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石碑的主体是这个门楼,这个破旧的二层门楼,是老商务会旧址遗留的建筑物。它根本不是“佟江书院旧址”。碑文也是杂乱无章,漏洞百岀。
1、“佟江书院始建于清末民初”这个时间概念很不准确,又为时间跨度太长。清末是指那些年份,民初是1912年,那时还沒有这个建筑物。
2、这个门楼是建于1921年,怎么能挂过大清黄龙旗?
3、杨靖宇将军英勇殉国后曾被残暴的日军在这里悬首示众”,依据不足,因此,很不严粛。
这座建筑物,据“通化市商业志”、“通化县志”、“通化市志”(582页)记载,是1921年由通化商务会会长解起云监工建筑的商务会办事处,花大洋1.8万元。这个院从1921年建成到1986年拆除的65年间,从来没有在这里办过什么书院。如今,不知有关部门根据什么,将老商务会的破旧门楼子说成是“佟江书院旧址”。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b6e970100gdsl.html)
- 子虚乌有的佟江书院_蒋玉清_新浪博客
若说书院,通化市倒有个“王道书院”。那是日本侵略者为了向学生灌输“大东亚共荣圈,王道乐土”等奴化思想,而由汉奸孙耕尧等人建立的一所中学,叫“王道书院”,规模不大,只有四、五个班。从1941年春建院至1945年秋结束(通化市教育志50页、通化市志804页)。地址在老工商联南面,现市幼儿园院内,老房子己全扒掉,无留痕迹。王道书院同商务会毗邻。有人却将王道书院安在商务会院里,这是张冠李戴,是臆断之说。
王道书院同佟江书院是两个概念,两个书院不是一码事。王道书院历史上确实存在,而佟江书院目前还没有找到历史上存在的证据。因此说,在沒有找到证据之前,我的断定“佟江书院”是子虚乌有。
作者和上文作者蒋玉清老先生有过多次的对话
老先生,头脑清醒,态度坚决,坚持自己的观点。
后来,作者先后来到通化市档案局和通化市地方志办公室。这应该是最权威的两个部门。接待我的两个部门的同志没有人知道“佟江书院”的来历和依据。在档案局,业务科室的同志端出了伪康德二年编撰的《通化县志》、民国六年编撰的《通化县志》及新版《通化市志》。
民国六年编撰的《通化县志》上载自1877年,通化县设置以来的历史。作者和工作人员翻遍所载“教育”、“学校”篇目,结果都没有翻到“佟江书院”的字样,其所列学校均不属于“佟江书院”。在伪康德二年编撰的《通化县志》上和街市全图上也没有找到“佟江书院”的字样。
然后,作者又电话采访了通化市历史权威人士胡维仁老先生,他曾做过多年市志编撰工作。然而,他对“佟江书院”一事也一再表示,知之甚少。
据调查得知通化市文化部门一直在关注“佟佳书院”问题,对“佟佳书院”问题的处理也一直采取积极而审慎的态度。他们曾接待过蒋玉清老先生,对蒋玉清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视,并做了相关调查。
“佟佳书院”于1996年确认,1998年立碑公布于世。当年的文物确认是由专家提出、部门认定、上级审核,最后才批准的。手续是完备的,也没有争议。现在,无法查证当时的认定依据,无法查证专家的意见,也无法对证和质疑当事人,主要当事人已经作古。
我们去问谁呢?按照常规,文物的确定会根据史籍记载。通化市的史籍无外乎是《通化县志》、《通化市志》等。这些,作者按图索骏,找了一圈,尽管我希望找到能够找到确切的依据,如果没有哪怕是蛛丝马迹也是好的,因为这样我还可以有再下去的动力。
进一步调查得知,通化市文物主管部门对于有没有“佟佳书院”是做了许多工作的。通化市文化部门的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对蒋玉清先生等人的意见是认真对待和积极的。市文化管理相关科室曾按照蒋玉清等人的思路做过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
结论是非常一致的,通化市文化部门和调查者的意见也是一致的。于是,通化市文化部门,慎重地请示了有关领导,并依法逐级报批审核实事求是地解决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至此,在通化市的土地上将不再拥有“佟江书院”这一所谓的文物,换了历史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