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负数》教材分析

(2010-11-03 19:55:59)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件资源

                                《认识负数》教材分析

在一至四年级的数学教材里,“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这些整数都是自然数(0和正整数)。本单元教学负数,是过去小学数学里没有的内容。在小学数学里教学负数的知识(只涉及负整数的初步认识)出于两点考虑:第一,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多的,学生经常有机会在生活中看到负数。让他们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遇到的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数学视野。第二,适量知道一些负数的知识,扩展对整数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数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结合现实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初步能认、读、写负数;第二部分是负数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练习一的第1~6题配合第一部分的教学,第7~10题配合第二部分的教学。“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本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回忆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培养转化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三个图形的面积打下扎实的基础。

1. 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初步教学负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学负数的重点是理解它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生活中有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如上升与下降的距离、收入与支出的金额、盈余与亏损的数量……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清楚、简便地表示并区分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于是人类发明了负数。这些既是负数产生的历史过程,也是教学负数时可采用的素材。本单元教学的第一部分,选择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气温和具有形象特征的海拔高度为素材,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1) 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学生首次感知负数。

例1精心选择三个城市同一天的最低气温,设计了“创设问题情境——讲解负数知识”的教学线索,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负数。教材分三个环节编写:第一是营造需要——用不同的数分别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第二是讲解负数的知识,包括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和读、写;第三是通过“试一试”巩固例题教学的知识。

教材把正数与负数结合在一起讲解,有利于突出负数的意义与表示方法,体会正数与负数分别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先讲零上4摄氏度与零下4摄氏度分别记作+4℃和-4℃,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它们使用了不同的表示方法。再讲“+4”与“-4”的读法,并通过“+4也可以写成4”初步把以前学过的那些大于0的自然数与正数联系起来。

“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写出香港、哈尔滨、西宁三个城市某一天的气温,其中两个城市的气温用负数表示,一个城市的气温用正数表示。通过写出这些正数和负数,再次体会负数的意义,巩固在例题中教学的知识。

在教学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温度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看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如温度计上同时表示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是摄氏温度,它的标记是“℃”。又如温度计上的零上温度要从零度刻度线往上看,每小格表示1度,每大格表示10度;温度计上的零下温度要从零度刻度线往下看,也是每小格表示1度,每大格表示10度。第7页第6题在温度计上表示某市2004年四个季度的平均气温,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看温度计而设计的。

(2) 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海拔高度,丰富对负数的感性认识。

这道例题里没有讲+8 844、-155的读法,这是考虑到学生在前一道例题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正数与负数的读法,这里把读数的机会留给了学生。

(3) 初步揭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

第3页“练一练”第1题,先读一读题中的6个数,再把这些数分别填入正数或负数的集合圈里。可以在填写后让学生说一说,在两道例题里正数分别表示了什么样的数量,负数分别表示了什么样的数量,以加强对正数与负数的理解。第6页第3题在写出5个正数与5个负数之后,也可以对学生提出类似的要求。

教材中的“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些知识不需要我们告诉学生,他们只要联系例题学习的体会完全能够自己得出,教学只要引一引就可以了。这些知识也不需要机械记忆,学生自己得出的知识能够记住,并通过这些知识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 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本单元的第二部分以生活中常见的负数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并尝试在生活中应用负数,从而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1) 两道例题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2) 两次“试一试”提出了不同的认知要求。

第4页的“试一试”里,告诉学生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每个月的盈利或亏损的金额,让他们在盈亏的情境中应用负数知识,加强“盈利通常用正数表示,亏损通常记作负数”的印象。与例题相比,这次“试一试”在认知水平上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仅是变换了思维的方向。例题是根据“表示规则”体会统计表里各个正数与负数的具体含义,“试一试”是应用规则把具体现象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在统计表里。预计学生完成这次“试一试”一般不会有困难。

(3) 联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练习中继续体会正数与负数表示的具体对象。

3. 《面积是多少》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基础。

(1) 已有的知识对教学新知识的重要作用大家都很清楚,教材复习旧知不是让学生被动回忆,而是在一个个现实的情境中,主动从记忆中提取,通过解决问题使这些知识处于激活的状态。如,所有的问题都是求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势必会引起对面积概念的回忆;各个求面积的问题使用了不同的面积单位,这就复习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些问题的解决归结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上,这些面积公式在应用中被激活了。

(2) 转化作为一种策略包括两层内容: 转化的方法和转化的意识。前者是操作层面上的技术,后者是思想层面上的体验。

第10页教学的转化方法是,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一个大图形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共同组合成大图形)、分割与移拼(先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进行分解,再移动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位置,拼成一个比较规则的图形),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转化是实现新旧知识相联系的手段,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教材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习转化方法,体验转化思想,形成自己的策略。

(3) 通过数方格进行估计,也是一种计算图形面积的策略,特别对复杂的、不规则的曲线图形更显得有价值。第11页教材里有三点要引起教学的注意:第一,注意方法的指导。“数一数、算一算”的活动是求池塘的面积,教材先指导学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又指导学生“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前者能使数方格时避免遗漏和重复,从而减少错误,后者能使计算简便,很快得出结果。第二,注意对方法的反思和评价。在算出池塘的面积后,教材让学生反思“这样的算法合理吗”,并通过讨论评价这种方法。教学时可以把教材中的问题拆成两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先讨论“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这样做的好处,从而变成自我需要、自觉行动。再讨论“为什么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让学生体会不满整格的有小于半格和大于半格两种情况,把它们都按半格计算是比较合理的。第三,注意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数一数、算一算”的活动还要数方格估计对称的树叶的面积,学生可以创造性地应用估计池塘面积的方法,先得出半片树叶的面积,再乘2得到整片树叶的面积。在“估一估、算一算”的活动里,继续估计其他树叶的面积和手掌的面积。为了便于学生估计,教材在最后的附页里提供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方格纸,学生不仅能用来完成教材中的练习,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更多的估计面积的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