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7 民窑传奇(下)
(2014-08-05 14:11:40)
标签:
马未都说收藏百家讲坛收藏 |
分类: 百家讲坛 |
演讲人:马未都
讲师简介: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1992年,出版《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此外,还撰写有《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专著。其中,《中国古代门窗》一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1997年1月18日,创建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设有家具馆、陶瓷馆工艺馆、门窗馆、摄影馆、油画馆和多功能馆七个展馆。
内容简介:当我们穿越八百年的历史烟尘,试图重新回到曾经那个生活精致的南宋王朝的时候,那个时代的瓷器成为了我们再现古人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么,那个时代的百姓们究竟是在用怎样的碗来吃饭?究竟在用怎样的茶杯来喝茶?而在当时曾经极为盛行的"斗茶"的风气更是让我们好奇不已。在今天生活当中实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喝茶这样一件事情究竟是怎么斗的呢?
全文:
解说:当我们穿越八百年的历史烟尘,试图重新回到曾经那个生活精制的南宋王朝的时候,那个时代的瓷器成为我们再现古人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么,那个时代的百姓们,究竟是在用怎样的碗来吃饭,究竟又用怎样的茶杯来喝茶,而在当时曾经极为盛行的“斗茶”的风气更是让我们好奇不已。在今天生活中,实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喝茶这样一件事情,究竟是怎么斗的呢?而在这许多当时流行一时的瓷器,为什么会让今天的众多日本人奉为珍宝?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与我们一同回到800年前的南宋王朝,揭示这其中的种种谜团。
我们这一讲起,开始讲宋代的南方民窑。
宋代的南方民窑的体系也跟北方一样,也有四大体系,第一呢就是饶州窑,就是景德镇窑;第二呢是龙泉窑;第三呢是建窑,黑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窑口;再一个就是吉州窑,跟北方的磁州窑有点相似。这四个窑系呢是南方主要的窑系,那么我们先说第一个,大的窑口呢是饶州窑,就是现在称景德镇窑。
景德镇是早在汉代就开始烧瓷器,当那时候烧的瓷器非常粗糙了。到了宋真宗景德镇年间,就开始在景德镇建镇,这史书上都是有个记载的,尽管这个记载不一定很准确了,但是确实有这样的记载。那么景德年是哪一年呢?就是以公元算,是1004到1007年,一共是四年。景德镇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发现了高岭土,所谓的“高岭土”呢,所谓的“高岭”是个地名嘛,在那儿发现这种瓷土,我去这些地方都去看过,满山挖下来的,后面的废弃的土都是雪白的,非常漂亮。这种土,后来被世界公认为是烧瓷器最好的原材料。十八世纪以前,欧洲是人不知道我们用什么来烧瓷器的,所以对中国非常洁白的瓷器感觉非常困惑,这个不光是洁白,而且它的釉色又配得非常好,古书上就忧济在,就是说它有“饶玉”之称,“饶”就是它的地名,饶州府,玉就跟玉器一样。
元代的人蒋祈,寨《陶纪》里是这样说的,他说:景德镇窑,有窑三百余座,埏植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它所,皆有饶玉之称。他说的什么意思呢?他就是说景德镇做的瓷器呢,非常的洁白,没有任何瑕疵。我把它卖到任何地方都有“饶玉”之称。因为中国人对玉的感受,是跟对其它东西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天然材料中,中国人对玉的崇敬的心理,超出了其它的天然材料,所以我们有一种独特的玉文化,将来我们可能讲玉器的时候可能会讲到这样,比如说我们说玉成此事、亭亭玉立,说的都是很美好的词。
解说:这种也被称作“影青釉”的景德镇瓷器,究竟是怎样一个模样,竟然赢得了如此非同一般的比喻,马未都先生究竟又对这样一种传奇的瓷器有过怎样的感受呢?
我第一次看到影青釉的时候我就非常震惊,那时候我才二十来岁,不像今天,我们很容易看到大量的艺术品、大量的古董、大量的文物都能看到,我那时候社会还不太提供这个,我从一个人的手里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我就觉得非常好,非常薄,颜色非常清亮,然后人家告诉我,这是宋朝的,一开始我不相信,我说这么薄,怎么能保存到今天呢,后来我才知道,有大量的景德镇的瓷器,保存到,就是几千年以来的瓷器保存多今天。我们先看一下图片,这是景德镇的影青,这张片子有点偏绿了,它应该是偏蓝的,这是影青。
明朝的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称这个影青是“素肌玉骨”,就是说它的肌骨是素肌玉骨,他的评价非常高,真正我们在说,这个柴窑的时候说过,柴窑有人说是不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实际上这四个比喻描绘影青是最为准确的,它就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非常地薄。“影青”的这个名词呢是我们俗称了,我们现在就这么叫了,在史籍上记载,最早的记载就叫“青白瓷”。
那么它这个过程呢大概是从青白瓷到影青,还有人叫“映青”,就是反映的“映”,显得非常亮,“映青”,包括“隐青”,“隐”就是隐藏的“隐”,都是跟这个有关,都是一个东西。在所有的宋瓷中,影青是最薄的,声音是最清悦的,就是你拿手敲的时候声音非常好听,我觉得找几个碗,都可以敲出音乐来,就是装点水,高低音都可以敲出来。
由于景德镇瓷土的特性,它可以仿制金属器,就是不太费力,所以它早期的很多东西都是跟金属一样窝出来的,由于它的韧性非常好。影青中有大量的粉盒,我们知道不是今天的人才化妆,我们中国历史上,从汉唐都很盛行化妆,宋代人每个人都化妆,所以它有大量的粉盒出土,我自己也收藏了很多这种盒,大大小小的,影青的盒是最漂亮的,印花的,有牡丹的,花卉的,花鸟的,什么素的,有的纹饰非常的漂亮,有的瓷器盒仿得跟藤子编出来的似的。宋代人追求的生活的情趣比其它朝代更甚,就是宋代人特别注重生活的细节。我写过一篇文章,我说我都希望生活在宋朝,就是看看宋朝人的那种细致,景德镇的这个瓷胎,透光性也是非常好的,薄得非常透光,胎质致密,然后,它的釉是剥离釉,透明度非常的高。
由于景德镇的影青的出现,由于它的这种“薄如纸、声如罄”的这种瓷器的出现,由于它的那个剥离的质感像玉一样的这种效果,由于这些诸多的原因,中国的有一个产品,到此就为止了,是玻璃。
解说:在流传到今天的宝贝中,我们似乎很少看到有什么玻璃的东西,我们的祖先究竟有没有制造过什么玻璃器皿呢?难道今天我们很少看到古代留下的玻璃器皿,就真的是因为景德镇的瓷器吗?
我们比较一下就清楚,就是玻璃器,不是中国人不能生产,中国人在战代汉代、唐代有非常漂亮的玻璃器,我们去博物馆去看,看他那玻璃瓶子,有时候你都不相信那玻璃瓶子看着跟今天的差不多,那么为什么到宋代以后,宋、元、明、清就几乎没有玻器,到了清代以后的玻璃器全都是观赏性的,带颜色的,皇帝喜欢的,摆着玩儿的,根本不是用的,实用的玻璃器从宋代以后中国就不生产了,我们后来喜欢的大量的玻璃器都是欧洲进来的,欧洲人喜欢玻璃器,生产玻璃器是因为它不能生产瓷器,我们今天能生产如此优美的瓷器,玻璃器就不生产了。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瓷器的质地比玻璃器相对来说坚硬,我说的不是科学的硬度,是它使用中的坚固度。我们一般打碎碗的机会比打碎玻璃杯的机会少,一般你碰一碰碗都不会破,但是玻璃杯非常容易碰破,而且玻璃杯有一个问题,就是俗称“炸”,就是凉玻璃杯一倒热水“啪”就炸了,瓷碗多薄多厚它都不会炸,所以它在生活中使用的,它的坚固度远远的低于瓷陶瓷。那么一旦它发生小范围的破损,比如崩了一个口,玻璃器几乎就不能用了,
第二点呢,就是玻璃的导热系数高,就是它导热快,瓷器导热慢。这个大家都有这个生活经验,你玻璃杯一倒热水,你就拿不起来了,你马上就拿不起来了,你恨不得两秒钟不拿那个玻璃杯。瓷器不怕,此批可以端着,很舒服。那么导热快就有一个缺点,它凉得快,你盛一碗粥,现在是接一电话回来就凉了,古代没有电话,但是你盛一碗粥,你出去有一个事,跟谁说一句话回来就凉了,所以玻璃器它就不适合用于吃饭这种器皿。
第三,是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成本。我们社会的一个发展,很大程度都跟经济有关,经济中最大的一个概念就是成本,这个东西的成本,瓷器的成本比玻璃器的成本低,它又好,那肯定发展就快,所以这个景德镇的影青瓷的出现,就是这个饶玉的出现就彻底的断送了中国的玻璃器的生产,从宋朝以后我们的玻璃就没有了,几乎就没有了。
景德镇影青之所以有这么高的一个成就,它影响非常的广泛,它主要就是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它的自然条件,只有它那个地方有高岭土。集大量的松柴,景德镇历史上是一个植被非常好的地域,它可以砍达赖的柴去烧瓷器,北方的瓷器很多是用煤烧的,它是用柴烧的,后来破坏很厉害,对自然破坏很厉害,因为烧的树太多了。
第二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你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经济发达的地区一定要伴随一条河,要不然就没有办法运输,没法运输这东西运不出去,今天也是这样,你运不出去你就是死,你的经济就不可能发达,所以它捱着一个江叫昌江,所以景德镇也叫昌南镇,它在昌江以南,所以它叫昌南镇,古称昌南镇,后来改为景德镇,。
在有就是江西的人文条件,我们知道江西历史上的名人,尤其宋代的名人非常多,每一个人都如雷贯耳,你比如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里,这些人都是江西人。
再加上当地云集了很多工匠,工匠肯定是随着商品走的,你这个地方需要生产,需要劳动力,需要工,工匠就云集过来了,再加上宋代当时的格局,就是北方一直与辽国,北宋时期与北辽国、南宋时期与金国这种武力对峙使南方很多工匠心里不安,慢慢就移到景德镇去了。这就使这个地方人才辈出,当时景德镇有这样的俗称: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就是说我这个工匠不是我本地人,哪儿的人都有,但是我做成的东西天下就走了,不知道上哪儿去了,所以我们在全国瓷器的出土当中,尤其是景德镇影青的出土当中,远至辽宁、内蒙、广东,就是景德镇辐射出去的面积非常大,四川,都有大量的影青出土,它是一种非常薄的东西,在古代运输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么远的地方都有大量的出土,可见当时的影响力。
解说:南宋时期这些让玻璃从此销声匿迹的景德镇瓷器,究竟都作过一些什么非同寻常的东西呢?今天的我们还能够看到那些八百年前的传奇瓷器吗?
我们看一张图,
这种执壶在宋代的时候,一般情况是两个用,第一个是酒壶我们知道当时宋代的酒都是酿造酒,酿造酒就是现在我们家里有时候自己还可以做的米酒、黄酒,这都属于酿造酒,无那么我们喝的这个白酒呢,是烈性酒,属于蒸馏酒,蒸馏酒是元代以后才有的,到明代才比较多。那么我们后来就是小说中当然也在描述,比如说《水浒》中描写武松连喝18碗,那就是米酒,你搁今天的白酒18碗呢,1碗就翻了,对把,就打不了虎了,就变成虎食了。
这种壶呢,就是我们现在叫执壶,有一个把,“执”嘛,叫执壶,它在宋代的时候也叫“注子”,注子也是用来做茶道的,就是饮茶用的,那么它是点茶,因为宋代的饮茶习惯跟唐代不一样,它是点茶,它就要求壶嘴做得比较细,要求出水有速度。影青瓷里当时大量的东西,我们今天看,可能都是艺术品,可是在历史上它就是一个实用品。
比如这个梅瓶,涡纹的,就是一个一个涡的,像漩涡一样的涡纹的梅瓶,这是典型的酒瓶子,这此村都比较大,所以你也可以看出来,当时装的一定是酿造酒,蒸馏酒我估计这里能装个五到十斤,咱们今天白酒有五到十斤的包装吗?都没有这种包装,我买的这样的,影青涡纹的梅瓶都是在香港买的,当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去香港的时候,看到这种东西就激动,看到这种东西就激动,过去只有在博物馆,在书上看到的东西,在今天可以买的,而且还不是很贵,因为景德镇的影青瓷出土的数量是非常大的,南宋的东西出土的量是非常大的,临安当时史书上有记载,杭州城里,就是作为南宋的都城里,有专门卖青白瓷的店铺。
解说:在当时的南宋王朝的百姓中,除了这样一种有着几分传奇色彩的景德镇瓷器之外,竟然还有一种瓷器,能够在几百年後的欧洲贵族中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那么,这种瓷器是什么?它们的背后又有过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这个南方呢,除了景德镇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青瓷,它是龙泉,龙泉我们都知道,讲哥窑的时候讲过,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所以龙泉窑也叫“弟窑”,但是这个名称实际上是不用的,只是书上有记载,我们在生活中很少说到我买了一个“弟窑”,我没有听一个人这么说过,就是说我买了一个龙泉,龙泉窑。龙泉窑就是颜色是非常青翠的,它是南方最重要的青瓷,龙泉这个名字是我们叫“龙泉青瓷”,但是西方人怎么叫呢?西方人有一个特定的名字。
龙泉窑呢我们先看一个片子,这种青瓷,西方人管它叫“塞拉同”,它是从法语过来的,法语就叫Celadon,它在十六世纪晚期的时候,龙泉青瓷第一次运到欧洲的时候,欧洲人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瓷器,说怎么这么漂亮,当时有记载是什么呢?贵族使用这样的青瓷招待客人,办酒会,完了得找专人看着这盘子,要不然客人就把盘子揣走了,带着油都没有关系,揣在身上就给你揣跑了。所以呢,就可见当时商品的这个重要性。那么当时法国上流社会在演一出戏,这出戏呢叫《牧羊女》,它那个男主人公,穿着一个青布长衫,这个男主人公就叫“塞拉同”,他们说不出来这个颜色,所以他只好说,那个瓷器太漂亮了,漂亮得就跟塞拉同穿的衣服颜色一样,说起来很罗嗦,所以呢就简化成“塞拉同”,所以呢到现在全世界公认的中国龙泉青瓷都叫Celadon,翻译过来就是“塞拉同”,记住了这个词,听起来和很怪,就是说中国瓷器为什么叫个洋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龙泉的青瓷后来就成了中国青瓷的一个代表,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大量的贸易走私到欧洲,欧洲的贵族都以拥有这样的龙泉的青瓷为荣,龙前青瓷最好是什么时期呢?不是北宋,反而是南宋。
那么我们看一下片子,你看这是北宋的,这是北宋的,南宋的颜色非常均匀,釉面也就不开片了,就是非常润泽,我们比较一下,可以看出来,北宋的这个胎厚、釉薄、开片,南宋的时候胎薄、釉厚、不开片,就是它进步的一个过程。北宋的颜色它是豆绿的,南宋就开始出现粉青、梅子青,它变成一种青绿色,非常的漂亮。
四川遂宁发现的那一批瓷器中,当时是1005件,一个坑里,当时有人推测是因为战乱,就把这个瓷器一股脑的埋了,就埋到这个坑里,拿土一盖,偶然的一个情况下发现了,一发现一数1005件,里头有多少龙泉呢?有342件,342件是龙泉青瓷,是在四川,四川离浙江也不远了,过去都是大山区,山区对山区,非常难运输的,那里的龙泉青瓷几乎各个都是国宝,非常漂亮,都是南宋时期的。
我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那时候二十几岁,我去过龙泉,从书上有龙泉这么个地方,生产这么漂亮的青瓷,我一定要去看看,那时候我们也不兴收藏什么陶瓷,问谁谁也不清楚,我就自己奔了龙泉,我印象很深,当时从杭州出发的话要走12个小时,到今天,大概我问了一下,大概两三个小时高速公路就到了吧,很近了。那时候要走12个小时,中间因为一天走不到,我忘是在哪个县,在农家的一个小招待所里睡了一夜,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住一宿是1块3毛钱,我当时还有很大的照相机,当时我为了照相机的安全,我跟老太太说,我说我能不能把这个房子包下来?然后他很诧异的看着我,他说你包下来干什么呢?我也不好说,我怕东西丢了,然后我就花了三块九就包了那三个床铺,那屋里不是两张床是三张床,然后老太太就对我误伤的好,你想想一个人,居然包两张空床还给钱,很奇怪,那时候还没有这种概念嘛,都是跟生人睡在一个屋里,那个屋是没有盥洗设备的,什么都没有,她就打一盆热水,非要来给我洗脚,那时候全国也没有足底按摩,那脚除了自己摸过,没让人摸过,来一个生人非要给你洗脚,你就觉得浑身都不自在,那时候又年轻,怎么说都不行,她非要给你洗脚,表示一种热情,然后我就从那儿,第二天清晨又坐长途车就到了龙泉,在龙泉的山区里看到了当时大量的青瓷,那时候也是开始有建设,有出土,看了很多,对龙泉的青瓷的感受非常的强烈,回来还买了很多背着,生怕一路给磕了。那时候不像现在,还有什么很好的运输工具,那时候都是挤这个长途车,长途车非常挤,那时候也是仗着年轻,能吃点苦,所以还是其乐无穷。
解说:在八百年前的南宋时代,除了我们看到的景德镇白瓷和龙泉的青瓷之外,当时的人们还在用一种更为独特的瓷器来喝茶,而这样一种瓷器,后来也被许多日本人奉为珍宝,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神秘的瓷器,究竟又为什么在异国他乡被如此的推崇备至呢?
就是我们的黑瓷,黑色的瓷器,就是建阳窑,建窑,茶盏,我们先看一下片子,这是建盏。建阳窑主要生产的东西呢就是喝茶的茶盏,我们现在说起来就是一个茶碗,它史书记载叫“乌泥窑”,什么叫“乌泥窑呢?就是胎是黑的,特别黑,那么黑瓷的生产主要跟宋代的饮茶习惯有直接的关系,宋代关于饮茶的记录非常的多,其他文献比如诗歌里,词曲里也非常的多。陶谷在《清异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他说:闽中造盏,花纹鶨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就是说这个闽中,那就是福建,我们说的建阳就在福建,它造茶盏,鶨鸪斑是什么呢?是一种鸟的羽毛,鶨鸪是一种鸟,它的羽毛上有很多斑点,非常漂亮,茶盏就模仿了这种仿生的,仿生的茶盏呢是在建盏中非常常见,比如兔毫盏兔毛一样,兔毫嘛。那么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他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他就是说这个镇,就是青黑色最好,有那种条状的,所谓“兔毫”的为上,“建盏”是我们的称谓,过去还有一种称谓,我们后来不用了,日本人在用,你到日本一看,它就叫“曜变”,明人笔记中呢,它曾有一段迷信的说法,他说建盏开窑的时候,必须取童男童女的活血祭祀,然后往里一泼,这精气就凝在上面了,所以叫“曜变”,这个“曜变”这个词呢后来中国人就不怎么用,用在日本,你查日本的陶瓷书一定写“曜变”这两个字,后来很多人认为,这个词是日本,其实不是,是我们的,后来传到了日本,我们不用了。那么日本人管它叫什么呢,叫“曜变”,还有一个说法更有意思,它叫“天目”,苍天的“天”,眼目的“目”,“天目”,那么“天目”是怎么个来历呢?它有无数种说法,但是最接近于一个史实,或者是最能够让人信服的一个说法,就是当年的日本僧人到中国来,带回的差距是从浙江的天目山带回来的,这个说法是比较有说服力,容易让人信服,这个日本的僧人,把这个中国喝茶的方法以及茶具带到日本的时候,这个东西就顺理成章的叫做“天目”。现在引申出去的凡是黑色的瓷器宋代黑色的瓷器都叫“天目瓷”。
我们了解他这种饮茶习惯,他是用这种碗跟我们现在这种茶杯不一样,跟我们的茶壶都没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唐代和宋代的饮茶习惯是不同的,那么唐人是煎茶,宋人是点茶,这有什么不同呢?唐代人喝茶的时候,他取一块茶饼以后呢,他是要把它烤热了以后,要把它碾成细末,用茶碾在那儿碾,碾完以后要过箩,过箩以后呢然后它去煮,水要煮三沸,不停地在开,煮完了以后呢,煮好了以后就不它舀到碗里,有的还要加上盐、姜,加上一些佐料,这样去喝,多少我听着,我是没喝过,但是我觉得就是一个菜粥的样子,你想想他又搁调味料,他又搁盐,它就是菜粥,它是这么一种类似粥,所以呢,我们有一个很古老的说法,叫“吃茶”,是这么来的,他不叫喝茶,叫做吃茶,你像《水浒》、《红楼梦》里都说吃茶。宋人就不一样了,宋人点茶,他是只把水烧热了,他不是拿锅里煮,然后呢把这个茶也碾碎了,然后直接拿水,沸水就注进去了,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沏茶,但是他是连茶带水一块儿喝,他不是像我们现在这种喝法,那么他这种水注的,注下去的叫“点茶”,他大概是这样,就是他根据茶盏的大小搁好了,把茶叶的末要调一调,叫“调膏”,调完了一注,哗就开了,我现在想想邮电像咱们冲奶粉的样子,就这么个样子。
我们比较一下,唐代喝茶的时候有附加物,就是姜、盐,那么宋人就主张喝纯茶了,就不再搁调料了,我们从今天的角度上看,这还算一个进步。由于他的饮用茶的习惯不一样,所以他的茶具就不一样,为什么要用建盏呢?就是保温,这种黑的泥导热特别慢,保温,我们现在喝茶的这个方法,相传是朱元璋的第十七的叫朱权,这个人发明的,当时他不愿意跟他的兄长朱棣,就是永乐皇帝不愿意争政治上的事,所以他躲了,躲在深山里饮茶,弄这个雅的事,他发明的这种喝茶,这种喝茶的方式呢,专业术语叫“瀹饮”,他的方式是篦去茶叶,出汁,就是我把茶叶篦去,喝这个水,当时朱权在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写了一个《茶谱》,写了这么一本书,然后这也有一个更大的政治原因,就是当时朱元璋下令,他是从经济角度考虑,他下令是“废团改散”,团茶、沱茶改散茶,省事,正因为改成散茶以后朱权就发明了这种饮茶方法,距今大概是六百来年,我们今天这个习惯,是明代人定的,所以我们吃茶或者说饮茶,经过了数次变化。日本的抹茶更像宋代的一种喝茶方式,抹茶。宋人的这些茶具呢,就是建盏这种茶具呢,主要是为了当时的斗茶之风。
解说:这斗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斗法,喝茶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太普通了,充其量多看到一些茶道的演示,但是也没见过“斗茶”这一说,那么,当时的人们究竟是怎么斗茶的呢?这些特殊的茶盏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寻常的作用?
宋人的这种斗茶直接从茶碗就可以看出来了,蔡襄就说: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我们也说不清楚颜色,因为咱们没活在宋朝,所以也看不出来青白和黄白有多大差异,但是他说的是这个汤水的颜色,那么决定汤花优劣的标准,就是看它挂在茶碗边上的这个水痕的快慢,那么水痕出现的早晚是决定你的胜败的,你水痕出现得越早你的茶就越不好,越晚就越好,所以晚者为胜,斗茶就是咱俩喝一碗茶最后一看,你的出了,我的没出,那你就输了,我赢了,水痕如果咬住茶的这个边,久久不散就称为“咬盏”,这都非常专业,但是我们从生活中可以比较,什么啤酒好啊?一定是挂杯的好,你啤酒一倒一点沫不起,那肯定是昨天打开让人喝了兑了水了,肯定是这样,啤酒的好坏,跟这个好象有一点类似的地方,就是它如果有点挂杯,有点白沫,这是它的一个标准。
宋代蔡襄在《茶录》有这样一段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他说的“燲之久,热难冷”就是说的,“熁”是烤一烤,过去喝茶很讲究,要热杯,这个杯实现就要热,我们现在是甭管的凉的杯子,把茶缸开水一冲,说怎么都不开,是你的杯子太凉,你杯子先热一下,烤一烤热了,生活讲究,我们一开始就说了,宋代人生活很讲究,他要把杯子先热了,所以这种黑盏保温性特别好,所以很久就不凉下来,这对茶是有很大好处的,那么建盏下面有写“供御”的,有写“进琖”的,那表明当时都是上供的,给皇上用的。
那我们看看都有什么样的品种呢?第一就是“兔毫”,典型的建盏就是兔毫,里头跟兔子毛似的,再有就是“油滴”,一个一个像油滴,再有像章玳瑁,鶨鸪斑,你像这件,这件在日本连名都起不出来了,既不是油滴也不是玳瑁,它叫“曜变天目茶碗”,视为国宝。我在日本,看见过日本人对建盏的态度,跟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也可能见怪不怪,中国人多聪明,见过的东西多了,看看这东西不新鲜,不就是一茶碗嘛?有什么了不得的,都这态度,到日本人那儿,先弯着腰鞠着躬,端着都是小心翼翼的,完全跟我们不是一个态度,所以我觉得,我们可能是因为家大业大,太富有了,所以拿什么都不当事,对这些东西理解也不够深,但是日本人,由于他们地域偏狭,过去的文化都是外来的,所以他对这个文化反而特别尊重,当时我看到那个情景都非常感动。
我们刚才谈了南方的窑口,四大窑系,刚才说了饶州窑、龙泉窑、建窑,最后一个就是吉州窑。
吉州窑过去的书上记载都非常少,也不太关心,后来发现,它也有它的长处,比如说它有相当一部分瓷器都是仿磁州窑系的,我们看一张片子。跟磁州窑系非常接近,包括生活情趣,都跟磁州窑非常接近,有人认为那就是南方的磁州窑,是因为宋室南迁,带走了大量的北方的工匠,到哪儿就找块地,拉开膀子就开始干,所以风格,包括它做的东西都差不多,但是它毕竟是南方的一个文化,跟北方的文化还有一些微妙的差距,它的差距都在哪儿呢?主要在它所表现的内容,它比较精巧,画得比较纤细,比如像这样的梅瓶,画得非常细致,北方人很少这样细致的画东西,画的都是粗枝大叶,意思够了就行了。在它的工艺特点中呢,它为了提高效率,它也产大量的茶碗,比如它用剪纸,这是三个凤凰,做这种茶盏,吉州窑在南方窑系中的地位比较低,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窑系,由于它过去不怎么被重视,所以它的价格一直不高,其实它代表了南方文化融合北方文化很重要的一支,所以我就觉得,现在收藏,有的老人说没有机会了,像这样都是很好的机会,
但是与宋同时还有辽、西夏、金,甚至后来的元等少数民族证券,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也存在着差异性,由于这种差异性,它反映在瓷器上,也有所不同,那么我们下一讲就讲少数民族时期的瓷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