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来了!”威廉的到来,在校园引起一阵不大不小的轰动。
虽说近年,商场超市里、大街上、旅游景点,在众多的公共场合,经常能看见金发碧眼的老外。可跟老外零距离接触,对孩子而言,还是第一次。因此,孩子们免不了好奇与兴奋。
威廉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来自英国的苏格兰,家里有大片的农场,属于典型的中产阶级。长相酷似肯德基门前的哈兰·山德士上校。慈眉善目的他,面孔有点像发酵粉似的白,淡蓝色的眼睛,如海水一样深邃。
威廉在2011年随自愿者团来到中国,他说他来中国不为赚钱,不为博名,只为圆梦。看看中国,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更多的中国人交朋友。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
威廉不但健谈,也很友善,甚至有几分孩子似的率真。在短短的一个月里,他有了很多的朋友。与朋友在一起,他特绅士。他享受跟朋友一起的时光,吃饭、聊天,跟朋友学习汉语。他对生活很有热情,他不懂在中国为何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退休。与孩子在一起,他是快活的。他教孩子口语,回答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问题。他的诙谐与幽默,深受孩子喜爱。
课余,他介绍他的国家,介绍他的家庭,介绍他的爱好。他评价中国少年的现状,他说花季于中国孩子而言,是最糟糕的年龄。为学业、为工作,花季孩子却没能享受花季的快乐,生活、学习还有何乐趣?!
他喜欢汉语,他努力记住每一个朋友的汉语名字。与朋友交谈,激动时,他英汉夹杂,他的英式汉语常引人发笑。他绝不会因此而生气,也不会感到难堪,他常常是跟着朋友一起笑。在笑过之后,再一遍一遍练习发音。
看朋友饮用姜丝可乐,他觉得特新奇。在饮用之后,他不禁对可乐的这种新饮法大加赞赏,他说可乐加入姜丝煮沸,口感比原来更好。
严格意义上说,威廉算不上是中国通。但他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很让人感动。对中国的教育先圣孔子,他心存敬畏,对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他也很推崇。他反对孩子读死书、死读书。
他欣赏中国的服饰文化。他说旗袍是世界上最美的服饰,它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东方女性独特的美。
老外来了,带给校园的是一股清新的风。老外来了,带给我们的是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带给孩子的是轻松的学习氛围。随意、灵活、开放的课堂,才是深受孩子喜爱的课堂。老外来了,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也许一时还难以让更多的人接受。但我们不难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中西文化的差距。中西文化的差距固然有特定的历史渊源,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再是禁锢中国人思想的镣铐。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中西文化的碰撞,定能衍生出新的火花。
威廉走了,校园似乎又恢复了原样,但我相信决不会是风过无痕。他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一个人对生活、对工作有无热情,跟年龄无关。曾经,先进的中国人学会了“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在打开国门后,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春天。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学贯中西,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才能使一个人走得更远,才能使一个民族更加强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