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故事
曾经一对外国父子每年资助马云400元,马云后来是怎样报恩的?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前段时间凡尔赛文学非常盛行,而所谓的凡尔赛文学,就是指用不经意的语言来炫耀自己,在之前凡尔赛文学一直在贵族之间流行。虽然这几年的发展使得凡尔赛文学也逐渐在普通人的身边开始流行起来。比方说撒贝宁就曾经说过“北大还行”这样的言论,而马云也曾经表示自己对钱并不感兴趣,确实人家对钱不感兴趣,但却成为了中国首富。他们就用这样朴实无华的语言炫最低调的耀。
每每谈论起马云的创业史,每个人都不得不感叹一句,赶上了时代的潮流。确实,上个世纪90年代末,正好赶上了电子信息的发展,再加上那个时期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很多普通的家庭并不了解所谓的电脑是什么的时候,马云就已经搭上了这艘大船。
上个世纪60年代,马云出生于浙江杭州,12岁的时候,马云收获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收音机。当时的马云对英文非常感兴趣,每天按时听广播,尽管马云喜欢英语,但是马云的成绩却是一塌糊涂,考了两次才上了高中,数学连50分都不到。
对于马云来讲,数学好不好无所谓,只要自己的英语好就行,所以马云一有时间就去西湖遛弯,因为在西湖有大量的外国游客,可以让马云的口语得到锻炼。因为马云每天的坚持,幸运也降临到了马云的身上。1980年的一天,马云还是在西湖遛弯,和外国人交流,但是这次他遇到了影响他的贵人之一,这个人就是肯·莫利,来自澳大利亚。尽管马云的口音不正宗,但是马云敢于说出来,他和这个外国人的儿子戴维慢慢的接触了起来,后来还成为了好朋友,肯也非常欣赏马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会有分别的一天,只不过在离开的时候,马云和戴维分别留了对方的地址。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二人也保持着书信来往,不得不说,肯一家给马云提供了许多帮助,大大提升了马云的英文水平。马云在第一次高考的时候,毫无意外的落榜了,因为他的数学只有1分,所以马云萌生了打工的想法,当他和自己的表弟去面试服务员的时候,酒店仅仅录取他表弟,负责人给出的解释是马云形象不好,不适合在酒店发展。
之后马云在社会上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一直到第二年的高考,但不幸的是这一年马云再次失利了。不过在戴维家的帮助和支持下,马云并没有放弃求学的念头,1984年,马云成功的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后来肯一家曾邀请马云去澳大利亚游玩,顺便开拓一下眼界,但是在那个年代,护照和签证并不是好拿,马云又不想辜负对方的好意,只能说尽量。
幸运的是,马云成功的去往了澳大利亚,这趟旅行不仅仅让马云的眼界得到了丰富,同时也改变了他的认知,所以回国之后的马云性格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他变得不再轻易妥协,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即便如此,马云在经济上还是十分的拮据,肯得知此事之后开始对马云进行资助,几乎每隔半年就会给马云寄去一张支票,用于资助马云的学业。就这样在短短的两年时光里,肯资助了马云差不多每年400,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马云的燃眉之急,让马云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后来马云在创业成功的时候,他依旧没有忘记肯对自己的帮助。在2017年的时候,马云拿出了2000万美金,在澳大利亚的纽卡斯尔大学设立了奖学金,以此感谢当年肯一家对他的帮助,同时也将这些钱用来鼓励更多有金钱困难的学生们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也能够对生活保留着激情,不要轻易的妥协。这一段往事不仅仅是友谊的象征,同时也是报恩的经典故事,这种故事不仅仅会发生在马云身上,也会发生在其他的孩子身上,只不过他们没有马云这样成功和有名罢了。
总结
从马云的故事,我们能够看出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即便像马云这样的有钱人也会经历那样的悲惨时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没有任何人都是万能的,谁都会经历低谷,谁都会有一无所有的时候,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发达的时候还忘不了在低谷时期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是最值得赞扬的。就比方说马云和帮助过他的肯。毕竟风水轮流转,谁也不知道下一个风光的是谁?
本文摘自:星阑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