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词话》三十五回蛮小厮书童女装唱南曲【残红水上飘】一套四首

标签:
杂谈金瓶梅词话南曲书童 |
关于书童这个人物谐音【狎秫】可以参看另一篇
《金瓶梅词话》中的书童,是南方蛮小厮,书童扮女装唱的这套南曲〈玉芙蓉〉也是恰如其分的:
〈玉芙蓉〉:
「残红水上飘,梅子枝头小。这些时眉儿淡了谁描?因春带得愁来到,春去缘何愁未消?人别后,山遥水遥。我为你,数尽归期,画损了掠儿梢。」
「残红水上飘,梅子枝头小。这些时眉儿淡了谁描?因春带得愁来到,春去缘何愁未消?人别后,山遥水遥。我为你,数尽归期,画损了掠儿梢。」
「新荷池内翻,雨过琼珠溅。对南熏燕侣莺俦心烦。啼痕界破残妆面,瘦对腰肢忆小蛮。従别后,千难万难。我为你,盼归期,靠损了玉栏杆。」
「东篱菊绽开,金井梧桐败。听南楼塞雁声哀伤怀。春情欲寄梅花信,鸿雁来时人未来。従别后,音乖信乖。我为你,卜归期,跌绽了绣罗鞋。」
「漫空柳絮飞,乱舞蜂蝶翅。岭头梅,开了南枝。折梅须寄皇华使,几度停针长叹时。従别后,朝思暮想。我为你,数归期,掐破了指尖儿。」
曲词应春夏秋冬四季。四段中【归期】也预示书童最终逃离南归的情节。
【折梅】这个典故。首先是南北朝陆凯(河北蔚县)的《赠范晔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之后是北宋秦观 踏莎行 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金瓶梅词话》的欣欣子序【折梅逢驿使,尺素寄鱼书,所不能无也】和这套【玉芙蓉】第四段【折梅须寄皇华使】同出一个典故,据此可以推测欣欣子笑笑生趣理相同,或为同一人。
这套曲词原作者是明嘉靖万历时期的李日华(?关于此人的生平资料很少,他与写《味水轩日记》的李日华是不是同代人),而【折梅】典故则是金瓶梅作者有意改编加入的。
曲词原作者李日华是推动南曲发扬的关键人物之一。这一点可以从《吴骚合编》编辑者对李日华改王实甫北西厢为南西厢的赞扬得到印证。李日华对南曲有很深造诣,南曲创作也是驾轻就熟。
《吴骚合编》【衡曲尘谭】作家偶评:
元朝蒙古人统治下北曲兴盛发达。到了明朝汉族人自己当家做主。南曲逐渐发展,嘉靖末万历初达到了鼎盛。《金瓶梅词话》六十四回伯爵和西门庆对话中也能看出这样的潮流:
伯爵道:「内相家不晓的南戏滋味,早知他不听,我今日不留他。」伯爵道:「哥,倒辜负你的意思。内臣斜局的营生,他只喜〈蓝关记〉,捣喇小子山歌野调,那里晓的大关目,悲欢离合?」
《南宫词纪》中对南曲经纬来历言简意赅:北曲盛于金元,南曲盛于国朝。南曲实北曲之变也。南曲中有大量是通过北曲词翻改而成的。以上李日华翻改《西厢记》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金瓶梅词话》引用的这套曲词分别收录在《南宫词纪》《吴骚合编》《南九宫词》这些南曲专辑中。
其中《南宫词纪》《吴骚合编》仅收了第一段。
《群音类选》
个别字句和人称【他】【你】的改写使得,更符合书童临席演唱。
另查到《雍熙乐府》【杂曲】金锁挂梧桐也有类似句子【残红水面漂,青杏枝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