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也是人追忆往事的一种情感方式。在诗人戴望舒的笔下,通过具象的描述和拟人化的手法,这种抽象的情感变成了一位具有生命、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老朋友”
。诗人在“记忆”中注入了人的感情,又在对“记忆”的描述中隐藏起了自己的感情,使这首象征派诗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唤起无数读者情感的共鸣。诗人对过去生活无限的眷念之情,像流水一样淙淙流过每个读者的心灵,记忆的原野因此绿茵丛生。一首无主题的变奏曲就这样在读者的心灵中唤起各种人生的回响。《我的记忆》这种隐藏了自己私情的抒情内涵的普遍性,正是它最重要的艺术魅力的根源。
人类美好的一切,包括理想、爱情等失去之后,伴随孤独寂寞而来的最忠实的朋友,就是对过去生活的记忆。记忆忠实,记忆亲切,记忆几乎成了慰籍生活的密友,这是怎样一种辛酸而幸福的心境啊!《我的记忆》为了写出这种心境,首句便以拟人化的手法给记忆做了明确的定义,
“忠实”一词更是把作者对记忆的感情描绘出来。作者把记忆当成“最好的友人”
,是全文的潜层次基调,为下文娓娓道来的叙写做了铺衬。纵观全文,作者把记忆当成最忠实的朋友,实际上是对自己命运的悲叹,反映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碰壁,最终不得不寄希望于自己的记忆,用虚幻美化的记忆弥补自己内心的痛楚。因而,开头的两句在全文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诗的第二节写我的记忆几乎无处不在,诗人用了一系列细微的事物的排比,把过去和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拉近了,泯灭了它们之间的距离。选择的意象具体而充满生活的气息,给人以形象的亲切感。如几个连续的“生存在”勾勒出作者的生活状态,“烟卷、粉盒、酒瓶、木莓”分别用了“燃着、破旧、颓垣、喝了一半”加以修饰,充分地体现出作者生活在百无聊赖、郁闷烦躁的甚至自暴自弃的状态中,唯一的亮点是“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就像是满山遍野的枯树中的一株新苗,它是希望的化身,是作者精神世界的支柱,倾注了作者所有的寄托。后几句写记忆在“凄暗的灯上”和“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记忆无处不在的生存着。这些具体的意象,看起来信手拈来,实则有很丰富的暗示性,是美好的爱情生活,是爱情的欢乐与枯萎,是在痛苦中不平静的……任由你去想象。诗人朦胧的境界构成给了你丰富的想象空间。读了诗之后,不论你怎样想象,诗人那颗不断咀嚼过去美好而酸楚生活的灵魂,总是会显现于你的面前。你的经验与诗人的意象互补,更会灿烂地展示这一丰富的情感世界。
诗进入第三节,转为写记忆到来时的情态。它“胆小”,它怕“人们的喧嚣”,它是人们孤寂的朋友,所以在寂寥时,“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实际在说自己的内心的脆弱,残酷的现实使作者产生了厌世、逃避的想法,它以很低的声音和碎琐的话语,与诗人作不肯休止的谈心。“它的声音很低微”是说记忆对自己的慰籍效果甚微,但却比没有好的多了,正因为如此,才有“它的话却很长,很长”
,在连绵不绝的时空中,记忆成了作者唯一可靠的避风港。这一节末尾的五行诗,更具体地透露了这“记忆”的内涵:“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叹息。”这是在讲回忆的内容,由于经常的回忆,所以“它的话是故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作者这样不厌其烦的回忆,一方面在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是从回忆中攫取生命的力量,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难,这也正映衬了“它的音调是和谐的”
。回忆中并不全是美好甜蜜的事情,其中也充斥着酸涩和苦闷,“眼泪、叹息”道出了作者的苦衷,但因为虚幻的回忆,作者并不拒绝回忆这些回忆中的痛苦,相反,正是回忆中有了这些痛苦成分,自己的回忆才显得完整。古老的故事和同样和谐而古老的歌曲,这些意象,很容易唤起人们对爱情的联想,把这联想与“爱娇的少女的声音”、“眼泪”、“叹息”放在一起来读,这“眼泪”
,这“叹息”当然是记忆中来造访的“少女”的,但又何尝不是在记忆中度日的诗人心境的外射呢?
诗的第四节是写记忆到来的时间没有一定的。“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它都可以出现,虽然这拜访的突然,“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
,可是我却喜欢,因为“我们是老朋友”
,它会在孤寂中带给我甜蜜的慰安。实际上在说作者对于回忆的依赖,如果作者不主动去回忆,那么回忆是不会出现的,没有规律的回忆恰恰说明作者无所依靠,时常要与回忆相伴,而不是对人倾吐心声,最后一节进一步说明了,自己无法摆脱这记忆的絮语,那些美好而辛酸的往事太使自己难忘了,除了自己“凄凄地哭了”
,或是“沉沉地睡了”的时候。诗又骒以一种圆圈式抒情结构完成的,末尾两行又返回开篇的两行。但它比开篇在情感色彩上深化了:“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有美好的记忆固然是幸福的,但只靠记忆的忠实为友的人,内心又是多么荒凉和寂寞啊!诗人虽然没有说自己内心的寂寞和痛苦,但这种感情在种似乎是轻松快乐的调子中却显得深沉,更引起人们的思索。人们会带着同样的心境走进这首诗的感情世界。
在诗歌创作中,逻辑性并不突出,而此文尾段以回忆的终止结束全文,从而构筑了回忆悄然来、轻声低语、绵绵不休,最后话别的完整结构。更重要的是“我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呼应了前文,升华了全文的对回忆无限依赖的感情,当然越是对回忆依恋,越是说明作者在现实中的困境。
全文的感情起伏稳定,始终在伤感怀释中进行,虽然没有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精彩,但也达到了声情并茂、寓理于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