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风豪气”李北海

(2016-06-28 23:04:25)
标签:

历史

分类: 诗话

 

“英风豪气”李北海

 

唐代诗人李白的一生,以进入京城长安成为翰林待诏达到了巅峰的地步。不妨就此为界,此前为前期;此后为后期。在前期诗作之中,有一首类似古风的《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是因为作者求见李邕,遭到轻视,心中不满以诗抒发。

在李白的后期诗作之中,有一首歌行体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指的亦是李邕。

从“丈夫未可轻年少”到“英风豪气今何在”,临终之前官为北海太守的李邕在李白的心目之中完全换了个模样。这是为何?况且,李白与李邕只是作《上李邕》之时见了一面,作《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之时李邕已经去世。

 

根据《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列传一百四十·文苑中·李邕》,享年七十的李邕,祖籍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因其父亲飘泊于汴、郑之间他的家乡并非江都他的故宅则是在于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他从青年之时开始入仕将近五十年的仕途生涯颇为复杂,历任左拾遗、南和令、富州司户、左台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崖州舍城丞、户部郎中、括州司马、陈州刺史、钦州遵化县尉、括州刺史、淄州刺史、滑州刺史、汲郡太守、北海太守。是个“早擅才名,尤长碑颂”的名士,很能“鬻文获财”的大书法家。同时,又是“豪侈,不拘细行,所在纵求财货,驰猎自恣”,因“奸赃事发”而于天宝六载(公元七四七)被处死的不良官员。

担任陈州刺史期间至汴州谒见泰山封岳返程的玄宗帝以献诗赋受到玄宗帝的称赞颇自矜炫自以为能居宰相之位受到宰相张说的厌恶。接着犯了赃污而入狱,贬为遵化县尉然后于岭南讨贼有功升迁为括州刺史

根据《新唐书·卷二百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艺中·李邕》,李邕担任左台殿中侍御史期间,谯王李重福于东都洛阳谋反失败,李邕与洛州司马崔日知抓捕李重福支党有功,升职为户部员外郎。担任遵化县尉期间,跟随骠骑大将军太监杨思勖征讨岭南叛乱有功,升迁为澧州司马,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七三五)担任括州刺史。

可见,有史可稽的范围内李邕的“英风豪气”,一是在于“豪侈,不拘细行”,二是敢于及时抓捕李重福支党,随杨思勖征讨叛乱。显然,李邕不仅能文,并且能武。

 

唐代中期牛肃所著的《纪闻》之中,有一则江夏李邕的故事:

唐江夏李邕也,日本国使至海州,凡五百人,载国信,有十船,珍货数百万。邕见之,舍于馆,厚给所须,禁其出入。夜中,尽取所载而沉其船。既明,讽所馆人白云:昨夜海潮大至,日本国船尽漂失,不知所在。于是,以其事奏之,敕下邕,令造船十艘,善水者五百人,送日本使至其国。邕既具舟具及水工,使者未发,水工辞邕。邕曰:日本路遥,海中风浪,安能却返,前路任汝便宜从事。送人喜。行数日,知其无备,夜尽杀之,遂归。邕又好客,养亡命数百人,所在攻劫,事露则杀之。后竟不得死,且坐其酷滥也。

根据《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四·李邕四·海州大云寺禅院碑》:

邕来守是邦,偶闻兹事,俯僧依佛,何日忘之。在家出家,惟其常矣。顷者下檄湖海,申明捕杀。鳞羽咸若,灾疫以宁,救蚁虽尚于沙弥,涸鱼每忧于释种。祁寒则怨,童子何知。率三省于短怀,寄一尘于宝地。别驾宏农杨公守坚字越石,本枝鼎贵,胄允岳灵,直道守公,智印观法。司马琅琊王公元勖字固礼,高闱袭右,皇士令名,资位升闻,妙意融朗。盛矣、美矣,左之、右之。时有新罗通禅师,五力上乘,一门深入,利行摄俗,德水浮天,赞而演成,恭而有述。

李邕曾经担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的行政长官。并且,那时有一个从新罗国过来的禅师在海州大云寺里居住。

海州乃是唐朝较大的港口城市,贸易频繁,经济繁荣。李邕担任行政长官之时利用己所拥有的权力、势力,将“日本国使”安排在“馆”中,让他们吃好睡好,派人拿了他们船上的货物再把船弄沉。第二天,李邕跟“馆”中之人说:昨天夜里,海潮很大,从日本过来的船只全都的被潮水卷走了。立即将这个事情上报朝廷朝廷让李邕给“日本国使”造船、雇水手送他们回日本。李邕跟水手们说:从我们这里到日本,路很远,大海里总是风大浪大,谁能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回国,因此,随便你们在路上处理他们吧。水手们便在出海之后的夜里把“日本国使”全部杀死然后返回。

“日本国使”带着国信、载着珍货数百万的十艘船却是只有五百人那些船只,肯定不是小船。因为,要想渡过大海从日本来到海州,船必须够大。如果,这个团队是遣唐使,他们既然已经在海州登陆了,为何不去长安觐见唐朝的皇帝?为何朝廷竟不派人到海州调查沉船之事兼迎接日本使者?

关于日本遣唐使,从唐贞观四年(公元六三零)到乾宁元年(公元八九四),共有十九次,三次未成行,成行的十六次大多是在扬州登陆。起初,一次使团一二百人,一二艘船;后来增为船四艘,五百余人;人数最多的是第十八次,唐开成三年(公元八三八),共有六百五十一人,但船仍是四艘。可见遣唐使的船是以载人为主。

十船、五百人、珍货数百万在海州登陆的“日本国使”其船是以装货为主要任务。显然他们并非以政治、文化之交流为使命的遣唐使,而是从事贸易活动的商团。所以,朝廷懒得调查沉船事件,让海州长官李邕造船十艘,雇水手五百,送日本人回国。

也因为“日本国使”乃是商团,被李邕所雇水手杀死了就已冤沉大海。后来,毕竟这是五百个水手干的事,人多就是嘴多,免不了有人从嘴里漏出话来,尤其李邕调任异地和被处死之后,这个“海州事件”便逐渐地传闻于市井之间。所以,被牛肃记录在以纪实为题材的《纪闻》之中。而《旧唐书》、《新唐书》就连李邕做过海州长官之事都已遗漏了。

蓄养了几百个亡命之徒的海州长官李邕,专找商团下手,干些越货沉船杀人的勾当,而对于所蓄的亡命之徒,谁敢泄露机密就杀了谁。于是腾挪于黑白两道,有权有势而有财,慷慨大方。可见,李邕是以“好客”、“酷滥”成之为“英风豪气”。

 

唐朝社会其实乃是不大安定的。例如:太监杨思勖是于玄宗帝李隆基在位期间先后平定了安南梅叔鸾、五溪覃行章、邕州粱大海、泷州陈行范的叛乱。对于安南叛乱动用了十余万人;对于五溪作乱斩首三万余级;对于邕州反叛斩首二万余级俘虏三千多人;对于泷州造反也是动用了十万大军。

即使京都之地见载于史的流血事件亦是时有发生。例如:谯王李重福于东都洛阳的谋反事件,根据《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诸子·庶人重福》,李重福只是率领着几百个人,就很狂妄的攻击左右屯营,李邕先去关闭左掖门,到右屯营让士兵作好战斗准备然后左屯营士兵过来夹击李重福于是李重福很快的失败了。

后来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宰相武元衡在长安城里上朝路上被刺客杀死。

相较于谯王谋反宰相被刺的政治和社会的影响那么,李邕的“海州事件”既秘密且在当时并未泄露又能算得了什么!

 

由于李邕临终之前官为北海太守,故而被人们称之为李北海。李白的后期诗作中另有一首跟李邕有关的是《题江夏修静寺》: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书带留青草,琴堂幂素尘。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

诗中的修静寺,即李北海旧宅(应当是李邕被处死之后家产遭到籍没故而变成了修静寺),在武汉武昌洪山西麓,今为施洋烈士陵园。

 

李邕虽然家在武昌但他总是异地为官所作的与武汉有关的诗,只有一首佚题的七绝:

明时奉遣别黄州,行至汉阳南渡头。春风不解传乡信,江月偏能照客愁。

作者他从黄州到得汉阳渡头,离故园很近了,犹如是被春风传来的家乡信息,却让江上明月清楚地照出了作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或许“客愁”无计可消除且以“豪侈”为聊赖!养就了李邕的“英风豪气”。

 

二零一六年六月二十五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比如科举
后一篇:别往下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