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永远的山茶
(2010-08-07 11:53:20)
标签:
山茶花蜜茶苞奇珍杂谈 |
分类: 文章连载 |
六
五月的家乡雨多晴少,整日阴雨连绵,偶尔放晴一两天,漫山遍野都是云雾,如洁白流动的轻纱一般拂过满山的山茶树。山茶树也叫山茶,是一种四季常绿的阔叶小乔木,常年在连绵叠嶂的群山之中天然孕育,树龄据说上百年,甚至四五百年。山茶的叶子是深绿色,树干极富韧性,很难折断,并常年覆盖了一种铜色的树粉。成年树树高 3米左右,枝叶繁茂,即使树上躲进几个人,也很难被发现。
雨季一过,山茶便开始长新叶、开新花。茶花往往来的突然,满山的绽放开来,一片花的海洋,白雪一般。特别是早上,茶花轻沾露珠,阳光悄悄一照,满山的珍珠一般,晶莹发亮。更迷人的是,每一朵茶花里,都有一小洼花蜜,香味早就随风飘满了山间。真要感谢造物主的神奇,在茶树生长的地方,长满了一种蕨类植物,枝干细长,很容易折断,抽出里面的丝,俨然就是一根小吸管,正好用来吸食花蜜。轻轻的吸上一口,满嘴的清甜,沁入心肺。也会有几朵的花蜜干了,那是刚被蜜蜂采过。吸过花蜜后,一定要注意把嘴搽干净,以免招来蜜蜂的追赶。
花开过后,在暑假刚刚来临之际,山茶树上会结出两种额外的奇妙果实。一种叫茶儿,跟茶叶形状差不多,只是一般比叶子大,也更厚实,像碧玉似的甚是通透,颜色以白色为主,另有碧绿和红色两种。咬上一口,非常清脆,甜而不腻,清新爽口,以白色厚实的茶儿味道最佳。另一种叫茶苞,像桃子似的,只是里面空心,外面有一层青红色的皮,在果熟时皮开始脱落,露出雪白的皮肉,味道虽不及茶儿的甜,还有一点点涩,然而其有一种独特的清香,甜里带酸,往往味道更佳。不知为什么,并不是每颗茶树都会结茶儿或茶苞的,需要漫山遍野的在山茶林中寻找。这正中孩子们的下怀,没有了学习的压力,更喜欢满山乱跑。孩子们往往更喜欢茶苞,吃饱后,还可以摘上一条柔软的茶树条,穿上一串,雪白的念珠似的,挂在脖子上,高高兴兴的回家。
山茶是一种挺神奇的植物,每年十月份再开一次花,这一次的开花少有花蜜。花谢后结出黄豆般大小的山茶果,历经冬、春、夏、秋四季的云雾滋养,吸尽天然精华,于每年的九月份成熟。果实坚硬,李子大小,颜色青中带紫发红,颇有晶莹剔透之意。孩子们一般是不喜欢采摘山茶果的,由于山茶树干较大,枝叶繁茂,果实又是长在树尖上,采摘起来比较辛苦,常常需要带上一个自制的木制长钩,而且都是整天整天的采摘,很是无聊,还有那铜色树粉,总是让人皮肤痒痒。不过山茶似乎摸透了孩子们的心思,总是有法来吸引孩子们。有一种叫不上名字的藤式植物,很少见,总是依附着山茶而长。在山茶果成熟的季节,这种藤式植物也结出一种果实,与山茶果争奇斗艳。家乡把这种果实叫做木黄瓜,其实长得一点也不像黄瓜,色泽深黄,似乎像香蕉,但比香蕉粗短,皮质光滑,果皮也比香蕉厚实。摘了回去还要在谷仓里放上几天,然后才熟透,剥开果皮,里面是雪糕般的果肉,果肉里零星的镶嵌了几粒透亮的黑籽。黑籽是要吐出来的,而果肉极其香甜,难以名状的绝美味道。尽管这种藤式植物数量很少,孩子们还是心甘情愿的去山上采摘山茶果,为的就是能碰巧摘得几个木黄瓜。
家乡的九月是非常热闹的,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挑着箩筐往山里走,把山茶果一颗颗摘下,放入箩筐,然后一担担挑回家。山头都是分好的,每家在自己的山头采摘,互不影响。采茶果的时候,常有爱唱的年轻人,吼上一嗓子,那清亮的山歌惊起飞鸟,穿越林间。就这样连续好几天,才能把山茶果采摘完,随后就是把山茶果晒干。晒干后的山茶果裂开了嘴,露出了板栗般黑色的茶籽。人们得一粒粒把茶籽捡出来,放到箩筐装好,而剩下的茶壳,则堆好留待冬天烧火取暖用。
深秋的季节,人们把一担担的茶籽挑到油坊,把茶籽打碎,用稻草做成一个个蒲团般的茶饼,放到油坊机器上榨油。终于,茶油从一根特制的管道里流了出来,装进了油壶中。而剩下的榨干了油的茶饼,人们都得拿回家,别有用处。茶油的产量其实是很低的,往往采摘了十来担的山茶果,最终只得三四十斤的茶油。随后,每家都会用新打的茶油在锅里油炸米粉,以示庆祝。米粉里常常拌上各种青菜,俗称“托米”,味道香脆可口,孩子们尤其喜欢。
后来终于知道,这种山茶乃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全国年产量很低,极其珍贵。专家称之为“天赐中国”、“油中之王”,实属人间奇珍。然而,由于其产量低,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效益,新千年后家乡人们开始把大量的山茶树伐掉,换摘了桔子树。真是让人叹息,舍奇珍而取俗果,奈何?正是:
绵雨绕青山,云雾弥漫,
荆棘丛里人不闲。
一片茶林都不见,天算人算?
往事浮眼前,山歌迷幻,
梦里再把茶果拣。
秋风冷扫桔林树,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