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老物件的文化传承

(2021-05-02 08:43:33)

刊于2021430日的《中老年时报》,感谢师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帮助。

              乡村老物件的文化传承

                                              鲍迎秋

年底最幸福的事就是又收到《问津》专刊。而其中有两本《武清乡村老物件》(2018年第4期)和《李各庄风土记》(2018年第9期)为侯福志先生的专著。侯福志是津沽文史业内大家公认的乡贤,天津武清学者,近年来围绕武清地域文化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地考察,这两本专著就是他近期的研究成果。

《武清乡村老物件》一书系侯福志先生将自己收藏的老物件结集成册,通过自己真情实感和童年故事的叙述,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引发了很多师友的共鸣。目前,该书通过图书、有声视听、公众号等在武清广为流传,获得社会的美誉和乡亲们的肯定。里边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场景,唤起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让大家品读后回味感叹。

《煤油灯》清晰地记录了上世纪70年代因为村里供电不足经常发生停电的情况,孩子们在煤油灯下听爷爷说评书、讲故事的欢快场景,恰似一种隽永的唯美画卷;《水瓢》是用自家种的葫芦加工的舀水工具,那个放学后掀开水缸就用水瓢舀水喝的岁月已经不复返了,但水缸里养的金鱼却永远留存在美好的记忆里;现在还有《背筐》吗?夏天的时候孩子们要背筐去地里打野草卖给生产队补贴家用。野草、野菜、野果和仓鼠就伴着孩子们度过了艰苦但幸福快乐的童年……

《武清乡村老物件》从生活用品、穿戴、饮食、文化、娱乐、装饰和生产用品七个方面记录了与武清人民密切相关的66个老物件,这些老物件,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还原了历史生活的场景。每个老物件背后的故事都叙述了在特定的生存条件下,人们不屈不挠的生活状态,苦忆之后能品尝出生活的甜美和幸福,大致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每一个文化人都企盼用文史研究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这一点上侯福志先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武清老物件》的研究源于《天津日报·满庭芳》主编罗文华先生的约稿,却被武清梁各庄中心小学的陈庆东和蔡玉茹校长发现了教育的契机。受《武清老物件》影响,梁各庄中心小学收集乡村老物件并建设了学校耕读文化展室,学校还聘请侯福志为母校民俗教育顾问,并到校开展了多次武清民俗文化专题讲座。

对老物件的研究诱发了孩子们对乡情乡史的研究兴趣,激发了孩子们动手动脑的科学探究精神,消弭降低了家长与孩子们的代沟。茶余饭后,很多孩子愿意围着长辈倾听过去的故事,家长们也愿意通过每次刊发的老物件给孩子们娓娓道来。学校班级更是通过朗诵会等多种形式,把武清老物件的文化研究推向高潮。武清乡村历史文化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从认同到传承,徜徉流淌融汇在新一代武清人的心田。这样的历史贡献从细微处着手,教育效果明显高于知识讲授和简单说教,润物无声胜有声,真乃功德无量。

乡村老物件的文化传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