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峤峨眉山

(2014-03-01 11:37:28)
标签:

财经

分类: 影评游记

 

温峤峨山

 

小时候,爷爷对我讲:我等太平县里的老百姓,人丁最旺的是陈、林、王三大姓。在温岭方言之中“陈”与“郑”(我的姓氏)同音;使我知道了温岭第一大姓不是我们郑氏。

六年之前,我走访了温峤镇桐山里面的峨眉山村那里住户不多居民寥然,村子较小几乎没有完整的百年之前的古屋那里有着峨山陈氏的家庙、大宗总祠。

记得那一路颇为曲折翻山越岭的必然。到了桐山,只有从桐山街边资福寺、岙口之间向西而进的一条路,拐过老屋里,顺着岭下丘、岭下陈,幽深地沿着山谷而至峨眉山村的山脚。因为,那村子是在好几百米高的山上,周围皆山,西、北、南三面的山更高,东面的悬崖开了个缺口。上山进村的路就依崖盘旋而上,很陡,千米左右就上升约二百米。那山崖实在是悬崖头就是峨眉山村的村口,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势。遥想冷兵器战争时代地形的险要足以胜过千军万马。

听那村里老人说,峨山陈氏始祖是户部尚书和驸马爷的老爸,带着全家人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定居。峨眉山的“峨眉”,“吾避”的谐音,因尚书老爸来此避乱。令我愕然:温岭太平竟有如此堪如拍案惊奇之事。看着山、崖、村、祠,觉得这还真是可以避挡战祸的好地方。然而,根据《嘉庆太平县志》,峨山,一名鹅鼻山,其上悬垂如牛鼻,俗称牛鼻山。峨眉之名所透露的乃是天然而成的牛气!

“峨山陈氏大宗总祠”之堂是经过现代改造的平房布置起来的。堂前有二株几百年了的树,树前地面竖着三对百年以上的石制旗杆夹。如果,真是户部尚书和附马的祠堂,按照古代的规制,这旗杆夹是要立在石墩之上的。

驸马、公主、大官老爷的一起隐居,很能让人津津乐道。可是,真的会这样吗!

昨日,看到一篇原《温岭县志》主编吴小谦老先生撰写的关于峨山陈氏的文章,使我有了不同意见。兹录吴小谦《峨山陈氏考》原文于下。

 

陈姓是温岭市境内大姓,据我们知约有七个谱系,即峨山陈氏、山下陈陈氏、陈家洋陈氏、锦屏陈氏、莞渭陈氏、高龙陈氏、箬山陈氏等。以峨山陈氏徙入最早,分布最广。

峨山陈氏,原籍福建长溪。在唐僖宗年间迁入温岭。据《峨山宗谱》记,始祖陈麟,生三子,长子谋、次子谦、三子伦。三人在朝为官,谋任户部尚书;谦懿宗朝进士,招为驸马;伦僖宗朝进士曾任郡守。三人为官清正,亦有抱负,因宦官专权,不能施展才能常受压抑,唐中和元年(1881),黄巢之乱陷京城,适逢母卒,返闽,又逢闽乱,“村落户闭白昼”,父子商议遵古道“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无道则隐”教导,航海至乐清湾居新城即陈家宅,后迁峨眉(即今温峤镇峨眉村)。该村今尚有遗迹,峨眉陈氏大宗祠,祠屋三间,祠前有旗杆八柱,还有约800年树龄古杏树二棵,左右分列,枝叶茂盛;祠前古道边还有陈氏宗庙,塑有陈麟、陈谋、陈谦、陈伦像及唐公主像,香火不断。

峨眉。据清三十二世孙陈懋安《峨山记》云:太邑二三十里曰峨眉山,前隶黄岩三十六都,自明成化分割,今隶太平平泉之十八都也。四面环山,融结蟠草,最为幽邃,中开一坞夷旷,约数百亩。吾族十三世祖六一居士三复公麟,癖于山水厌世遁迹,搜奇剔隐潜居于此后,开辟经营,镇龙蛇虎豹、魑魅魍魉,而有之可居、可樵、可耕,是足族众之所喜爱也。北面高山峨峨,峻极云汉,若峨眉、若鹅鼻、若将军岩,丹霞嶂耸而奇,下有龙聪井、丝潭、眠牛沼、鸣玉涧、瀑布泉,水清且洌,松竹草树蓊然而深,此真登临啸咏之所宜。亦在附近复建资福、妙严、龙元、前定四寺。现尚存有《妙严寺重建碑文》一块。

此后子孙繁衍,分居温岭各地及玉环、乐清、台州、仙居、临海、金华、东阳各市县。清三十五世孙齐登《峨山陈氏分迁记》载:“第六世告昌公赘居闽溪,后分居莞岙、路边、涧桥、河岙、中扇、沙角、横屋等地;第七世用善公乔居乐邑新坊;第九世演公迁赵岙;欧公迁金华、东阳,又分支天台;十二世铭公迁黄邑云墩;第十五世希豹公居黄岩百步沙;第十七世云第公赘居陆洋,又迁庄里、白峰、下泾头;仁源公迁住岩下、小球;仁赘公迁住车路;仁封公迁居唐山;第十八世敬赐公迁居古城;第十九世迪元公迁居大溪;覃奇公迁居后泾;覃直公迁大池;生公迁芳杜;祥琪公迁蒙岙;寿云公迁杏田;第二十二世良珂公居新河;良璜、良球、良珰、良环诸公迁岙口;良璃公居湖亭;良公居翁岙;良瑁公居岭下陈;良计公居姚司洋;良璐公居梅溪;良公住河岙;第二十四世世杏公迁临海赤山,世莲公住茅坦,世表公住潭池;二十六世庆顺公迁山后埭;庆公迁虞岙;庆赐公居毛洋、玉城西潭;第二十七世朝高公迁南山;朝星公由岩下居瓦屿;第二十八世迁献公迁太邑县城;显标公居屏下,后裔迁塔龙头;茂亿公迁小泉;第二十九世承杰公同弟迁莞田;承瑞公迁虞岙;承珮公迁螺屿;承瑛公迁温岭;承辅迁虎啸;承茂公居湖雾;承引公迁居东邑三江;承福、承禄公迁莘山;元庆公居汇头;第三十世进葆公住下岙,第三十一世振亮公自黄岩迁毛燕。

峨山陈氏字行,一世至五十世:世弟千维进,诜宋甲义守,尚中庸精纯,得敬蕃盛乾,穆高峰易直,廉慈惠恭宣,介结庄严静,肃和祥福泽,延绵悠远燕,翼诒谋传芳。

峨山陈氏重视大宗宗谱的编纂,自宋至今,据现有有关资料可据,已编修十四次。第一次修于南宋绍定元年(1233),十二世孙景温有序;第二次修于元大德六年(1302),赵文藻有序;第三次修于明洪武四年(1371),王叔英有序;第四次修于永乐八年(1430);第五次修于明正统六年(1441);第六次修于明万历八年(1410);第五次修于明正统六年(1441);第六次修于明万历八年(1580);第七次修于清雍正四年(1726)张仕骧有序;第八次修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陈皋有序;第九次修于嘉庆十四年(1809),陈萃有序;第十次修于道光三十年(1850),池杏人有序;第十一次修于同治十年(1871),陈齐登序;第十二次修于光绪二十年(1894);第十三次修于民国十三年(1024),周乃襄序;第十四次修于一九九一年,王法浪序。从第一次编修至第十四编修,共计758年,平均54年编修一次。

其支系莞山陈氏自元至今编修十四次,第一次修于元至大元年(1380);第二次修于元至顺二年(1331);第三次修于明正德二年(1507);第四次修于嘉靖二十年(1581);第五次修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第六次修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第七次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第八次修于清雍正五年(1727);第九次修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第十次修于嘉庆十九年(1814);第十一次修于咸丰九年(1859);第十二次修于同治十二年(1872);第十三次修于1985年;第十四次修于1993年。从第一次编修至第十四次编修时间共685年,平均48年编修一次。

峨山陈氏多次编修宗谱而编入《中华姓氏史——陈姓》一书宗谱存目仅记:清道光三十年(1850)木活字本《浙江温岭·峨山陈氏宗谱》八卷和清同治十年(1871)《浙江温岭·峨山陈氏宗谱》。可见宗谱散佚情况是多么严重。

峨山陈氏,代有名人。据民国十三年(1024)编修大宗宗谱《人物传》入录约63人,其中进士11人。著名人物有:

陈麟(817897),字祉庵,祖籍福建长溪人,为闽陈氏十五世孙,因子贵赠户部尚书。唐僖宗年间,因寇乱携家居台州新城(即今温岭市温峤镇陈家宅村),生三子,即谋、谦、伦,为峨山陈氏鼻祖。

陈谋(834924),字仲猷,麟长子,唐懿宗朝进士,唐僖宗朝历任户部侍郎,寻擢户部尚书,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以廉能著称,时权奸用事,均为邪妄所制,黄巢进京后,适逢母忧归闽,又逢闽乱,揭家航海竞来兹土,占籍新城。天成二年赐进士赤城张文伏为撰行状。

陈谦(841920),字仲光,麟次子。唐懿宗朝进士,复膺国婚为驸马。广闻博览。黄巢入京后帝走兴元,群盗蜂起,公谋诸王姬,欲兴师剿灭,奈势孤,适逢母忧归里,与诸兄弟商议:“当今朝野交变遁世虽闷,且能安心。”阖室而潜踪焉,卒后与公主合葬于邑唐岭山之麓。东瓯散人崔道融撰《唐驸马陈府君行状》。

陈伦(852915),字仲孟,麟三子。僖宗朝进士,擢郡守,针对时局叹曰:“时弊不清则民力疲,民力疲则国愈弱,何以使朝廷恢复之志乎?”配夫人王氏附葬于古城驸马公旁。

陈韶(861926),字君美,谋子,进士出身,授中顺大夫。

……

陈景温,字纯之,峨山陈氏十二世孙,尝从临海王象祖学,理宗朝尝征不起,隐居教授。宋绍定六年修峨山陈氏第一部宗谱,著有《樗野集》,名入《台州府志》人物传。

……

(文中所录陈氏名人,陈韶以下,已属两宋、元、明,唯陈景温可供参考,其余略去)

 

《峨山陈氏考》全文与《嘉定赤城志》、《嘉靖太平县志》、《嘉庆太平县志》、《光绪太平续志》无涉是以《峨山宗谱》为据,没有清晰地交代所据之谱是什么年代的文本(《峨山宗谱》这个书名是不对头的至少该为“峨山陈氏宗谱”),涉及的其它文献(《峨山记》、《峨山陈氏分迁记》)也没说明具体的年代、版本。从文中所录一系列陈氏名人是以民国十三年编修的陈氏大宗宗谱为本这个情况来看,显然,吴小谦老先生对于陈麟、陈谋、陈谦、陈伦从福建长溪迁至太平峨山的述说也以民国版的陈氏大宗宗谱为根据。因此,此文虽然标题为“考”并非经过多种地方史料的考稽,只是依着《峨山宗谱》进行简要的复述而已。

从《峨山陈氏分迁记》中的陈氏是第六世开始分迁于峨山之外这个情况来看,陈麟以下四世未迁;这是符合“避乱”之况的。但是,陈谋之子陈韶考了进士被朝廷授以中顺大夫之职;很有问题既已避乱隐居却又考取功名以显这太矛盾了。

父子两尚书又加上驸马、郡守,绝对的显赫于当时!如此显赫的一家人,能够想避乱就可以弃官隐居吗?当官的为了避乱就弃官,是对朝廷的蔑视、悖逆。只要朝廷继续存在,是不可能容忍这种蔑视、悖逆的!否则朝廷的体统、尊严何在。需要注意:弃官不同于辞官,弃官是事前事后未向朝廷辞职、说明原由。

绝非轻易可得的爵位、官职、俸禄、荣耀在未遭到直接的较大程度的威胁的情况下会让父子四人只因社会有乱就一下子的全部放弃掉吗?这个做法不会受到朝廷的追究吗?已经“阖室而潜踪焉”的隐居了又让子孙去考进士而当起了中顺大夫之官,岂不是故意暴露踪迹好让朝廷可以由此线索进行追究?

黄巢造反而攻占了长安,并非唐朝没了。黄巢失败之后,唐朝延续了二十年,在此期间的藩镇割据,乃是表面奉顺朝廷而内里各自为政,朝廷的形式尊严仍旧存在,依靠朝廷而使身家显赫之人的客观现实乃是应当继续依靠朝廷。因为,朝廷是他们最大的保障,连朝廷都依靠不了的官员,只会有两种情况:一,他犯罪了;二,朝廷灭亡了。唐末的福建,陈岩与王潮相继主政,但王潮是陈岩荐举的,王、陈二家为之结成姻亲。黄巢之乱与闽乱,并非直接危及陈麟、陈谋、陈谦、陈伦的安全而必须弃官以躲避方能求全于身家;继续居于已有的地位,谨慎、低调,和光同尘,就像大隐隐于朝的生活下去,才是更为适宜的。连弃官的心思都有了,就不会让自己低调吗?因此,为避黄巢之乱与闽乱而迁徙到利于据守、耕作的山中,属于普通士民之为,他们存在的保障是不以朝廷为直接依靠的。

如果,千把年前真有一家父子四人是两位尚书、一位驸马、一位郡守率领族众隐居山野,这可不事一件小事,对当时的文化、政界、社会各方面而言都不是小事。如果,这一家子的弃官避乱会受到朝廷许可,那么,历史影响就更大了,足以惊动朝野。但是,南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对此毫无记载。而四十卷本的《嘉定赤城志》对宋代以及两宋之前的人物记之颇多其作者就是台州临海人氏并且姓陈的,怎么会不记载同姓的本州先朝的士族之事呢?

唐朝的台州,属于贬黜之地。显庆年间,宰相来济被贬为台州刺史;永隆年间,侍御史骆宾王被贬为临海县丞;乾元年间,广文博士郑虔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神龙年间,给事中沈佺期被贬为台州录事参军。两位尚书、一位驸马、一位郡守以及一位公主的一家子会在未被朝廷贬黜的情况下为了避乱而离开京城、家乡迁徙至此吗?

桐山资福寺传说始建于东晋之时寺东有陈尚书墓根据《嘉庆太平县志》陈尚书仲猷墓,在资福寺东。尚书名谋,本闽人,相传僖宗时官户部侍郎,晋尚书阶,金紫光禄大夫。弟谦,字仲光,为帝戚,论字仲孟,官刺史,一门贵盛,为宦官方镇所忌”。焦湾妙严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七年。《嘉靖太平县志》“峨山一名鹅鼻山在温岭北下临湖雾状如鹅鼻云有三井、龙鸣禅院”。陈麟跟峨山的龙鸣禅院无关却去峨山之外复建资福、妙严、龙元、前定四寺!妙严寺还未始建就被陈麟复建了。而《嘉庆太平县志》已交代了陈尚书的故事是个传说。

 

福建陈氏之祖被誉为“开漳圣王”的唐朝漳州刺史陈元光的开漳主要就是平定蛮獠之乱六八一年(唐永隆二年粤东崖州人氏的陈谦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攻陷潮阳是为蛮獠之乱陈元光率领精兵轻骑经大小百余战平定潮阳(《潮州府志》父卒。代领其众,会广寇陈谦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攻潮阳,陷之,守帅不能制,元光率轻骑征讨,伐木通道,大小百余战,俘敌万计”)。南宋之时有个温州永嘉人氏的陈谦曾经官为户部郎中、焕章阁直学士。

根据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七》“朱子以无垢为杂学,论语集注独取‘审富贵安贫贱’一语。陈仲猷曰:‘逝者如斯,夫道体无穷,借水以明之。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道体无不在,借鸢鱼以明之’。叶仲圭曰:‘出入无时,莫知其鄉乡。常人之心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圣人之心也。圣人之心,岂常人之所无哉?昏与明异而已矣’。仲猷、仲圭,皆余同年”。可见,宋末元初之时有个儒者陈仲猷与宁波鄞县人氏的王应麟(官至吏部尚书)、闽中陈淳的学生叶仲圭(官至翰林、侍讲)同于淳佑元年考中进士。

天成二年,是九二七年。天台亭头的张文伏成为后唐天成进士,授淮东按抚司奏议,转山西太原刺史,然后定居仙居。其与太平峨山陈氏是否会有联系可能性甚为渺茫。

东瓯散人崔道融,荆州江陵人氏,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避黄巢之乱,隐居温州仙岩山;乾宁二年(八九五年),担任永嘉县令;然后入闽投奔王审知;朝廷诏征为右补阙,还未赴任就因病去世了。王审知与胞兄王潮跟随王绪;王潮杀王绪,受到部下拥戴为首领;乾宁四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位;此后,官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琅琊王;五代后梁之时,为中书令、闽王。崔道融要从永嘉入闽的年份乃是陈麟去世之时这就根本不可能撰写陈麟儿子(九二零年去世的陈谦)的行状(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

关于陈景温,根据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闽中理学,自朱熹上承李侗、罗从彦、杨时、二程,朱熹以下的一支分系,是陈淳(北溪)、王昭(潜轩)、吕大圭、丘葵。王昭疑与王昭复为同一人,王昭复与陈景温同郡同时而齐名。这是福建泉州同安的陈景温(临海大田先生王象祖是叶适的学生,不可能是同安陈景温的老师)。

福建漳州海澄,有一支始于宋末元初的峨山陈氏海澄峨山陈氏。如果宋代编修陈氏宗谱的陈景温是福建人氏的,修的是福建陈氏之谱,这谱被后来续修的陈氏宗谱引用,包括被海澄峨山陈氏之谱引用和被太平峨山陈氏修谱之时以之为据好了就不容易让人搞得清海澄峨山与太平峨山的不同了!

关于温岭境内的陈氏,根据《嘉定赤城志》“繁昌乡,在县南七十里旧名万岁,政和八年以乡民陈丑儿妻一产四子,州以闻,诏改今名”明朝成化年间从黄岩县划出繁昌、方岩、太平三乡建制太平县的繁昌乡是在北宋晚期因一位名叫陈丑儿的农民和老婆生下四胞胎被台州上报朝廷使朝廷下诏将原名万岁乡的那块乡域改称为繁昌乡。根据《云浦陈氏宗谱》、《蔡阳陈氏宗谱》、《洞清山下陈氏族谱》、《仙源陈氏族谱》等,高龙的始祖陈宣义于五代后晋之时从福建迁来;莞渭的始祖陈庆晏是南宋嘉定间由黄砶湖雾迁居上蔡阳;山下陈的始祖陈绍是北宋之时从祁门迁至洞清山麓(太平县南十里)温峤的始祖陈翧是南宋之时从祁门迁至仙源西乡大球的始祖陈守伦是南宋初期从福州宦居永嘉然后隐居油屿。石塘的陈氏是在南宋末年曾任兵部侍郎而退休寓居临海的陈仁玉(仙居人氏),与台州权知州王珏、府学教授邵凼等人招募义军守护临海城(在台州知州杨必大向元朝大军奉表献城的情况下),临海城被蒙古铁骑攻破之后,陈仁玉退隐石塘,嘱咐子孙永不仕元。

峨山陈氏第二十二世至二十九世分迁甚多,照时间推算,这个阶段,相当于南宋晚期至明朝前期。从桐山里以及岙口、岭下陈一带好几里方圆的居民以姓陈为多这个情况来看,其人口也就差不多是宋朝开始发展的;因为,唐朝晚期就已率领族众在此定居的话,其人口的聚集程度是在十几里地以上。

对于汉族人来说元朝是个极其惨痛的年代!温岭之地所受战祸以元朝最为厉害(境内的方国珍反元之战是温岭有史之最)。峨山具有避挡战祸的地势也可以立起石制旗杆夹奉起传说中的两位户部尚书、一位驸马、一位郡守在祠堂里以显赫的藏于山中(不易为外人知晓)的达官贵人使后裔尊仰祖宗。

温岭陈氏,并非不可能始于唐朝,但不可能始于显赫的官宦之家。

 

二零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株连与世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