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解密钻石投资(上)

(2010-03-03 07:47:48)
标签:

杂谈

分类: 黄金珠宝

解密钻石投资(上)发现钻石

 

 

说起钻石,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它能引发女人尖叫。

戴比尔斯的经典广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就象魔咒,蛊惑了全世界女人的芳心,并迫使全世界男人去买钻石献媚讨宠。

那么,钻石究竟是天生的宝石之王呢,还是经过后天人为运作的呢,这方面的文献不多,尤其是从资本角度解剖钻石价值之链的文章少之又少,今天不妨在这里做一个探索。

人类的各大文明,都有自己的宝石之王的概念,古代中华文明认为白玉是宝石之王,诗经时代即有君子与玉比德的传统,到了汉代,玉已是帝王家族专供的了,帝王死后着金缕玉衣入殓,平民百姓不得拥有玉。西欧文明认为琥珀是宝石之王,到了与汉同期的罗马,琥珀也成为帝王专供,一块极品琥珀可以换数十个壮奴。两河流域文明以猫眼石、祖母绿为宝石,你在《一千零一夜》里找不到任何关于钻石的描述。古代美洲、非洲文明也不认识钻石。

显然,令人沮丧而且不争的事实是,钻石在古代与中华文明、西欧文明、阿拉伯文明均不搭界,在中国,它长期以来不过是钜瓷器匠人的工具——金刚钻——而已,充其量算是个手工业原料。显然,面对一块大钻石,古代中国可没有任何女人尖叫,倒是瓷器匠可能会大叫一声。古代欧洲直到14世纪,甚至没人知道还有钻石这回事。

这不能怪钻石本身,不加工的天然钻石看起来象一坨冰糖,把它混在冰糖和明矾中让你挑,除非尝一下,否则你可能根本挑不出来。

那么,什么文明发现了钻石呢?

 

古代印度人。在距今2500年前,也就是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代,印度开始有组织的大规模开采和打磨钻石,并以加工后的宝石的形式在达官显贵中流传。

古代印度比较低调,所以,2000多年过去了,钻石也没有国际化。

钻石的命运,在一个叫让•巴蒂斯特•塔凡尼尔(Jean-Baptiste Tavernier)的法国人1660年代年到达印度后,开始变化。

这个塔凡尼尔一下子买了44颗大的钻石和1122颗稍微小一点的钻石(它买的即使最小的也能让今天的女人疯掉),带回了欧洲。

谁是塔凡尼尔的买主呢?当然是当年的欧洲万王之王、太阳王、法兰西史上最牛的皇帝大哥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还有个身份,是东方粉丝,只要是跟东方沾边的,他都追。(还曾经有个女骗子自称迷失的中国公主,被这帮皇帝级粉丝供养在宫里好吃好喝伺候着,很多年后被一从中国传教回去的英国老头揭穿中国公主连中文都不懂,这才被拖出去斩了。)路易十四太喜欢这些来自东方的闪闪发亮的石头了,立马就给这些石头起了名字,其中一颗112克拉的他叫它“希望之钻”。1668年,这颗“希望之钻”被路易十四重新切割了一下,改名“法兰西之兰”,变成了67克拉,但是更加漂亮,镶到了自己的项链上。法国大革命后这颗钻石被世纪大盗偷走,辗转法国、英国、美国,给其主人带来了一连串的厄运,其传奇经历甚至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神秘的希望之钻》(The Hope Diamond Mystery)。

http://cn.yimg.com/sp/sarticle/biz/20080528162212_0.jpg
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命运传奇的希望之钻

 

大哥皇帝追捧,其他的小弟皇帝更加趋之若鹜。欧洲各国王室从1660年代,掀起了一股钻石热,钻石从此被西方世界接受。

但是,钻石走出王宫,形成平民百姓市场,并形成庞大的金融价值链条,是从战后开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