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厘米的距离
One Centimeter To Go
《体育画报》记者 胡金一
31年来,朱建华一直是中国跳高界的一个神话,2.39米是中国跳高的制高点。现在,24岁的张国伟距创造历史还有一厘米的距离,他想看到横杆始终在他的头顶,国家体育场的天空里。
"1984年6月10日,我国运动员朱建华在联邦德国埃伯斯塔特举行的国际跳高比赛中,以2.39米的高度刷新男子跳高世界纪录。"这条寥寥几十字的新闻简讯仿佛为中国跳高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从1983年6月起,朱建华在一年当中三次刷新跳高世界纪录,让很多人误以为2.40米只是时间问题。然而31年过去,2.39米仍然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难以触及的高度。
2015年,和这个高度最接近的人是张国伟,他们之间只有1厘米的距离。
对于张国伟来说,最初朱建华之于他只是一段技术录像。在山东省训练基地的宿舍里,教练孙丽娜指着屏幕上的黑白影像,对他说:"看!这就是朱建华!"
"我当时心里想,朱建华是谁?"只见夹杂着雪花的画面中,一个瘦高的男子快速助跑、起跳、过杆,整个过程就像是按了快进一样转瞬而过,屏幕下方的数字清晰地映入张国伟的眼帘。"2.39米!"张国伟揉揉眼睛,再看,还是"2.39米!"
"他是中国跳高界的英雄,不可超越的神话,"孙丽娜对张国伟说。
此时的张国伟还在浑浑噩噩的度日,十七八岁对于男子跳高运动员来说,本来是睡觉都应该涨成绩的时候,但他的比赛成绩却停滞在2米已经将近两年了。"我努力去适应省队的训练场地,素不相识的教练,一切都很陌生。领导对我挺好的,我虽然年纪小,但也能明白他们想让我出成绩。跳高也没有像当初一样喜欢去跳了,我觉得一切都失去了乐趣。"
张国伟把几乎所有不训练、不睡觉的时间都用来打游戏,好像只有看到屏幕上的怪兽倒在血泊中,自己才能找到一些快感。但他却无法用手中的鼠标击退他脑海中两个不停厮杀的怪兽,它们的声音此起彼伏--"张国伟,回家吧!留在这里也是徒劳!""张国伟,你来了这里两年,也不能就这么放弃了吧?"最终帮他做出选择的人是朱建华。
他打开平时只用来打游戏的电脑,在网上搜索朱建华的名字,了解他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看他的技术录像--朱建华快速助跑时,额前的头发迎风飞扬,显得那么潇洒。张国伟把朱建华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宿舍的墙上,决心留长自己的头发,也决定要把跳高当作自己的事业去做。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6324c1844dc8119670d80cd7fa4d3617.jpg|
张国伟曾经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要超越朱建华。但那时候,他并不知道2.39 米也许已经是黄种人的极限了。
1991年出生在山东蓬莱的张国伟在练跳高之前,打过半年乒乓球,踢了一年足球,打篮球、中长跑、三级跳,从小学一年级就在蓬莱市体校大院里转来转去的他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是徐建令从蓬莱体校的跑道上把张国伟"捡着"的,"当时看着他瘦高个儿,小腿很长,跑步动作也挺协调的,就过去跟他聊了几句,问了他名字,本来当时是想选他去练跳远和三级跳的。"
当时,蓬莱市要举行一个田径比赛,为了充数,徐建令为张国伟报了跳高比赛的名,比赛前张国伟照葫芦画瓢地学了"背越式"过杆,结果在那次比赛中,他跳出了1.7米的好成绩,让徐建令对他刮目相看。2007年5月,才练了一年跳高的张国伟在山东省的一次比赛中,以2米的成绩拿到了冠军,回到蓬莱,张国伟就接到了来自山东省队的通知,让他去济南报到。
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好消息的消息,却给张国伟带来了困扰,"我和我的启蒙教练感情特别好,我一想要离开他去跟别人训练,就不想练了。"但对于当时已经16岁的张国伟来说,这可能是他成为专业运动员的最后机会,在大家的劝说下,张国伟去了济南。
"不顺利的时候,总是想要回家,想回去找自己的启蒙教练,以为回去问题就解决了,瓶颈就突破了,那时候的想法是挺幼稚的。其实,不涨成绩不能怪任何人,"张国伟说。
张国伟开始试着调整心态,去接受孙丽娜的教学方式,2009年年底的一次训练课上,他跳出了2.09米,熬过了两年的时间,张国伟在省队第一次涨了成绩。跟成绩一起回归的是他的信心,2.20米、2.25米,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成绩涨了20多厘米。"那个时候,兴趣、爱好、激情,好像所有的感觉都回来了。"
张国伟对着宿舍墙上的朱建华说:"我要超越你!"这话,他不仅对着朱建华的照片说,还跟教练说,和队友说,对整个山东省体育训练基地的人说。"当时真的就是童言无忌,我逢人便说:'2.39米有什么的!到时候我也能跳。他是天才,21岁就跳2.39米,那我大不了22岁跳2.39米!'我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要超越朱建华。"那时候,张国伟并不知道2.39米也许已经是黄种人的极限了。
朱建华那十几秒的动作仿佛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他甚至自己偷偷在训练中模仿朱建华的动作,孙丽娜劝都劝不住,"朱建华的动作很有特点--助跑快、起跳快、过杆快,但张国伟的身体和技术条件只能做到助跑快,他的起跳和过杆都比较慢,所以根本跳不起来,其实是走了一段弯路的,"孙丽娜回忆说。
22岁时,张国伟的确打破了朱建华的纪录,只不过是2.31米的那个。2013年,在南京举行的全国室内锦标赛上,他跳出了2.32米的高度,打破了朱建华保持27年之久的跳高室内赛全国纪录--当然这都是张国伟听了赛会广播才知道的,他并没有显得特别兴奋,他对记者说:"朱建华在我心里只有一个高度,就是2.39米。"
但那一年张国伟的好成绩也仅限于此,接下来的莫斯科世锦赛上,他只跳出了2.29米,排在了第九名;而年底的全运会上,张国伟的发挥更加失常,本来作为冠军候选人的他只跳出了2.20米,获得第六名。
在中国,体育圈的人都明白全运会对于一名省队运动员来说,意味着竞技生涯的岔路口,接下来很可能是浑浑噩噩的四年,但这不是张国伟想要的。"省里还是以全运会为主,如果当时回去可能就是混日子,那我就离朱建华越来越远了。我当时特别想去国家队,我觉得这是能够实现目标的唯一办法。"
困顿之中,张国伟想到了李金哲,"哲哥以前也是吃过苦的人,他知道现在的成绩是怎么来的,所以他也特别帮助我们这些还在下面苦苦挣扎的年轻队员。是哲哥给了我国家队教练的电话,等于给了我一次向上走的机会。"2013年11月,张国伟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北京。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8b216598de333c1a67cccc623af06afb.jpg|
为了超越自己的偶像朱建华,张国伟毛遂自荐来到了国家队,这是他能够实现目标的唯一办法。
张国伟没有想到自己这样一个通过毛遂自荐来到国家队的运动员,黄健民为他的到来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到了黄导组的第一天,黄导就带着我看了我之前的技术录像,很明确地告诉我哪里有问题,然后确定了我下一阶段的训练方向。他让我很清楚地知道今天该练什么,练的是哪块肌肉,解决的是哪方面的问题,我喜欢这样明确的感觉。"和黄健民合作后的第一堂正式训练课,张国伟就跳出了2.30米,这让张国伟觉得自己鼓起勇气打的那通电话非常值得。
12月初,在黄健民的带领下,张国伟和郑幸娟、王宇一起飞往美国,在堪萨斯州立大学,他们和培养了大邱世锦赛冠军的著名跳高教练克里夫一起训练三个月的时间。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副主任冯树勇说这是中国田径队30年来第一次派跳高运动员出国训练。在国外,张国伟和队友们基本上都是三点一线,虽然枯燥,但单调的环境也有助于运动员更加集中精神,成绩也会提升得比较快。
去年年底开始为期五个多月的第二次美国集训后,张国伟的成绩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2015年4月19日,在美国摩圣安东尼奥学院接力赛中,张国伟以2.35米的成绩获得男子跳高项目的冠军,刷新个人最好成绩;5月20日,世界田径挑战赛北京站,张国伟以2.34米的成绩获得冠军; 5月31日,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张国伟以2.38米获亚军,这个成绩距离朱建华保持了31年的亚洲纪录只差1厘米。
自古巴名将哈维尔·索托马约尔在2.45米这个高度上退役,国际跳高也陷入了沉寂,今年世界上只有四名运动员,六次跃过2.35米的高度,其中两次属于张国伟,两次来自于他的劲敌卡塔尔运动员穆塔兹·伊萨·巴尔希姆,今年的跳高最好成绩2.41米也属于后者。
"其实我很高兴有这样一个强大对手的存在,如果没有他的刺激,我想我去年在广州亚运会上也跳不出2.33米这样的成绩。就像在国内,我也很感谢王宇,他不但成绩好,还见多识广,对我帮助非常大,出国训练还帮我翻译。"即将开赛的田径世锦赛,他和王宇将一起代表中国出战跳高比赛。
在国际田联对张国伟的访谈中,认为他有希望在北京田径世锦赛上冲击奖牌,而他也用不断刷新的高度回应外界的期待——登上世锦赛的领奖台。
距离田径世锦赛开幕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张国伟在自己的朋友圈写道:"冲刺最后一个月,突然有一种高考的感觉。但我只能保证不忘记带准考证。"
1985年6月9日,朱建华竞技生涯最后一次冲击2.40米的高度,上海虹口体育场的全国田径锦标赛,然而,伴随最后一跳的仍然是一声叹息,朱建华默默地在海绵包前站了一会(儿),抬头仰视已掉落的横杆,表情略显凝重。人定胜天,这样的字眼本来就不符合竞技体育的残酷本性,在跳高场上,哪怕是天才,也会以失败告终。朱建华的竞技生涯从此开始陨落,直到1988年奥运会后退役。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6b3a387cf109ad3d2494b5252034abf1.jpg|
在创造了好成绩之后,撕衣服、装可爱、夸张的怒吼,已经成为张国伟标志性的庆祝动作。渐渐地,他也有了“山东潇洒哥”的绰号。
而对于这项人们眼中"失败者的运动",张国伟也有自己的理解,"我每次起跳都是去挑战自己的极限,能成功我就会很开心。因为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当你落在垫子上,看到横杆还在那里,在你头上的天空里,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没成功的时候,其实我也不会太难过,因为这就是一次挑战极限的赌博,自然就有输的时候,我有这个心理准备。"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