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家庭劳动教育”:必要且重要
上午冒雨开车去了一趟学校,感觉这回学校可真是准备放假了:在校的学生大都结课了,张罗着买票回家或找单位实习;要毕业的学生又都在办一些手续,等着领毕业证。到处可见大家忙碌的身影。
最近一直在忙着校企专业合作的事情,很少上网。晚上上网后经常与学生们聊上几句,并嘱咐他们回家后多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儿,让父母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懂事了!其实说不说也没多大用,他们回到家里大都是在做那三件事——睡觉、聊天、会同学。就是我的女儿回来,我也是舍不得让她做家务。这不,端午节回来这两天,她把我的衣物给洗了,就把我感动得不得了。
其实,当家长的心情都是一样的,看孩子平安到家,孩子又健健康康和快快乐乐地成长,心里就很高兴,哪里还忍心让他们做什么事情呀!但细细想来,那样做还真的不行,还是给他们安排些家务活儿做做,用我的话来说,要在假期对他们进行一下“家庭劳动教育”。一是让他们体验一下家长平日的艰辛;二是也让他们也锻炼一下,将来他们也要成家,过百姓生活,我们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呀!
“家庭劳动教育”是指家庭中家长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培养劳动习惯,及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的教育活动。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将来成为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发展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家庭劳动教育”已被许多家长所忽略,从而导致了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动手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劳动的习惯应从小培养,可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或因为疼爱而怕孩子吃苦;或嫌孩子做家务总是“帮倒忙儿”,没清醒地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于是父母包办一切,使孩子长期处于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的特殊地位。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生活能力低下,而且也不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更不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在德国,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被明确地写进了法律: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0~14岁的孩子要帮助家人剪草坪、扫地;14~16岁的孩子要负责擦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对于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向法院申诉,以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义务。
有关部门曾公布过一份世界各国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的时间的资料:美国72分钟,泰国66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由此可见,中国孩子意志薄弱、生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劳动教育的缺乏。
“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可以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使孩子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存在价值,形成身为家庭成员的自豪感。有些家务,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做好更不易。让孩子学着洗衣、做饭、收拾家,可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可让孩子体会到了自身价值,并由此会产生自豪感。与此同时,“家庭劳动教育”同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动手的同时需要动脑,做家务也要经过细致观察——实际操作——总结经验——指导操作的思维过程。思维越活跃,越有益于开发智力。家务做得干净利落,方法科学,也能显示出孩子具有良好的智力水平。
还不知道我的这个“家庭劳动教育”理论是否能够付诸实践呢,就先说了这么多,如果进行不下去可该怎么见人呀?
不管这些了,我们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达到这个目的也就OK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