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十景
(2011-12-11 12:10:32)分类: 诗赋 |
天台十景
赤城栖霞
每有心情逐日摇,平平着笔著霞标;
紫云封处神如涌,丹泽染时气欲潮;
闲意可能近不定,逸怀应是远还飘;
赤城将隐风鬟动,犹引残烧烛九霄。
赤城山形如雉堞,色赤,故名“赤城”。昔岩表裸露,罕覆草木,早晚二霞,相映是山,山亦若霞,得“栖霞”之称。而成此景观。
宜于远赏,山体似有红光浮现,近看则非。
双涧回澜
两溪绕寺抱墙根,一派流风平岸痕;
松影层生听浅响,水氛悄起散春温;
长川拍浪有时见,双涧回澜何日存?
却是涟漪清自泛,或因晴晚渺芳村。
国清寺前东西二涧于丰干桥西交汇,而后南流。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禅师为编著《大衍历》,来国清寺访师。师已预知一行要来,授意于侍者待雨后出山门迎接贵宾而告侍者:“客之至时,涧水西流”。那日因雷雨特大,山洪暴发。二涧汇合处溪床平坦,水不及南流,倒灌入西涧。西涧流长只有五六里,东涧流长却有几十里,这乃是倒灌之因。正在这时,侍者出山门迎接,果然一行禅师已到丰干桥前。从此,留下“一行到此水西流”之佳话。形成历史意义的景观。
现在,直追溯至唐一行之后,双涧从未再次西流。而自从小石梁下拦坝蓄水,建成了国清寺的消防水库,西涧已经断流了好几年。
石桥雪瀑
天津起处势堂皇,屑屑纷纷用意长;
石上两龙争气象,云中一水破风光;
珠矶宛转叠千翠,流响同声听万方;
强把精神通帝宇,横空出世最昂藏。
石梁飞瀑,声势雄壮。石青,水白,瀑布急喷争涌跳花溅珠而呈雪色,景致自殊。水声终年如雷。两龙争壑哪知夜,一石横空不度人。石梁之杰构,当为“万山关键”。故此景乃天台山之最佳妙处。
昔停车场辟于上方广寺址隔溪处,游览之须自上而下,不如九八年移停车场顺公路后退约一里许之悬崖上,下至石梁下之溪中,自下而上,留连之味可以增添许多了。
华顶观日
台山面目半晦晴,千里周回山势深;
云蔚云蒸云出岫,日圆日润日初明;
几因霞泽迷遥海,且任风门绽蕊心;
千叶花开催想象,一时都在宇中横。
拟天台十景之元末明初本地隐逸诗人曹文晦名华顶之景为“华顶归云”,因俗谚四景中已有“华顶雾”,有重复之嫌。不如改之为高山观日出。
天台山千里周回,山分八重,华顶处于中心。于此观日,犹如沧海涌浪之中托出太阳。其景观之壮,足以豁开胸怀。
螺溪钓艇
山阙森森天半开,一州急浪涮篙苔;
肯教孤艇泛渔梦,会向螺潭钓几回?
惊起两涯峙万仞,闲将片笠坐高桅;
崎岖走了谷中径,到此赏幽意自危。
此名富有诗意,若死搬硬套对照实景,则不似。但游览之后,仔细回味,则未尝不可;再仔细回味之,则非此名不可也。因螺蛳潭、大石笋之上有小石梁(吊船岩)和碧螺潭。
任何美景,只是风景之美,并非美好。须使景可想,可以让人从中联想开许多,并领悟出一些景外之景,方是美好。螺溪钓艇之名已经清幽;而景致之清幽诡险,堪如世道人心若不守拙抱朴而人人相敌之险恶;故而,须钓艇之经年迭代寂寂定定,那么,烟蓑之人的淡泊闲逸,可想见也。
琼台夜月
十二楼台山海中,丹篆金诀掌灵风;
羽麾驾作云缥缈,御檄驰将月冥蒙;
手把星槎随夜色,身挥清气出华嵩;
浩然领得太虚意,浅浅遥遥约略同。
琼台之险,白日登临非轻手捷足者莫为,何况于夜。以之忖度,曹文晦大慨亦不曾于琼台守夜赏月。
然此景全可臆想之,于臆想中不妨无限清空,作羽化登仙之异。
桃源春晓
春风晓露润如油,日月何时源外浮?
梦已凋零人已昔,花还无语水还流;
曾经沧海怅回首,除却巫山伤白头!
这段艳情终未是,桃花总把梦空留。
《搜神记》、《幽明录》记载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逢仙女的故事:
刘晨、阮肇(剡人)入天台采药,迷不得返。经十三日。饥,遥望山上有桃树,子熟,遂路险援葛至其下,啖数枚,饥止体充。欲下山以杯取水,见芜菁叶流下,甚鲜艳。复有一杯流下,有胡麻饭焉。乃相谓,曰:“此,近人矣”。遂渡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色甚美,见二人持杯,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杯来”。刘、阮惊。二女遂欣然如旧相识,曰:“来何晚耶”。因邀还家。南东二壁各有绛罗帐,帐角悬铃,上有金银交错。各有数侍婢使令。其馔,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美。食毕行酒,俄有群女持挑子,笑曰:“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夜后各就一帐宿,婉态殊绝。至十日,求还,苦留半年。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乡,归思甚苦。女遂相送,指示还路。乡邑零落,已十世矣!
故事成型于唐代之前。唐代诗人元稹、曹唐作《刘阮妻》、《拟桃源诗》,更将桃源神话推广普及于世。这使新昌、嵊县(剡)亦都有了桃源洞。
北宋元祐二年(公元一O八七),郑至道任天台县令,根据仙踪图籍,经护国寺僧指点,于护国寺后宝相岙中找到桃源洞,出俸凿山开路,并建亭于桃源,植桃树百株,开发了景观。
从《搜神记》、《幽明录》的故事中,很难确证现存的桃源即刘阮逢仙并留住半年之地。而刘阮逢仙,当是那时人口稀少,名山大川之自然面貌未受人践踏,许多人迹罕至之境,幽绝,美极,容易引发异想之故。况人心自有发情之自性潜力,普昭于世之后,男女之间香艳之事成为人间最大之向往者。天台山由此神话成为仙山,然后佛国。
清溪寻雁
长秋独自到溪前,落叶萧萧远一天;
片绪凭风吹作梦,沉思经雾化为烟;
斜阳暮里野花絮,流响声中清水涟;
石木无心还碍月,纤云渺渺会茫然!
原名“清溪落雁”。昔始丰溪两岸土堤,芦荻如林相拥,故能引雁来栖并谋食。现在“落雁公园”一带,当为此景观之址。
今之清溪,两岸民居,县城扩建,水亦不清!芦荻既失,雁不再来。须寻矣!此之“寻”字,亦寻思也,寻思此为何因而遭此果?
寻到难得之修芦数杆,而有诗吟,乃怀古之为也!
寒岩夕照
森森相列郁崔嵬,一壁岩嶂叩不开;
映水尚多漪影动,回光聊有夕阳陪;
已无古屋隔悬崖,但对溪风怅碧苔!
寂寞晚云飘落处,频看洞府若含哀。
寒石山,又名寒岩,乃大岩嶂,距县城三十公里。岩嶂有洞,高十五米,宽四十八米,深十八米,原名拊石洞,宋代书法家米芾有“潜真”二字题刻,而改名“潜真洞”,唐代寒山大士曾于此隐居。洞前有寒岩寺遗址。因前临寒山湖,夕阳西照时,湖中光影反射至岩嶂,金纹明灭。
寒岩之山,与十里外的明岩相连,全是壁立达百米左右的岩嶂,称之为铁甲笼。岩嶂之景,以雄奇而胜。
南山秋意
毕竟南山秋意多,昔年景色剩空坡;
浑如桕叶红成火,赖向斧斤逃伐柯;
几树自凋归白土,连梯作亩植稼禾;
何须感旧问疏影,风日依然树上过。
原名“南山秋色”。县城西南淡溪两岸呈东西走向横陈之山皆名南山。山头郑往上一带植桕最多,桕木之叶秋则红,林茂而叶红如火。昔以桕子取油,乃农民副业之一。时代之日新月异,桕油用途大减,桕林成为不材之木,不免斧斤所加,南山秋色断送于砍伐之下。
那么,秋色之无,秋意应多。南山之山,无北山之高峻,无西山之形奇,但普普通通的横亘之势。风过疏林,日照荒坡,秋其不堪也。
附:十三小景
铜壶滴漏
可能一滴惊千年,壶里断虹落九天;
石破髓飞云失色,山开崖陷水扬烟;
回风历历来清气,白沫腾腾沸古渊;
其奈夏官忘昼夜,空将玉液荡长川。
又称“铜壶底漏”。古计时之铜壶,乃全封闭式。以实景而较,“铜壶底漏”更为接近,但不雅。
断桥积雪
何须水木幻为桥,一壁悬崖痕未消;
石落水流成大憾,风摧雪压任蚀摇;
晴云随处天涯在,瀑布长铺岸际遥;
嗟与青山同一叹,片槎不渡此江潮。
此景与名极不符合,只能姑妄就之。
明岩仙迹
重岩险削洞前环,门户盘回势自顽;
洞里蟠龙怜蜇伏,崖前过客再经关;
挽留仙迹应无意,描绘神工在此间;
何处昔人曾啸咏?山风吹落又吹还。
明岩乃唐代寒山、拾得二大士隐居之处。明岩洞口岩壁,有“五马影”,传说乃仙人点化之痕迹也。
苍顶龙湫
顶上潭潭穿凿奇,潜龙形势不能移;
因多灵奥且分擅,乃以幽藏尚未亏;
一一贯波相续演,踪踪衔迹共流垂;
但期雷电开场面,万仞苍苍神变为。
天台北山南面之苍山,有九龙潭,因龙潭共有九处而名。
紫凝试茗
林中幽径傍沟眠,一壑松杉入谷连;
紫崖低垂木渗露,清泉淡煮石生烟;
茶香隔雨绕丘外,水色盈杯溢涧前;
闲意乃于风景饶,此壶野趣在溪边。
县城西去二十公里之紫凝山,有紫凝瀑布,唐代陆羽(《茶经》著者)评此泉为“天下第十七”。
既为名泉,宜试茗也。而此风景之佳,乃山藏瀑布,崖隐杉林。
松隐林泉
榛莽曾看此辟开,香云拥护绝尘埃;
深恩居隐是耆祖,感戴林泉答逸才;
磬鼓当年经一卷,烟灰冷处垢成堆!
松针已腐松坡老,三径寂寥客不来。
县城西去,沿清溪行约十里则至龙山松隐居,智者大师十二道场之一。居前有池,周围松林颇茂,地处平旷之山岙,距村庄不远但十分幽静。
南去翻过龙山顶,有如来古洞。如来古洞有“小明岩”之称。
天水飞渡
居然土石砌天桥,桥里洪流满长槽;
为我扬旗过昨夜,凭谁拭目看今朝;
江山水利争修建,石木景观任殆消!
反正此营而彼毁,人文何必十分骄。
里石门水库引水的长槽,于白鹤镇境内横跨一O四国道和三茅溪,名曰“红旗渡槽”。
苍龙出处
搏水冲天势突然,倚山夺路谷中穿;
风云犟破峰间石,雷电惊开崖下渊;
点点苔藓犹乱走,斑斑鳞棱亦盘旋;
至今只作沧桑感,出世老龙空自怜。
铜坑溪电站后之龙穿潭遗址。潭毁址在,龙穿崖只能是苍龙出处。
万马争渡
浩浩黄沙大将麾,风云所向足披靡;
为争驰骋千军意,想见纵横万里时;
一一潜波成怒势,纷纷搏浪劲雄姿;
中流应是投鞭处,饮马山洪惊四维。
即仙人赶石。
八峰环绕古平田,昔日名蓝稼亩连!
阡陌堪凭残础界,好山空对万年天;
千楹断壁黄昏雨,两涧汇流白日烟;
晓雾时时遮野草,因风缭乱冷山前。
石门烟波
碧波万顷自生烟,一目泠然景欲旋;
郁郁青山腾淑气,清清湖水镜春妍;
如悬一叶兰舟梦,似作百川归海篇;
知是廓然深到底,渊渊静静若安眠。
介于天台、磐安二县之间的里石门水库有大半在天台境内。水库因库口两座石崖对峙如门并分里外二对而名。水库面积八十余平方公里,烟波浩渺。
九遮秀谷
曲折相通一路宽,九重山谷太盘盘;
层林遮复芳华绕,大野莽然杰气攒;
为逐溪流呜草木,好随平地起峰峦;
相逢父老村头坐,杖策欣欣待上山。
原名遮山。山皆不高,宛曲之间,相遮相盘,共有九重。距县城约七十余华里。
红河沉舟
看此红河影远山,沉舟侧畔竟无帆!
二千年云水消退,八百里烟波散闲;
不向来朝谋济拔,漫夸昔日曾浮澜;
空余神气卧沧浪,烂尽桅樯蚀浅湾。
东横山距县城不足五里,眺之形势,酷肖覆舟,又名“覆舟山”,是舟已沉于水底之状也。晚日映霞,是天之红,比之红河,则东横晚景,“红河沉舟”可也。
而红河沉舟,亦以影射天台山也。此世或似红河,天台山竟是沉舟。八百里形胜,或毁或非;二千年历史,曾辉曾煌。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