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极必反,一触即发

(2022-04-23 16:28:42)
标签:

暴涨

财经

反攻

股票

股市

分类: 股市

过去这一周,股市跌到不少人有些恐惧了。其实按指数统计,并没有跌多少,但却给投资人的心理带来更大的影响。这是下跌持续的效应,时间扩张引发的失望情绪,以及对未知的恐惧和不安。

已经有人很焦躁了,不分青红皂白的乱窜,以此来抗拒这极端的市场现象。的确,就沪深300指数而言,今年以来的下跌,也主要是发生在3月份以来,不过才2个月而已,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视为太久长的下跌呀。

但缘何会对投资者产生巨大的冲击,怎么都像是经历了好几年的大熊市洗礼似的。这的确是多少有些诡异。是现在的股民都经不起考验了?回顾过往的经历,每一次熊市的进程,总是会历经好几年,才能慢慢走好。

对于许多人而言,恐怕最深感的有,2002-2005、2008、2010-2013、2015、2018等等不同年份或阶段的下跌周期。今日想来,都还会心有余悸,每一段历程,都不是轻松的度过,而且往复循环,虽不等同,但异曲同工。

现在的情况呢?确实又不能和过往的每一次作简单的时间和空间对比。过往任何时候,都没有现在这般复杂的局面,这是大家有共识的。不过,这也不应该由此而悲观恐惧的,事物发展的规律总是会有个度,过犹不及。

关于大盘指数的时空变化关系,我们早前有过一些研究,对于过去10年以来的数据统计,每一轮高低点的反转区间幅度,大概最大空间就在35%的水平上下。以当前阶段看,回溯2021年高点,至3月16日的3942点,其持续累积的最大跌幅已经高达35%。

当然,这不一定就是灵丹妙药,在没有走出低谷之前,仅仅只是一个参考。不过总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值得借鉴并做些思考。从反映科技类股票的创业板指数来看,统计研究的结果,也大致雷同,反映出35%以上持续再跌空间的有限性。而此次从年初至今也已经跌去了35%的空间结构。

观察科创50指数的幅度,以年初至今的持续空间来看,已经超过38%,直逼40%的单边跌势,而且完成这一下跌空间的时间,仅仅100个交易日,这意味着平均日跌差不多千分之四,这速度还真的是不慢哦。

这在跌幅上来看,都是逼近或达到了历史上可对照的持续空间。以此研究,倒也确实能够理解不少投资人的恐惧心理。不过就我们对少数投资人的调查反映,关键还是在于对YQ的忧患意识,且无法预知的经济影响。加之俄乌战事未停,美联储加息缩表,这些都会压抑投资者情绪。

我们认为,也是有这些因素的制约,但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反应。战争的影响已经进入到后半程,并非是起初的恐惧。而关于美加息缩表也一直在消化,且影响最大的阶段主要是在第一次加息时点,这在春节后乃至3月份初的下跌,都出现了主动避嫌的对冲局面。

接下来的加息和缩表,会继续抑制投资者交易行为,但不会再因此而引发更惨烈的下跌。真正没有充分反应的,不排除依然是YQ对经济的影响,这个是我们也无从确判,并且作为造成投资者悲情不断的根本原因。

不过,若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以这几日多地给出的YQ数据和防控措施,也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广州,已经于22日摘星,且中小幼等复线下课,实现了有效的管控。今日上午10点wh也宣告管控有效,逐步解封,实现了以快制快的YQ防控。

还有,sh的情况也已经大有好转,根据过去一周的数据来看,日高峰值已经翻越,接下来就是进一步巩固和收缩,实现清零。总体来看,都是在好转的,特别是复工复产全面推进,这应该是可以作为缓解YQ影响的积极信号。

综上所述,在技术结构的时空关系上、在外部环境的扰动上,的确都可以视为整个股市都有了较充分的对冲。我们认为确实不需要再过度悲观,即便再跌,都会预示着随时会反升转涨,甚至带来阶段性涨势行情。

从观察行情实时演变来看,很大程度上造就恐惧或失望心理变化,其实还是在于动辄4000+股票的下跌,动辄大白马股票的山崩地裂,以及天天被机构预警或止损惊吓,这种情况引发的q xu情绪紧张,也容易让部分投资者失去信心。

总的而言,我们基于上述分析推演,作出极为大胆的判定,物极必反,一触即发。

——————

具体到个股的选择和操作上,始终要明白,不和跌势股为伍,不拿垃圾股,不玩题材,不玩概念,不听消息,不要幻想,遵循“周线为主,唯量是问,四个条件,趋势为王,汰弱留强,每日归零”的原则,来审视和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与发展。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