瓷器的尺寸扩大,永乐气魄大,瓷器就大,最大的已知的盘子我们现在能看到了是68公分,有那么大,听着还不是很大,你要看见了以后就觉得特别的大,你像它这样的大盘,这永乐时期的大盘。
第二就是瓷器形制特别,就收到了波斯的影响,就波斯文化对永乐时期产生过巨大影响。
第三就是瓷器的内容非常的特别。比如说龙纹形的,它的龙纹是历史上最凶猛时期,永宣时期,表明了开国时期的一种精神。
永乐官窑今年大量出土,在景德镇的珠山,珠山就是当时御窑厂的所在地,那么出土的都有什么东西呢,它有很多东西跟现存的永乐时期的东西是吻合的,但也有很多品种是从来没见过,也没见过史书记载,也没见过实物,但出土了很多东西。永乐最久负盛名的一种压手杯,反而没有见出土。
压手杯是什么呢,我们先看一下,一个碗型的东西,没那么大,户口本这么大,什么是压手杯呢我们先解释一下,这个压手杯是搁在户虎口这个位置上,它胎比较厚,分量比较重,所以有沉重感,比较压手,所以叫压手杯。压手杯带有确切纪年永乐年制带有这四个字的,全世界只有三件我前些年在年景做节目,然后现场很多观众就拿来的东西鉴定,有一个人就拿了一个压手杯,就上来了。我跟他说,我说全世界带有年宽的压手杯就三个是真的,你这个是第四个。那么我想一般人都能听懂这个话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不会听懂,他说对我这个就是新发现的,不仅一个,我书包里还有一个,第五个还有呢,倾国家之力,600年的时间才找到三个,他那儿有俩。
所以妄想是收藏的一个大忌很多人是妄想,我们有时候去替别人去坚定的时候,往往不愿意直说,上来就说你这东西就不真,更难听的,上来你这就是假的,难听。过去医生给别人看病的时候也不太爱直接,说你有病了,快死了,不能这么说,一定要说哎呀,你回去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对不对?他一定是婉转的去说这个话。我们有时候坚定的时候,也是等于给人看病,婉转的说话他是听不懂的,他陷入一种妄想状态的时候,他一定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去认知他这个东西,所以我觉得收藏首先要避讳一点就是妄想。
永乐瓷器中有很多特点,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我们都知道郑和七下西洋,有的史书上也说八下西洋,不管下了几次,反正他是下了西洋,郑和这人同姓,原名叫马三保,人称三保太监。他是云南人,他被永乐赐姓郑,郑和从永乐三年起就开始下西洋,那么最后一次下西洋已经到了宣德时期了,那么到达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回来的时候,他就会带来了大量的从下西洋沿途看到的,各种的文化带回来了,他这可能就把大批的波斯纹样就带入了宫廷,来用它来做样,烧造瓷器。
永乐时期,当时与中东波斯的贸易,可能是导致永乐瓷器的波斯器形纹样众多的一个原因,这是受波斯文化一个影响,我们先看一下图片,这是扁壶,一看就不是咱们中国常用的东西,这是趴着,所以也叫卧壶。这面拴绳,好背着。这种花浇,浇花使的,也不太中国,它当时的瓷器当中,有很多式样,比如有扁平,瓶子是扁的,不是圆的,我们知道瓷器拉圆是非常容易,一上圆盘一拉就圆了,但你做一扁的就非常麻烦,但永乐做了很多这种扁瓶,这种扁瓶都是受是波斯文化的影响。
第二个影响就是苏麻离青,没听到这四个字的时候,一听到这四个字捏在一起不知所云,那么苏麻离青是什么呢,我们只能跟大家,铜通俗的说是一种染色剂,相当于你染布的染色剂,你烧瓷器的时候,你往上画的颜料是什么,就是苏麻离青。那么苏麻离青它的特征是烧出来的特征是蓝中发黑,有锡光般,它有高铁低锰,这非常专业,它因为铁的含量过高,所以它呈现锡光般,这在过去鉴定当中,这是绝对特征,只要有这个就是真的了。我们看一下它造成艺术效果。这是非常典型的苏麻离青造成的艺术效果,浓重,它不仅浓重,它还晕散,古人就把这种晕散赋予了一个美学的特征,他认为这个东西非常美,所以苏麻离青就一下就成名了。
由于苏麻离青形成的这种缺陷美,它本身是烧制中的缺陷,坑坑洼洼的,但被文人渲染以后就形成了一种审美追求,过去几百年以来,永宣瓷器一直是青花瓷器的一个魁首,无论是收藏者,研究者,都以拥有永宣瓷器的知识为荣,一般的说法,苏麻离青就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
那么关于它的名字的解释呢,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南洋的苏门答腊的苏泥和槟榔屿的勃青合成,但至于这个苏泥和勃青在当地是什么,谁也没有解释。第二种说法有个英国博士在100多年前,也就是1888年的时候,他说苏麻离青是指英文中的“蓝玻璃”的译音,因为它的蓝色的。英文的蓝玻璃叫smalt,他说这个音跟它很接近,这是一种说法。第三种说法在《明实录》中有记载,叫“速来蛮”,“苏泥麻”,就是当时也是按着音走的。第四呢还有一种说法,更奇特了说是从索马里带来了,所以叫索马里青,苏麻离青这听着比较接近。
其实这个苏麻离青的来历并不重要,它对青花,对百姓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它为中国的陶瓷美学带了一道绚丽的风景,这道风景就是它充分的体现了苏麻离青的特性,体现了它这种由缺陷带来的美丽帝国这种特性,这就是苏麻离青的名气所在。
解说:永乐皇帝时代的苏麻离青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稀世宝贝,但让人感到震惊的是,永乐皇帝之后的明仁宗,在为仅仅十个月,便神秘的死去,而在这之后即位的便是被后人戏称为“蟋蟀皇帝”的宣德皇帝,那么这个宣德皇帝究竟是不是不爱江山,知爱蟋蟀呢?我们是否能够从当年的瓷器中,寻找到历史的真相呢?
宣德在位十年,38岁的时候去世,他在位的时候是明朝的盛世,他个人是雅好艺术,喜欢绘画。比如大名鼎鼎的宣德炉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宣德路我们将来有专门的章节去讲,因为有懂艺术的宣德,才有宣德瓷器一个辉煌的成就,宣德这个人有没有毛病呢?他也有点小毛病,他喜欢玩,酷好促织之戏,促织是什么呢?就是蟋蟀。酷好斗蟋蟀,这史书上都有记载,养虫从唐代就开始了。宋代人就非常喜欢斗虫了。我们都知道大奸臣贾似道他就喜欢斗蟋蟀。所以明代宫廷里斗虫,这个事是顺理成章的。宣德沉溺于斗蟋蟀的故事,流传得是非常光的,当时有这样的话,叫:蟋蟀曲曲叫,宣德皇帝要。当时就流行这样的话,那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嘛,当时曾经传说宣德是拿骏马换虫,就拿一匹马换一条虫,可见多喜欢好的蟋蟀。
青花蟋蟀罐的传世品是非常罕见的,过去见到这东西有时候还不知道它是蟋蟀罐,全世界就零星的几个,据说张太后在宣德死后,当场就下令,把他所有的玩的东西,全给我砸了。明朝人李贤在《天顺日录》中,有这样的明确记载,他说宣庙崩,太后即命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吉之物,悉皆罢去。
这个记载非常明确,宣德刚一死,就把他玩的这些乱七八糟全给我毁了。台北故宫有1000多件宣德的瓷器,青花瓷器1000多件,全世界收藏最多的地方,一个蟋蟀罐都没有,所以当时就不能证明宣德有此爱好。结果问题呢还是有人来揭开这个谜底,那就是我们的考古专家,1993年的时候,赢得真就出土了一窝残片,这个残片把它攒起来的时候,就是蟋蟀罐,一共21个,一看就是故意砸的,这非常明确。这个蟋蟀罐的成堆的出土就证明了史书上记载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我们看一下蟋蟀罐是啥样,就是这样,这是盖,身子,价值连城。回家找一个去吧。我们说永宣它毕竟几十年的时间,到宣德一朝,它就逐渐的摆脱了波斯的这些文化的影响,它波斯造型东西就逐渐的在减少。《大明会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宣德八年,朝廷一次下达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00件,可见当时的国力强盛。中国的龙纹最为凶猛时期就是这个时期,永宣时期。我曾经见过,八十年代,我见过宣德的龙纹大缸,当时我一个朋友告诉我,北京有一个户理人,“文革”查抄退赔,拿回很多好东西,其中有宣德大缸,让我去看,说你喜欢,可以跟他探讨,买,这种机会是非常难得的,我就跟他去了,我印象非常真的一件事,就是一进他们家门,刚拐过弯就看见他们家有一棵玻璃房的芭蕉树,那是北京的冬天,那是20多年前,我们今天都很难在一个家里头养着一棵芭蕉,就是非常雅的一家,我进去看了很多的东西以后我就问,我说您的大缸呢,他说床底下呢。我说怎么在床底下?碎了,后来我说,怎么碎了,他说那俩倒霉的三轮车工,当时这东西没有现在这么大家都知道,两个三轮车工把缸运到他们家门口的时候,由于是冬季很冷,拿着棉手套拿这缸拿不了,你们知道,宣德时候的缸是直沿的,沿上没有一个很容易抓的边,它是直沿的,又浅,很重。两个人就把手套一摘,空手就抓这缸,然后就往他们家里拎。但得经过院子,这手指就要开始出汗,因为东西特别凉,瓷器是在冬季里是冰凉的,手是热的,所以立刻就出水了,就逐步住了,俩人就啪到地上,就摔碎了,所以就在他们家床底下。那我说我拖出来看看吧。就全拿出来了。
摔的到不是说粉身碎骨,但是也是大概有十来块,能拼起来。那时候我们对瓷器的认知是一定要完美,这种残的就不愿意买了,然后我就问他,我说,那您这还怎么卖,恩他说,几百块钱吧,我也不想卖,一千块钱你也不给。然后我心理也是这么想的,一千块钱我也不给,几百块钱我也不想买。然后呢这事实就过去了。这么多年了,我也不知道这个缸后来怎么个下场,今天来看,那东西再打碎点,这么大一块,也得卖几万块钱,就是把这个东西全买起来打成碎块卖,也卖很多钱,不要说把它粘起来了。现在粘起来也非常值钱。
因为我们很多文物在历史当中受过这样那样的伤害,但是它保留的文化符号不会丢失,所以当时我也没想开,也是让他那句话给我限制了,就说一千块钱你也不买,我想是我,一千块钱我也不买,然后就没买。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我觉得从文物的保护角度上,你非常重要的就是你要知道环境,拿文物得非常的小心,你想想这东西,600多年,历经劫难,对于那个人来说,也是失而复得,查抄以后退赔,到家门口给碎了。所以一定要小心。我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二十几岁那时候特别喜欢听人家去讲课,我们今天讲课的机会很多,听到的机会也挺多,那时候就得问谁讲课,哪儿有这种课,他往往都是专业人员,你比如北京当时有文物商店,他们的专业人员辅导、讲课,有人就去听有一个业务员,他是负责收购的。他有一次听课的时候,就不是太注意,但是那人很聪明,他进去待了一会儿就记了一句话,他就说宣德的瓷器的胎底是细砂底,摸着跟小孩屁股似的,滑溜,他就听着这么一句,青花呢,由于有苏泥勃青,那么你一摸就深入胎骨,就凸凹不平,摸着不平。又听见那么一句,然后他就隔了一段时间,正好出差早山西,在一个集市上碰见了一个老乡,那时候刚刚有集市,一摞青花盘子,一模一样,后来拿起来也凸凹不平,底下一摸也跟小孩屁股似的,说这怎么一摞呢,心理也不是太有谱,问他多少钱一个呢,那人说80元一个,80今天很便宜,当时是很贵,相当于一个人的俩月工资,他就在那转吆子,着急,就说下不下这个决心,最后想来想去,就是咬着牙,下决心买了一个,没敢多买,也买不起,然后就回来了。
我们今天想从山西回来当天就回来了,那时候还得隔着差不多一礼拜才回到家,然后把所有的专家都请来一看,说你这是永乐的盘子,那人说那还有一摞呢。跟着就去了,再就找不到这个人了。
那么他这个盘子是什么盘子呢?是一个永宣时期最为常见的盘子,一束莲,就这个样子,它是以莲花、藕蓬配茨箛、红蓼、香蒲等水生植物,用丝带扎在一起,叫一束莲。它为什么当时烧造了很多这样的盘子呢?是因为永宣皇帝尤其永乐认为,为官一定要清廉,这个是朱元璋定下来的,所以他烧造的这种盘子叫为官清廉。青花、莲花,谐音。
那么这个清廉的这种款式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历朝历代政府都提倡这样试样的青花盘子。
解说:既然明朝的永乐皇帝和宣德,都创造出了这些在今天看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瓷中珍品,他们后来的这几代皇帝又将烧制出怎样非同一般的瓷器呢?是否也会让后人啧啧称奇赞不绝口呢?
永宣瓷器呢是明早期的最重要的一个章节,它紧跟后面就是空白期,这个历史上把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一共28年,称之为瓷器的黑暗期。这三朝没有官窑了,没有落款的官窑,官窑制度我们知道是永宣时期刚刚建立起来了,为什么到这一时期就没了呢?我们了解一下历史,非常清晰地知道,正统皇帝是九岁登基,他长时间地依赖宦官王振,王振是他的启蒙老师,控制朝廷,那么朱元璋当时有祖训,宦官不得识字,因为它就怕宦官干政,但是到了永乐这就吹了,永乐因为他登基的时候受到很多宦官的好处,所以他对宦官是网开一面。永乐的这个对宦官网开一面,就遗祸于正统,我们都知道,明朝这段时间有个大的事,叫土木堡之变,宦官王振,怂恿正统皇帝御驾亲征,那后果大家多知道了,皇帝被俘,当时皇上只有23岁,让我们今天来说,多少也有点少不经事,以为打仗哪那么容易,你看着你的先人能御驾亲征,你就亲征,到那弄不清北在在哪呢,就让人给抓着了。三个礼拜以后,他弟弟就登基,这就是景泰,景泰最有名的就是景泰蓝,我们以后也会讲到。
第二年就是景泰皇帝当上皇帝的第二年,这正统就给放回来了,当时瓦大军说这是一人质,没想到咱们这皇帝又起了,这人质不大起作用,就给放回来了,放回来就在紫禁城里南宫他一住就是7年,当景泰皇帝病重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所谓的夺门之变,。正统皇帝翻身又起,把这个在病中的景泰皇帝就给捂了,然后自个儿又登了基。就是所谓这28年,等于是三朝两帝,这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所以我们的青花瓷也明确地显现出来,这一段时期就没有了,这段时期是一个空白,所以叫空白期。永宣是青花的盛世,这个空白期以后,就极具衰退,空白期之后,青花又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那是什么变化呢?我们下一讲从成化讲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