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因何小于一

标签:
张联英国立顿信阳毛尖茶叶武夷大红袍 |
分类: 看到就说 |
春天是发情的季节,不论是动物,还是人。
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热炒”的时代,年前“炒”茅台酒,年后“炒”大葱,现在又开“炒”春茶了。真没办法!
每一年到了清明前后,春茶的上市都备受关注。这几年随着春茶价格的节节攀升,甚至有一两春茶堪比一两黄金的说法。据说,今年首场西湖龙井茶拍卖会上,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基地的 5公斤“贡”牌西湖龙井明前茶,最终被天津一位茶商以每公斤6万元的价格一次性全部购走。
照此看,茶叶生产企业一定是“暴利行业”,定会“蓬勃发展”呀!这您可就大错而特错了,君未闻:“中国7万茶企抵不过一个英国立顿”的说法?那您真就有点儿OUT了!
“中国7万茶企抵不过一个英国立顿”这句话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在5年前,这句话一直让中国人感到无地自容。
据有关数据,作为茶叶的发源地,中国约有7万家茶企,年产茶120万吨,一年茶叶总产值约300亿元,而不产一片茶叶的英国立顿红茶年销售额在230亿美元以上(需要注意:在联合利华的品牌阵列中,有11个主力品牌,茶叶品牌“立顿”只是其中之一),行销全国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平均每公斤仅值2美元左右,平均茶价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兰卡低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
http://s13/middle/648568c1hbd266241ea9c&690
用小沈阳的一句话: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工艺和管理上的原因。作为国饮的茶叶,早已畅销海内外,然而,我国拥有的这7万余家茶叶企业,大部分的茶业企业仍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农户为主体,茶叶生产工艺缺少技术核心力和附带价值,就更谈不上什么现代化管理了。
二是观念上的问题。有专业人士介绍,中国茶从来都是“竖”着做。比如在杭州就做西湖龙井,在云南就做普洱茶,在福建就做铁观音。各大军团划江而治,谁也突破不了对方的地域防线。每个品种、每个品牌,从百十元到上万元一斤的茶都有的卖,消费者不能区分这些品牌代表的到底是高端还是低端,更不用说品牌内涵了。而立顿则是‘横’着做,它不管什么古朴厚重的茶文化,把各个品种当成口味,且只瞄准消费者方便、快捷、经济、卫生地喝杯茶的需求。明确细分市场和定位后,就有了明确的营销行为,最终才有了明确的品牌。
http://s16/middle/648568c1hbd266256d2ef&690
四是品牌的宣传。与散装的中国茶叶需要浅斟慢酌相比,“立顿”以袋装茶即冲即饮的形式让饮茶跟上了现代社会的快速节奏,成为一些都市年轻人、白领阶层的挚爱。一句“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的广告词和一包包“茶碎末”,竟能占领着中国所谓的精英白领的办公桌,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国广告人和所谓的营销专家的一种悲哀,天大的悲哀。
有人提议,中国茶企业要学习英国立顿,这我举双手赞成。但究竟学什么,如何学,这是个关键性的问题。我们不是老讲“实现四化”吗?其实我们学习英国立顿,也应该讲“四化”——品牌时尚化,生产标准化,口味大众化,使用便利化。不就是个茶饮品嘛!干嘛那么讲究呢?好喝、方便、爱喝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