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揭秘《红楼梦》38 贾宝玉之多重人格之谜
(2014-07-24 13:01:15)
标签: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百家讲坛文化 |
分类: 百家讲坛 |
演讲人:刘心武
讲师简介:笔名刘浏、赵壮汉等,中国当代著名主流作家之一、红学研究家,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其作品多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
内容简介:在《红楼梦》当中,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公子形象。他有时喜怒无常、飞扬跋扈,有时怜香惜玉、崇尚和谐。他的性格包含着多重的复杂性,和依稀可见的分裂倾向。那么,贾宝玉的人格为什么会矛盾重重,读者又该如何来品评贾宝玉呢?
全文:
解说:上一期讲座结尾时刘心武先生提示说《红楼梦》前80回里有一回集中描写了贾宝玉的人格特征,并且写得自然流畅而又跌宕起伏。那么刘心武先生所说的究竟是书中的哪一回呢?仅在这一个章节里就能看出贾宝玉复杂的性格特征码?
刘心武:上一回最后我提出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红楼梦》里面有一回集中的把贾宝玉的人格的几个层面全写出来了,而且写得非常好,天衣无缝。是哪一回呢?您的看法可能跟我不一样,不过不要紧,我把我的看法汇报给您,咱们共同讨论。我个人认为第30回是非常重要的一回,曹雪芹通过这一回把贾宝玉的人格的五个层面淋漓尽致地刻划出来。
第30回的回目是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其实这一回的故事可以分成五幕,把它转化为戏剧是很方便的。第一幕,时间应该是在午前,地方是在大观园的潇湘馆,这一幕的主要的内容就是贾宝玉到潇湘馆去跟林黛玉赔不是,他们俩在这之前感情上的碰撞非常之多了,贾宝玉给林黛玉赔不是的情况也发生多次了。在贾宝玉去找林黛玉赔不是的这个描写当中就出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细节,什么细节啊?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贾宝玉就拉住了林黛玉的手,两个人就有了肢体接触。我看下面有年轻的朋友你的表情我知道,说这算什么啊,但是这可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呦,贾宝玉这个人他在和其他青春女性肢体接触上呢他是很浪漫的,他对自己没有太多的约束,大家可能还记得一些情节,比如说有一次鸳鸯到他们住的地方去,通知他贾赦病了,应该去看望。这个时候呢他看见鸳鸯的脖子皮肤很白腻,他就觉得鸳鸯身体很美,他居然缠着鸳鸯要吃鸳鸯嘴上的胭脂,而且描写用的形容词让咱们看了也挺扎眼,叫牛股糖似的。你想想是什么形象。
所以贾宝玉他作为一个贵族公子,他对于一些青春女性他有某种特权,他可以有一些浪漫轻佻的表现,但是他对他所钟爱的林黛玉,因为他们主要是精神上相通,受一是精神上的爱恋,所以他非常珍惜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他和林黛玉的肢体上的接触是非常谨慎的,但并不等于说他对林黛玉的爱只是一种纯精神的爱,大家也还记得一个情节,就是他有一次看见薛宝钗那个膀子特别美,他就怎么想,他说这个膀子要生在林妹妹身上德话,我倒能摸一摸,但是现在偏偏长在宝钗身上了,他有这样的内心活动。所以,他对林黛玉是从精神到肉体全方位的爱。
解说:宝玉对黛玉的爱是刻骨铭心的,在“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那一回中,宝玉说好妹妹,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别人,只好挨着,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这说明他对黛玉绝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志同道合,而是发自内心的深沉而热烈的爱情。可是,在曹雪芹笔下贾宝玉又是一个飘忽不定的情种,他喜欢在女儿堆里厮混,也时常表现出近乎下流的举动,这就与他对黛玉的痴情有着强烈的矛盾。那么,曹雪芹这样着笔的用意何在刘心武先生又会怎样来评说呢?
刘心武: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写?他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贾宝玉是一个成熟的男性,虽然在当时那样一个社会里面,贾宝玉的年龄我们现在听起来觉得很小,可是那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是比较短的,《红楼梦》一开始就说作者说半生潦倒,半生,30岁就是半生,人的一生认为就是60岁,人到70就古来稀了。所以那个时代的男女有些早熟那是不奇怪的,平均寿命在那儿呢。贾宝玉那个时候已经13岁了,他是一个心性已经成熟的男性,包括前面写警幻仙姑秘授他男女之事,以及写贾宝玉初试云雨情,有些读者始终不懂曹雪芹的苦心,甚至现在还有些读者说这不是流氓教唆吗,小说怎么写这个呀。但是对曹雪芹来说,他这样写是非常也必要的,他透过这样一些情节告诉你贾宝玉当时是一个成熟的男性,否则地话读者读到后面就会产生误解,以至于这种误解虽然曹雪芹这么写了,现在有的人还存在,你比如说有的人改编一个影视,贾宝玉的形象他总想选一个女演员去演,有一些读者觉得贾宝玉很女性化,或者觉得这是一个无性别的一个角色。小说后面又写到贾母对贾宝玉的一种质疑,说他和丫头们这么好真是搞不懂,要么就是说他懂得男女之事了,要么就是说他是不是一个女孩,投胎投错了,生了一个男性的身子。再加上贾宝玉和一些社会边缘人有交往,比如说和柳湘莲啊,和秦钟啊,和蒋玉菡啊,所以也有人对贾宝玉的解释就说他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对异性的身体没有兴趣,不是这样的,曹雪芹之所以下笔很细腻,就生怕你误会,他写了一个身心都很成熟,很健康的一个男性。所以他对林黛玉的爱不是病态的爱,是全方位的,从精神到肉体的一种真正的爱。
因此,他对林黛玉就非常尊重,他认为林黛玉不能够随便地去轻亵。所以,在情急当中他抓住林黛玉的手,这本身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一种铭心刻骨的,全方位爱的一种肢体语言。曹雪芹就很郑重的,在第30回里面给我们展现了这一幕。
林黛玉是不是完全的拒绝了他呢?林黛玉没有完全拒绝,如果林黛玉完全拒绝的话底下的那个情景就不会出现了。什么情景啊?俩人正一个赔不是,一个扭扭捏捏,既没有接受他赔不是,也没有完全拒绝他赔不是,两人正在这个关头呢,突然听见一声说好,好了。王熙凤来了。王熙凤来了以后就把他们两个拉着带到了贾母那儿,王熙凤就有一个汇报,王熙凤怎么汇报的啊,意思就是说老祖宗啊你还担什么心啊,两人对赔不是,说这景象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脚两个都扣了环了。形容他们两个当时的肢体上的亲密程度。
这第一幕很要紧,因为前面写了那么多他们两个感情纠葛,而贾宝玉又是一个感情很丰富的人,他一会儿对这个感兴趣,一会儿对那个感兴趣,所以曹雪芹生怕你误会,觉得贾宝玉他还没有成熟,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的性别,或者知道自己是一个男性以后乱爱,或者觉得他对林黛玉无非就是共的不满仕途经济,林黛玉从来不劝他去读书上进,仅仅是思想共鸣,都不是。在30回的第一幕,就写出了贾宝玉的人格当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部分,就是他作为一个成熟的男性已经有了成熟的爱情,他这样一份爱情只献给了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林黛玉。这是第一幕的内容。
解说:刘心武先生认为曹雪芹刻划贾宝玉的形象就是要写出一个活人,他使我们相信在那个社会背景和生存空间里就有那样一个生命存在,他夹带着其人性中的全部复杂因素,就这样走着他的人生之路。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让我们见识到了真实的人性。在第一幕中,刘心武先生给我们剖析了宝玉对黛玉情感上的高尚境界,而在宝、黛、钗的三角关系中宝玉与宝钗这样特殊的人物关系就显得复杂多了,那么对于薛宝钗的态度又能显现出贾宝玉什么样的人格特点呢?
刘心武:然后是第二幕,第二幕王熙凤就把他们带到了贾母那个地方,就是中午,王熙凤把他们两个拉到那儿去既是向贾母展示他们两个和好的情景,让老祖宗放心,实际上也是到了饭点,约他们一块儿去吃饭。吃完饭以后这个时候就发生了回目上头半回的情节,就是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当时在贾母那儿吃完饭以后,贾宝玉就有点不自在,因为他跟黛玉虽然勉强可以算是和好了,可是他生活当中潜伏的危机还很多,而那个时候他又知道别人都拿特殊的眼光看着他跟林黛玉,眼前有一个薛宝钗,这个情况下贾宝玉就想取得一种人际之间的平衡的一种状态。他要享受伦理当中的平衡之乐,所以他就主动去跟薛宝钗说话。
薛宝钗当时的情绪也不太好,这个时候就插了一笔,就有一个小丫头突然跑到薛宝钗眼前就问她说我的扇子不见了,是不是你给藏起来了啊,本来这也无所谓,这个丫头有的古本写叫靛儿,有的古本写做靓儿,我下载取靛儿的这种说法,因为我觉得她是一个垫背的,她本来没有任何恶意,本来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结果薛宝钗因为正在烦燥,就拿她出气。这小说里面一般读者印象就是说林黛玉说话是尖酸刻薄的,薛宝钗是温柔的,是特别地量好尺寸说话的,但是你看这个细节当中薛宝钗是什么表现,大怒,指着靛儿说你要仔细,光这四个字说老实话跟打雷似的,底下的意思就是说你该问谁问谁去,你怎么跑来问我。这个靛儿当时就吓坏就跑掉了。
这个时候贾宝玉当然就很尴尬了,什么叫带双敲啊,看起来薛宝钗骂的是靛儿,实际上薛宝钗发怒她是针对谁啊?就针对贾宝玉。就说你们两个闹气大家都知道,你现在跟我没话找话,跟我搭讪,你要仔细,不可以这样对我。所以贾宝玉就非常狼狈,这一点写得很微妙。贾宝玉在第二幕当中,他的人格当中的另外一个要素,就是他希望除了享受和林黛玉的那种专一的爱情之外,还能和其他的青春女性特别是和薛宝钗保持一种情感的平衡,结果对不起您想平衡人家薛宝钗不给你这个脸,人迹就借扇机带双敲了。
这个时候贾宝玉就很败兴,就引入了第三幕,时间紧接上场,他就从贾母那儿出来了,贾母的院在府第的西部,贾宝玉如果他要回大观园的话,就要往东走,往都走就要路过王夫人的住处,因为大观园在中轴线的更东边。当时王夫人正在歇午觉,王夫人的贴身大丫头金钏正在伺候王夫人,这就是第三幕出场的一些人物。
这一回贾宝玉就闯了大祸了,大家都记得很清楚,因为这一回经常被人讲述。贾宝玉和金钏之间确确实实进行了调笑,金钏本身就比较轻佻,金钏的轻佻前面就有伏笔,早在第23回交代大观园闲着也不好,贾元春下了旨意就让贾宝玉跟姐妹们都住进去,为了落实这个事情,贾政和王夫人就召见了贾宝玉他们,贾宝玉被召见还没进屋的时候,就碰见了金钏,金钏当时跟他怎么说啊,记得吗?说我这嘴上是才擦的胭脂,你要不要吃一口,大意就是这样的。就是金钏当时在贾政、王夫人在屋里,自己在屋外的时候就敢于和贾宝玉进行这种调笑。当然你也不要把这个看得特别的恶劣,就是金钏因为她是王夫人身前的大丫头,在府第丫头里面她是地位比较高的,所以到了30回第三幕的时候,在王夫人睡午觉,在卧榻上打眯盹的时候金钏就又跟贾宝玉调笑。金钏有的话确实有点过头。
除了跟贾宝玉调笑说金簪子吊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之外,还说你到东院子去,意思就是捉奸去,你去逮贾环和彩云去。其实贾环和彩云也未必就那样,她就有那样的一些调笑的语言,结果没有想到这次王夫人没睡踏实,因此王夫人听到了他们的话,一下就暴跳起来,打了金钏一耳光。贾宝玉当时一看他母亲震怒,一溜烟就跑了。底下有些情形贾宝玉当时就不知道了,王夫人立刻就把金钏的母亲找来,就把金钏撵出去了。在当时那样一个贵族府第,像这样一种大丫头被撵出去她的命运会是非常悲惨的。
为什么丫头们不愿意被撵出去?为什么?经常有人用好不好拉出去配一个小子威胁她们?这个也要在以后我讲到丫头们的命运的时候,再详细地跟大家解释。现在就告诉你,在这第三幕的时候,贾宝玉他人格当中的形而下的一面,他因为第一幕跟林黛玉赔不是算是有点成果,但是还有一点心烦意乱,结果到贾母那儿又被薛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闹得灰头土脸,那么他作为贵族公子当时他的心理上就要求用一些形而下的办法来麻醉自己。就跟有的人烦了以后会抽烟,会喝酒一样,所以他跑到王夫人那儿看到金钏,他就用和丫头的调笑想来麻醉一下自己,结果没有想到呢酿陈大祸,这就是第三幕。
解说:曹雪芹对贾宝玉这个男主人公的描写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引得不说红谜众说不一。鲁迅给了曹雪芹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打破了以往塑造人物的脸谱化、简单化的模式,不是把好人写得一切都好,把坏人写得十恶不赦,而是尽可能地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所以对贾宝玉这个形象,我们才感到亲切,才感到真实可信。也有人认为,曹雪芹笔下贾宝玉喜怒无常,摇摆不定,四有着人格分裂之嫌,那么对于这些说法,刘心武先生如何依据书中的相关事例进行剖析呢?
刘心武:紧接着就是第四幕,时间都是完全衔接的,他就从王夫人院子往东跑出去了,就进入大观园了,大观园当时根据曹雪芹描写是鸦雀无声,只有知了在叫,一个新的环境,他就渐渐地平静下来。在这个蔷薇院就发生了一段故事,这就是第30回的第四幕。贾宝玉忽然听见蔷薇花架那边有人在轻轻的哭泣,他就在花架这边往里面偷看,就看见一个女孩子蹲在地上拿一个头上原来是簪头发的簪子在地上抠土,来回里去抠。贾宝玉就在自己的手心里复原她抠土的那个笔划,就构成了一个字,仔细一想是蔷薇花的蔷。
请注意,这个画字女性是谁呢?在之一回没有明白交代,但是在后面就交代得很清楚,就是为了元妃省亲,荣国府准备了一个戏班子,有12个女孩,她们的艺名最后都是一个官字,就是红楼十二官。
这位画蔷的就是红楼十二官当中的龄官,贾宝玉当时就被感动了,说这个人来回来去画一个蔷,这么专注,而且那个时候突然就下起了雨,伏天的气侯变化无常,下起了雨,下雨的情况下那个女孩子还不停,还在那儿画,贾宝玉说下雨了,这个时候女孩子才被声音惊动,一抬头看见蔷薇花架那边有一个脸对着她,因为那个蔷薇花的花架子上的花很多,花叶很多,衬托着贾宝玉的脸,贾宝玉的脸本身又很娇美,所以这个姑娘就以为外面也占着一个姑娘,就说,姐姐你说下雨了,让我躲雨,难道你那儿就不淋雨吗?贾宝玉才想起来,原来他也淋着雨呢。
上一讲我们说了,这当然体现了贾宝玉的情不情,以真情对待无情,体现了他这个人格特色。那么在第30回里面又再重笔的描绘了一番。
底下就是第五幕。第五幕时间是紧接着上场,下雨了嘛,赶紧往怡红院跑,结果怡红院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什么局面啊?大白天怡红院关着门,为什么呀?有两个戏班子的小戏子,一个叫做宝官,一个叫玉官到怡红院去找那些丫头们玩儿,丫头们也真会玩儿,下雨了,她们就把泄水沟堵上,让院子里积上水,然后就把一些水禽,还把它们翅膀给缝了,害怕它们飞,扔在水里面让它们游动,好玩儿。大家就玩得非常开心。
贾宝玉就乓乓敲门,居然没有人来开,而且其中贾宝玉最喜欢的丫头就是晴雯,气最粗,最不愿意开门说谁在这个时候跑来,结果还是袭人跑过去开,袭人隔着门缝一看原来是贾宝玉回来了,就把门打开了。那么刚一开门贾宝玉一脚就踢过去,就踢着袭人的胸口了,晚上解开衣服一看就淤血了,到半夜就吐血了,这个袭人啊就挨了一个窝心脚,而且它也关于袭人的心理描写。
在31回的开头,接续30回的故事就说,袭人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尽灰了。袭人是一个表面上很温柔,内心里很刚强,很有追求的一个人。挨了这个窝心脚以后呢,连她那种心劲儿都灰了,很严重的一次人身伤害,贾宝玉他突然又呈现出这样的一个面目,凶神恶煞,展现出了贾宝玉的人格当中最糟糕的一面,他作为贵族公子他有特权,当然他后来很后悔,但是你要知道在那样一个社会,那样一个贵族家庭里面作为一个贵族公子他踢了丫头,踢了就白踢了,他有这种特权。
那么他在急切当中居然也就使用了这种特权,这就是贾宝玉,曹雪芹他写得非常的精确,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存在。
解说:通过刘心武先生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贾宝玉人格的形成与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他生活在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恶劣习气,但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在大观园里的女儿国中,赏花观草,低吟浅唱,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他身上,好坏两种性格倾向并立并存,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想要摆脱贵族社会的制约,但却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对于贾宝玉的多重性格,刘心武先生依据一个章回进行了详细的解析,那么在刘心武先生的多维视角下,贾宝玉的人格特征到底该怎么样认识与归纳呢?
刘心武:现在我们总结一下,从最低层面往最高层面咱们回顾一下。先说比较低的层次,我们把它叫人格第一层次,第一层次我是这样概括的,纨绔公子本色,以我为主,有发怒施威的特权。说白了,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他有阶级烙印,这点曹雪芹他写得不含糊,不是说我热爱这个角色,因此我就处处把他都拔高,不是这样的,有第一个层次。虽然他和其他贵族公子有很多的区别,但是对不起,他和他们之间也有共同之处,养尊处优,受不得一点委屈,开门开晚了一点就气得要死,就不惜出重角出人,也不管来的是谁。第一个层次就是贾宝玉的人格当中的最卑下的一个层次,一个形而下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第二层次也是形而下的。就是贾宝玉他戒不掉形而下,他爱吃胭脂,爱吃胭脂是什么意思啊?就是那个意思的一个隐蔽的说法而已。我就不把那个话说出来了,你自己心中有数。就是说他有时候很轻薄,他以轻薄调笑来消解自己的郁闷,这是他的第二个层次,也就是说他有他的人性的弱点。
第三个层次,就是贾宝玉他是一个活人了,任何一个活人都不可能单独生存,都有一个和他人和群体相处的问题,在今天社会尤其如此。因此你有一个人际关系的问题,在人际关系当中每个人有不同的处理的方式,每个人有不同的追求,那灭贾宝玉他的处理方式和他的追求就构成了他人格的第三个层面,就是他有一种人伦亲和的追求,他希望跟每一个人都构成一个和谐的关系,其中最难处理得就是他和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最亲密的身边的青春女性之间的关系。他希望都能处好,都能够使他愉快,他也能使这些人都愉快,这是贾宝玉的人格的第三个层次,他享受闺友闺,渴望平衡,希望在细微的体贴当中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但是有时候他就会碰钉子,他就会达不到目的,因此他也会派生烦恼。
第四个层次就是情爱层次,就是他的最重要的感情的组成部分,他有他的特色。在当时那个时代,这是相当高的一种情感境界。就是他笃信木石姻缘,他把他全部的爱奉献给了林黛玉,是一种圣洁之爱,是绝对尊重绝对专一。他可以和一些青春女性一块儿玩儿,一块儿嬉戏,乃至于和有的丫头之间他还有点调笑,但是他真正说是爱情的话,他就爱林黛玉,他要娶妻子,娶正妻的话,没有另外的选择,就是木石姻缘,就是来娶林黛玉的。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说是了不起的一种精神境界。
第五个层次就是我们上一讲已经重点讲过的情不情。就是贾宝玉他个人格当中最放光彩的那一面,就是他还追求诗意生活,融进宇宙,以真情对待无情,真是超越凡俗啊,达到了宇宙大爱的这种境界。
这五个层次居然在30回一回书里面曹雪芹就把它全写到了,而且他不是死板的写法,不是说先展现第一层次,最后展现第五层次,不是,他花插着写。那么我在这次讲座一开始的时候就讲到两位红迷朋友,这是真实存在的两个人,在我准备讲座过程当中我们不断的进行讨论,我就问过他们你觉得曹雪芹的第30回里面把贾宝玉的人格五个层次这么来写,你觉得别扭不别扭呢?他说,哎真是,你怎么一分析,说老实话我还吓了一跳,怎么他层次低时那么低,层次高的时候那么高,可是读这个小说的情节流动的时候,我觉得非常自然,我一点也没有觉得别扭。
因此我们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就是曹雪芹做文学成就上我们应该充分地认知,他不但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且他在表达他的主题的时候,他一点都没有牵强的地方,他是非常自然的把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刻划出来的。
当然,说到这儿就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出现了,就是有的红迷朋友一定会问,说您说了半天,老是古本《红楼梦》前80回,古本《红楼梦》是不是只有80回呢?80以后有多少回呢?如果说高鹗续的不对,您能不能把您认为正确的那些内容告诉我呢?在一下进我就很愉快地告诉你我对80回以后贾宝玉命运谈佚的心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