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4 林黛玉血缘之谜
(2014-07-24 11:19:30)
标签: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百家讲坛文化 |
分类: 百家讲坛 |
演讲人:刘心武
讲师简介:笔名刘浏、赵壮汉等,中国当代著名主流作家之一、红学研究家,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其作品多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对民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
内容简介:林黛玉是《红楼梦》里的女一号,位居金陵十二钗之首,她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表妹。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精湛独到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柔弱、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林黛玉。在荣国府里,林黛玉惟一的知己就是贾宝玉。她对贾宝玉爱得真切,爱得执著,贾宝玉也对她爱入肺腑。可是,面对宝、黛之间的爱情,我们不能理解的是,曹雪芹这样一位天才作家,为什么要写一对血缘如此接近的人物彼此相爱呢?曹雪芹的“真事隐”究竟隐藏了什么呢?
全文:
解说:在《红楼梦》文本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被设定为姑表兄妹,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这两个角色的生活原型真的是血缘那么亲近的姑表兄妹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了解贾母这个人物的原型。在《红楼梦》一书的人物当中,曹雪芹把贾母设定为贾府的老祖宗,那么,在真实的生活中,贾母的原型会是谁呢?——揭秘贾母生活原型。
刘心武:在前面的讲座里面,我已经涉及到了很多小说中人物的原型问题,大家应该还有印象。比如说这贾母这个形象,贾母是有生活原型的。贾母的生活原型是谁?是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他的一个的妹妹,她嫁给了康熙朝江宁织造曹寅,是曹寅的正妻。因此贾母这个角色,她基本上就根据生活当中这样一个真实人物,当然写到小说里面,因为它是“假语存”嘛。它进行了艺术加工,进行艺术升华,构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那么这个生活当中,嫁给贾寅的李氏,她的生活遭遇是非常奇怪的。一开头,她应该很幸福,因为她的哥哥是苏州织造,她的丈夫是江宁织造。这两个织造还有一个杭州的织造,三个织造是康熙皇帝在江南的耳目,非常地被皇帝宠爱、重用、信任。但是李氏她很不幸,就是享受这样荣华富贵生活的时候,她的丈夫曹寅就得了疟疾了,治疟疾需要一种进口的药,叫金鸡纳霜。有人在下面我看在皱眉头,说那个时代有这个东西吗?是有的。皇宫有,这是有清宫的档案明确记载的。康熙皇帝听到奏报以后,非常着急,就立刻把宫里边的金鸡纳霜让飞马一站一站,都不停地给南京的病中的曹寅送去。但是曹寅没有等到金鸡纳霜这个药到位,他就一命呜呼了,李氏就成了一个寡妇了,很不幸。但是康熙皇帝对这个曹家就好得不能再好,讲出来好多人都不信,他对曹家就那么好,为什么?曹寅的母亲孙氏曾经是康熙皇帝的保母,康熙皇帝小的时候,不是在他自己的亲生母亲身边长大的,他是在这个孙氏的身边长大的。孙氏自己的儿子就是曹寅,打小就陪着康熙皇帝一起读书,康熙登基之后,又是康熙近身的侍卫,后来康熙又安排他一个肥缺,就是到南京担任江宁织造,这是曹寅,用现在北京的话就呢,就是康熙和曹寅就是发小,感情特别深厚。因此曹寅死了以后,这江宁织造由谁来当呢?根据清朝康熙帝以前的皇家游戏规则,像织造这样一种内务府的官吏,是不能够世袭继承的。但是皇帝他可以不遵守之前的游戏规则,因为康熙他对曹寅太好了,他就做主,曹寅死了以后有没有儿子,有儿子,就让他儿子接着当这个江宁织造。这个儿子就是曹顒,曹顒又当了江宁织造,这不挺好吗?可是呢,天公不作美,曹顒又得病了,又治不好,又死了,李氏还有没有儿子呢?就没儿子了,她先死了丈夫,又死了亲儿子,她就孤苦伶仃了。但是康熙皇帝由于对曹寅感情很深,所以对李氏这样一个未亡人,关怀备至。又由于李氏她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康熙对李煦也是宠爱有加,因此康熙就命令李煦,说,曹寅不是儿子又死了嘛,我还让曹寅他们家当江宁织造,你啊,去到曹寅的侄子里面给我选一个奏报上来,过继给李氏,接着当江宁织造。后来李煦就给康熙了上奏折,就推荐了一个侄子,是曹頫。现在我们就知道,曹頫是过继给李氏的,不是一个血缘上的亲儿子,是一个过继关系的儿子,那么这个曹頫转化到小说里边构成艺术形象,就是贾政的原型,这个事周汝昌先生有很深入的考证。
解说:根据刘心武先生的分析,曹雪芹把贾政设计成贾母的亲儿子描写在《红楼梦》的文本当中,他的生活原型其实是曹頫,在真实的生活里,这母子二人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当我们阅读《红楼梦》文本时发现,贾母是有两个儿子的,如果书中贾母的二儿子贾政的生活原型是曹頫的话,那么,书中大儿子贾赦的生活原型又是谁呢?探究贾赦的生活原型,对于我们理解林黛玉的血缘有什么帮助吗?——探秘贾赦的生活原型。
刘心武:我在前面也把周先生考证的基本逻辑跟大家讲过,现在因为时间比较久,还要略做重复。就是你看小说里边的描写,是很古怪的,小说里面说,贾母她有两个儿子,她大儿子是贾赦,可是贾赦跟贾母住在一起吗?不住在一起,这不但是贵族家庭的一个怪现象,就是在过去封建社会的普通的家庭,也是很离谱的。小说里面贾母的丈夫是贾代善,故事开始的时候已经死去多年了,贾代善死了以后,这个爵位是由贾赦来袭的,可是袭爵的他不住在荣国府的荣禧堂,不住在荣国府中轴线的主建筑群,他跑到荣国府隔壁另外一个黑油大门的院子里面去住,荣国府最重要的一个空间被谁占据呢?是贾政和王夫人,他们住在荣国府,住在中轴线的主建筑群,占据荣禧堂这样非常重要的,挂着皇帝的匾的这样的空间。从小说的人物设计来说,这个是说不通的,因为小说里边也交待得很清楚,贾政他袭了这个贵族头衔了吗?他没有,皇帝只能给你这家的一个男子来袭这个爵,贾政只是因为皇帝对他也比较看重,额外给了他一个官职,这个官职也不是很高,是一个员外郎,他大摇大摆,跟他的正妻王夫人占据荣国府主要的居住空间,由他和王夫人来作为贾母跟前的儿子、儿媳妇来侍奉贾母。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曹雪芹在写作当中,他遵守这样一个原则,就是当他的小说里面的人物设计,和生活真实当中的实际情况难以协调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得看是哪边让哪边了,是你牺牲生活的真实,去满足小说本身的逻辑的圆满;还是你牺牲小说逻辑的圆满,你去照顾生活的真实呢?曹雪芹选择了后者。这是他“真事隐”、“假语存”文本的一个最大特点。因为在生活的真实当中,李氏她丈夫死了,亲儿子又死了,她过继来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带着儿媳妇过来了,作为她法定的、法律所承认的儿子、儿媳妇来侍奉她,他们住在一起。而贾赦呢,应该是在生活真实当中,虽然是贾政(原型)的一个亲哥哥,但是并没有一起过继到李氏的门下。在小说里面,他为了合并同类项,为了写作上的方便,他又设计成了生活当中贾赦的原型本来并不是李氏一块过继过来的儿子,他把他说成是小说里面贾母的大儿子,把生活当中的曹頫,他说成是小说里面的艺术形象贾母的二儿子。但是他在描写上,他又忠于生活的真实情况,他又写到了过继过来的曹頫和他的媳妇跟李氏住在一起,侍奉李氏的情况,这是《红楼梦》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解说:如果真的像刘心武先生分析的那样,《红楼梦》文本当中设定的贾母的亲儿子贾政,其生活原型是贾母原型李氏过继的儿子,那么,从生活原型的角度来说,贾宝玉原型就并非贾母原型血缘上的亲孙子。但是当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会经常发现,贾母视宝玉为心肝宝贝、命根子,如果没有血缘关系,贾母能这样对待他吗?关于这一点,刘心武先生该如何解释呢?再有《红楼梦》第三回写到,林黛玉初入荣国府见到贾母,贾母为什么那样激动?宝、黛的生活原型到底是谁呢?——揭秘宝黛生活原型。
解说:有红迷朋友,可能跟我讨论这个问题了,说这样看来的话,贾宝玉(原型)根本就不是贾母(原型)的血缘上的亲孙子,小说里面说是,咱们现在探讨原型问题,在生活原型而言的话,曹雪芹如果他是曹頫的儿子,他跟李氏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他是一个过继来的儿子生下的一个孩子。但是这个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富贵家庭,还是普通人家,都认同一个道理,就是说过继的儿子,如果成年过继过来和这个允许他来过继的父母关系不融洽的话,这个儿子他所生的那个儿子,就会被上面的祖父、祖母视为自己的亲孙子,这是在那个时代为了延续一个家族的血脉约定俗成的、一种心理认知的一种定位。所以贾母她对贾政,她没有什么感情,但是对宝玉,她确实是当作心肝宝贝。把这个问题捋清楚以后,你现在再想一想,在曹雪芹执笔写的时候,他心目当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血缘很近吗?在生活的真实当中,这两个人物的原型血缘离得比较远,你听明白了吗?生活当中的李氏,她有一个亲女儿,在小说里面化为了贾敏,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到小说里面就被他设计成叫林黛玉,这是她的亲骨肉,明白吧?是她的亲女儿生下的一个亲女儿,非常亲啊。所以为什么第三回,林黛玉到了荣国府以后,他写那个场面,贾母是那么样的激动,否则不好理解,你眼前姑娘很多嘛,你大儿子贾赦就有大女儿贾迎春嘛,那不就是你宝贝疙瘩吗?可是小说里面,贾母对贾迎春什么态度啊?你还记得吗?有一次府里面开宴请客,来了一个贵族的妇女,要见他们家的姑娘,结果贾母让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都跟人家见,贾家的姑娘说就把探春叫来吧,只叫来贾探春。后来不是埋伏下这个矛盾吗?后来王夫人当然把贾探春叫过去无所谓,邢夫人怎么样啊?邢夫人书里面明文写了嘛,说贾母对贾迎春的存在,竟然是似有若无。而贾母见到林黛玉,什么样一个表情?什么样的表现呢?而且大家知道王熙凤是最会讨贾母欢心的,王熙凤出场以后怎么说的啊?她就知道贾母心里在想什么,她说那里是一个外孙女儿,分明是一个嫡亲的孙女。(《红楼梦》第三回: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她就知道在血缘上,林黛玉是跟贾母最近的一个生命。贾母之所以珍爱她,作为一个封建老太婆,在血缘认同上这样的意识,我们是应该完全理解的。她一抬头,有儿子贾政,像亲的吗?第二十二回一块儿猜灯谜,贾政因为生活原型是一个过继过去的,小说里面其实写也是根据生活当中真实情况来写的,在他面前,贾母就觉得不高兴,不快活,贾政就在那儿也是很勉强,最后就把他轰走了。真是亲儿子能这样吗?在贾政痛打贾宝玉之后,贾母颤颤微微去说了一些话,我现在不一一复述,你自己翻翻去,那是什么话,那是亲生的母亲在亲生儿子在说话吗?那就是一个过继来的儿子。所以在生活的真实当中,林黛玉是和贾母在血缘上最亲的一个人物,贾母为什么愿意林黛玉嫁给贾宝玉,现在这个问题就更加清楚了,第一,她不会有那个血缘相近、不宜结婚的心理障碍,因为实际上这两个人血缘根本就不近,相对来说,薛宝钗和贾宝玉的血缘关系要近得多。因为是一个姐姐的儿子和一个妹妹的女儿,如果要结婚的话,是他们俩结婚,他们是两姨的表兄妹。听懂我的话了吗?两姨表兄妹根据我们今天的遗传学的观点来说,那个血缘也是应该有所禁忌的,从优生学的角度的话是不适宜结婚的。所以生活的真实折射到小说里面以后,小说里面人物虽然在艺术设计上变成了一个样子,但是他的心理状态还是生活当中的真实心理状态的描述。所以贾宝玉是和薛宝钗结婚还是和林黛玉结婚,仅仅从血缘角度来说的话,贾母选择林而放弃薛都是顺理成章的,是这么一个情况。
解说:按照刘心武先生的分析,曹雪芹借助“真事隐”、“假语存”的写作方式,把生活中的真实映射在小说当中,以构成一个个独特的艺术形象。除了已经讲过的一些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原型,还有一个人物,曹雪芹把生活真实中的她,加以变化写到了小说里,她就是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李纨。在《红楼梦》八十回后写到,贾府满门被抄,为什么独有李纨母子除外,不加拘禁,后来还很发达呢?生活中的李纨究竟是什么人?探究李纨的生活原型,对于理解林黛玉的原型又有什么关系呢?——探秘李纨生活原型。
刘心武:关于血缘问题,我们还可以讨论一下,李纨这个角色身上,有生活真实当中李氏的亲儿子曹顒的媳妇马氏的影子,什么叫做李纨的艺术形象当中有马氏的影子,马氏是谁?就是在曹寅死去以后,他的儿子曹顒永接任江宁织造,曹顒的正妻姓马,马氏,那么这个马氏很不幸,她的丈夫曹顒当江宁织造当得好好的,突然一病就不起,就死掉了。于是曹家就成了两代孤孀,李氏是一个寡妇,马氏又是一个寡妇。李氏的问题皇帝给解决了,皇帝让李氏的哥哥李煦,去从曹寅的侄子当中选一个合适的,来过继给李氏,这样李氏的问题就暂时得到了解决。她就有了一个过继的儿子,这个儿子继续当江宁织造,她继续当她的江宁织造上面的一个高堂,继续享受她的荣华富贵。但是这个马氏,你想,惨不惨啊?她丈夫死了,又来了一个曹頫,带着一个妻子,这两人就大模大样地成了李氏的儿子、儿媳妇了,而且就顶替了她丈夫的位置了,曹頫就当发江宁织造了,二位就住进了江宁织造府的主建筑群了。她本身就得靠边了,她算什么?我个人认为,曹雪芹在“真事隐”以后,在“假语存”的过程当中,他就把马氏降了一辈,设计成了一个李纨,刻画了艺术形象,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但是又不完全是这样,所以我不直接说,说李纨的生活原型就是马氏,我不这样造句子,只是说在李纨这个艺术形象当中有马氏的一些影子。李纨的生活原型可能不只一个马氏,可能有别的人,是几个人物的综合的一个利用。那为什么说她还有马氏的影子?这就是说,在李纨很少见的和王熙凤两个人话来话去,争执起来了,李纨是很少这样做的,但是在第四十五回里面,因为王熙凤她泼醋以后打了平儿,李纨看不过去,所以两个人话语之间就发生了一些冲撞,这个时候王熙凤说了一些揭李纨隐私的话,王熙凤怎么说?“老太太、太太罢了,原是老封君,你一个月十两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是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足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也就是说在小说里面,李纨她享有的月银的数量是和王夫人平等的,是二十两银子。小说里为什么这么写?就可见在生活当中有一个马氏,虽然这个马氏失去了女主人的地位,但是江宁织造府供应她月银的时候,那个份额,不可能给她降低,也没有道理给她降低。她虽然失去了女主人的身份,但是她的月银的数额应该是和曹頫的夫人的数额是均等的。这个在小说里面,在第四十五回就有所逗露。所以这些地方你要看得很细,我的研究,一叫做原型研究,二叫做文本细读。你看我确实读得很细,这些地方有人拿眼睛一晃就过去了,我细读就读出味来了,这些描写里面都有很多真实生活的投影。
解说:按照刘心武先生的分析,如果李纨身上有马氏的影子,那么,李纨儿子贾兰的原型,会不会是贾母原型的亲孙子呢?如果真是那样,贾母身边岂不是有比宝玉、黛玉血缘上都更亲的骨肉吗?刘心武先生对此又是怎么解释的呢?——探秘贾兰的原型。
刘心武:那么现在就说到这个贾兰,因为有的红迷朋友跟我讨论的很细,说如果你要是认为马氏到了小说里面就是李纨的话,那么这个贾兰呢,就应该是贾母的亲孙子,对不对?小说里是把他降了一级,李纨成了贾母的一个儿子的儿子的媳妇,就是一个孙子媳妇,那么她生了一个儿子,就是一个重孙子贾兰,对吧?那么你要读得很细的话,你就会很有兴致地来和我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在第二十二回里面有一笔,写得是很有趣的。就是荣国府大家聚在一起过灯节,这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了,要讲究团圆的,全家福,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大家都很高兴,忽然呢,贾政就发现了贾兰不在座,有这个情节吧?贾政就问“怎么不见兰哥儿”?贾政问这个话,当然就是需要李纨来回答,因为李纨是他妈。李纨怎么说的?(李纨起身笑回道:“他说方才老爷并没有叫他,他不肯来。”——《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这说明什么问题?“真事隐”它隐的是什么样的真事呢?它现在“假语存”它存的是什么逻辑呀?是不是?如果根据小说里面的人物设计,贾兰是贾母的重孙子,是贾政的亲孙子,全家团聚还用人叫吗?小说故事开始的时候贾兰虽然年龄比贾宝玉小,也读书了,是不是?对不对?他怎么能不去呢?在封建社会它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规定,就是晚辈对长辈,不但逢年过节你必须到跟前去承欢,每天早晚要晨省和晚省。可是小说里面它把贾兰设计成了贾政的亲孙子,贾母的亲重孙子,可是他是个什么态度呢?你没叫我我不去,可见“真事隐”所隐去的真事是,在生活的真实当中,这个人物,他和贾母和贾政(原型)没有真系的血缘关系。只能这么解释,那有的红迷朋友可能要问说李纨她为什么一定要来呢?李纨一定要来,因为李纨她的身份是非常明确的,她是贾政、王夫人的一个亡故儿子的儿媳妇,在小说里面她始终是要在贾母、王夫人跟前来伺候的,两层上辈她都得伺候,她是要到的。但是贾兰很显然就可以不到,当然贾兰到了以后,贾政也表示很喜欢他,贾母就让他坐旁边,抓果子给他吃,书里有这样的描写。
解说: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细读,刘心武先生认为,贾兰这个角色的原型,与生活中的贾母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贾兰并非贾母的亲孙子,曹雪芹把李纨母子二人降低了一辈来写,目的是为了照顾生活原型的真实。而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在从原型升华为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却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辈分,并且放手去写他们的爱情,写贾母对“木石姻缘”的支持。可是从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当中出现了“调包计”的情节,写了贾母喜钗厌黛。高鹗的这种写法,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吗?刘心武先生对此,又是什么看法呢?
刘心武:那么绕到了李纨和贾兰的问题,目的还是为了回到林黛玉的问题上来。既不告诉你在生活真实当中,当时的李氏她一抬眼,她还是一个老封君,满眼都是儿女,但是哪一个是真正的亲人呢?从血缘上,你替她想想,曹頫是亲的吗?曹頫的夫人是亲媳妇吗?当然宝玉从小捧凤凰长大可以认作自己的亲孙子,但是这个亲,那个亲,都不如林黛玉亲,我就想到这么一些。你想我说是是不是这样的?对不对,所以高鹗写贾母活着的时候她就容忍“金玉姻缘”成功,她就同意王熙凤的“掉包计”,甚至于在“掉包计”实施过程当中,她对林黛玉的绝情。高鹗他有续书的自由,他这样写也自成他的自我逻辑,但是我现在要很鲜明地来达我个人的一个观点,就是高鹗他这样写,违背曹雪芹在前八十回里面的原笔原意。既违背曹雪芹所隐蔽的“真事”,也违背曹雪芹选择的“假语”,他在这样的描写上,是不对的。那么说到这儿,也可能有的红迷朋友要这么来提醒我了,林黛玉是艺术形象呀,你能不能加重对林黛玉艺术形象的艺术分析啊?我很愉快地接受您这个建议,对于一个人物的刻画,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肖像描写,写她的外貌。林黛玉一出场就写到了她的眉毛和眼睛,林黛玉的眉眼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听我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