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并非抛弃内线,只是冲向那的人变了……

(2015-09-25 09:52:15)
标签:

杂谈

小登大雅


并非抛弃内线,只是冲向那的人变了。


不经意间,你也许正经历着美国职业篮球历史上,最具颠覆性的变革之一。巧的是,上一次这种程度的变革——还要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末——也和当下的变化趋势一样,坐在办公室里的家伙想了个法子让篮球这项运动的速度变得更快了。他们取消了每次得分后都要重新在中圈进行跳球决定球权的规则。


现在,是运动员们主导的变革,科尔的勇士用小球夺得了奥布莱恩杯。在此之前,斯波尔斯特拉曾经带领热火用类似的方式做到过两次,但考虑到队中有个万金油型的球员,勇士上赛季的成功更加弥足珍贵:他们没有能从一号位打到五号位的球员,队中头号球星的撒手锏是三分球(虽然这比以往任何人的三分球都准),配上几个空间型三四号位(且这些四号位竟然都有一手三分),通过快攻、转移球和制造空位机会为金州带来了一次赏心悦目的胜利,某种程度上也抚平了很多太阳队球迷的累累伤痕。当年那支崇尚八秒进攻的球队不幸成为"小球无法胜任季后赛"的佐证,而现在……


NBA在2014-2015赛季里发生了什么?浮于表面的特征是"得内线者王之"的铁律似乎遭到了颠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装在所有教练西服内袋的小纸条上都写着:放慢节奏,打阵地战,往内线堆大高个和肌肉棒子,然后把球塞进去。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练将纸条撕掉,拼命将三个字符塞进脑子里:3>2。"如果我能把球投进去,用8到10秒得3分总比用20秒得2分要强,"他们这样想着,然后看看手里的数据分析,坚定不移。个中翘楚、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就曾提出"除了三分球和突破造犯规之外,别的都扔掉"的理论,无可否认的是,在目前"严打手部接触"的规则环境下,球员在三分线外得到空位投篮的机会的确更多。


另外,培养出一个有能力独挑大梁的大个子球员的确要耗费更多的球队资源。2014-2015赛季的季后赛内线背打效率最高的是不知年龄几何的邓肯,可见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那种普遍的内线球员基本功训练如今已经退化到何种地步。面对一个天赋异禀的大个子,教练们打造他的方式竟然是教他如何跟上对方球队的小球阵容。外线球员成为进攻的发起点,甚至外线球员里有了大个子的身影,如今联盟中最具天赋的浓眉大个子正在日复一日地修炼三分球技能呢!


实际上,在这项运动还未改名叫"三分球"的时候,油漆区仍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只不过站在里面的人从大个子变成了小后卫——如果没有库里、汤普森持续不断的突破分球,永远不会有勇士队遍地开花的三分球;如果没有遍地开花的三分球,内线就会人满为患,伊戈达拉、格林和巴恩斯们就不会有空切和轻松上篮的机会。小球不完全等于"快球",真正的奥秘可能在于:禁区内的动作(突破、卡位、背身单打等)所制造的最大威胁已不再是得分,而是策应和分球。


至于原因,大家都知道了——3>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