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甲天下谁堪比史海遗珠“李半朝”
(2020-03-17 12:38:21)
科甲天下谁堪比
2020年元旦,收到自天津陈兆军兄寄赠《科举世家“李半朝”》一书。陈兆军乃84年出生的宝坻学人,与我同为教师,虽然年轻,但在此书之前编撰有《清代宝坻朱卷集成》一书,可谓大有潜质的青年才俊。兆军兄说这是第一次系统进行宝坻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宝坻人写宝坻事,家乡人书家乡情。能这样深入地撰写宝坻历史、宝坻故事,从中,我们更能看到一位年轻学者对乡邦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长期以来,京东大地一直流传着“李半朝”的传说。有关它的传说被列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半朝”家族鼎盛百年、人才辈出。书中搜集了大量李氏家族史料,并且对族谱、奏折、著述等原始资料进行了仔细地整理考证,多次实地考察,走访李家后人。随着十几块李家墓碑的发现,埋藏于地下的“李半朝”开始逐步浮出水面。经过艰难的史料挖掘,李半朝家族的文化脉络逐步清晰,其科举文化、家族文化、地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足以成为宝坻历史的骄傲。对于这一重量级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宝坻地域文化的发展,当今家庭教育都有借鉴意义。
李家祖籍河北省盐山县。清初到宝坻定居,后迁居林亭口,有400余字的家训,其核心内容为“孝悌为立身之根本,勤俭为保家之要图”。李氏家族兴旺达一百一十多年之久,子弟共有10位进士、24位举人,有70多人成为不同级别的官员。因李家仕宦众多,朝野遂有“李半朝”之说。作为家族兴盛重要人物的李伟扩充祖业,勤俭持家,供四子刻苦读诗书。四个儿子后来均都榜上题名,步入仕途。 “李半朝”又以李光庭、李菡二人为家族中的典型代表人物。李光庭不仅自己考科举走入仕途,还在教育后代上倾注心血。李菡在“李半朝”家族中,官职最高,名声最大。为官四十余年,历经四朝,政声卓著,多次被选为乡试、会试的主考,还多次担任殿试阅卷大臣。李家世代崇尚读书科举,为官清廉,为宝坻百姓乐道。
纵观李家的成功和古代的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宝坻位于京东,一直以来经济水平都相对落后,职业选择范围狭窄,封建社会又是官本位的思想。身处社会底层的人士只有通过科举选拔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李氏家族重视教育还表现在注重教育的实效,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上。如李光庭在教授子侄时,依据经史难易程度编排授课次序,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并多引通俗谚语相佐证,略说大义而不死解章句,故其子侄孙辈皆可得经史之精义。李广庭还注意学生的全面成长,他在老年编撰了儿孙的启蒙著作《乡言解颐》和《经史喻言》,教育内容主要为三个方面:社会伦理道德、科举和文化艺术,确保学生教育的全民发展。勤学善思,科举中硕果连连,其子侄中就有6人得中进士,8人中举,差者犹得为太学生。
大致书中最引人入胜的就是“李半朝传说”。这些都是通俗易懂且带着明显的地域方言的小故事。如《因行善而发家》一则中说到其祖上是“合破烂”的,也就是收废品的,这样的方言在京东地区通用;《迁坟》一则中挖着墓坑就出现了泉水和大拐子,一看就有明显的夸张成分;《非她不娶》中的金寡妇带婆改嫁等还有着封建贞操观的色彩。但正是这些口语化,夸张化的传说才更体现民间传说的真实性。我想也正是这些民间传说的长期存在,才促使学者把这些尘封的历史拨云见日。
囿于我本人的文化底蕴不足,书中大量的古文典籍的引用只能囫囵吞枣。但我却非常清楚这本书的价值,至少一位青年学者五年以上的积淀,这五年对于兆军兄而言,舍的是青年人爱慕的虚荣与浮躁,我对此钦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