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东往事(136)朝阳路与建国路

(2019-11-05 15:24:10)

京东往事(136)  朝阳路与建国路

自从通州成了副中心,北京到通州之间的交通越发地方便了,除了原有的朝阳路、建国路,还新增了朝阳北路、广渠路、京沈高速,地铁也有八通线和六号线连接。回想四十年前的交通,真是不堪回首。

虽然家住在郊区,我家当年所处的位置绝对是交通主干线,最古老的的一条路要数朝阳路。朝阳路西起朝阳门,在我的奶奶和姥爷一辈人年轻的时候,这里还有齐化门(又称朝阳门)门楼。奶奶家是城里人,出了城楼就算郊区,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老年间朝阳门外还是非常繁华的,建国以后,朝外大街的南侧是日坛公园和使馆区,改革开放以后北京最早的“服装摊”就在这里,到处可见俄罗斯“洋倒爷”,大街北侧是东岳庙,北京土著文化“兔爷”的根儿在这里,庙的琉璃牌坊因为修路的原因被隔在路南。老北京人常说的“机灵鬼透亮碑儿小精豆子不吃亏”的俗语也出自这里。再往东就是东大桥,当年东大桥卖服装的大棚可火了,蓝岛大厦都是后盖的,不过年底蓝岛就要转型了,目前西区正在处理库存。作为一家国营商场,这里最初东西小贵,现在亲民了,不过比起小店和网购,还是没有优势。蓝岛往东现在有两个岔口,分别是朝阳路和朝阳北路,实际上当年只有朝阳路一条路,过了加油站就是关东店副食商场,记得90年我参加工作,父亲送个我一个红色的皮夹子,钱包里有块钱,买东西的时候被一群人挤来挤去后就丢了,我好心疼,那时候一年丢二三次钱包貌似很平常,对于收入不高的我来说,丢一次反思一次,以至于我现在的防盗意识特强。关东店往东是呼家楼,路口西北角的京广中心曾一度是北京最高的建筑。我的办公室朝西,每天下午京广中心的玻璃幕墙就反光到我办公桌的玻璃垫板上,什么光辐射、光污染呀,一概不讲究。

呼家楼路口是个重要的交通节点,往南奔光华路、大北窑,现在这个地方可是高楼耸立,现代感十足的地方,号称中央商务区,简称CBD,人们戏说,这是中国北京大北窑的首字母。路口东南现在是央视,以前是家属楼,地名叫呼家楼新街,东北就角是呼家楼电话局禾呼家楼派出所,在手机还不能横行的时代,这里的员工当年权力可大了。别问我为什么这么清楚,当年我就在这条街的北边上班,呼家楼第一小学留下了四年的青春。当年,每个班里总有几个学习特别困难的孩子,我们班也有一个女孩子不但学习不好还有暴力倾向,为此我还挺伤脑筋,老教师们劝我,“人家姓呼,咱们可是占用的人家的地盘哟”,至此我才知道,原来这里真是因为住着呼家才叫呼家楼的。往东的下一个路口是小庄,这里路南曾经有呼家楼电影院,路口东北是小庄医院、朝阳区图书馆、后来才有的朝阳区文化馆,小庄医院是我当年的合同医院,那时候享受公费医疗,曾在图书馆办过借书证,再往东就是我去的最多的公交342路总站,在总站边上有一家新华书店。342路一直顺着朝阳路往东行驶,因为我并不住在通州,所以对通州的总站并不了解,但是在高峰时段它有到杨闸环岛的区间车,那时候交通还不方便,到杨闸环岛后,我大约再走几百米就到家了。

说起342路区间我现在还能报上站名:小庄、红庙、八里庄、十里堡、民航医院、高井、大黄庄、定福庄、二外语、三间房、周家井、管庄、杨闸环岛、杨闸、八里桥……在定福庄和大黄庄中间有一个大石碑,碑上刻着“通州界”三个大字,大家一定会非常诧异,这里是朝阳怎么立着通州的界碑?原来在解放前界碑往东属于通州管辖,到了五十年代才划为东郊区,也就是后来的朝阳区的。相比之下,这条路还算是繁华的,朝阳路的两边有北京广播学院(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这样的高校,也有公路设计规划院(我们称公路局)、生研(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建材大院(北京建筑研究院)、九所(核工业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还有炮六师(某部队)、北京卷烟厂等单位。基本都属于城乡结合地区。从小庄到杨闸公交车费是两毛五,如果打月票的话通工(北京所有的市区和郊区的公交都可以坐,远郊不可以)是5元钱,郊工月票(可以做所有的市区线路和指定的郊区线路)的话是4元钱,市工月票我没有买过(只可以坐市区线路),每个单位每人每月还可以报销两块五,因为家门口还有一趟312路公交可以坐,还有306路也可以坐,所以我每月都是买5元钱的月票,也算腐败了。

说起312路公交车,是从郎家园开往通县的。解放前叫通州,所以老人们都说通州,解放后就称为通县所以我们都称为通县,好不容易改口了,现在又改回去了。可见社会变化真快哈!312路的起点是郎家园,在大北窑的东边,走的是建国路,几乎是和朝阳路平行的往通州去的主干路,它往西就到了建国门,再往西就是长安街,直通天安门。312路郎家园下车总能闻到怪怪的味道,当年,北京酿造厂和酒厂都在这里,父亲当年愿意到这里打散酒,才8毛一斤,到合作社打散酒就是一块三一斤,其实指的也是红星二锅头。别看一两只有一毛三,可对于嗜酒如命的父亲来说,这也不是一笔小钱,据说母亲当年为了省钱还曾经往父亲的酒瓶子里兑过白开水呢!现在想来都是贫困惹的祸。再说红星二锅头,懂行的人能喝出茅台的味道,据说当年为了让老百姓能喝上便宜的酒,造酒厂最初的师傅是周总理帮着从茅台酒厂请来的,这段历史只是传说,我没有确认真假。不过奶奶和爸爸都喝酒,奶奶告诉我,二锅头可都是粮食酿造的,喝多了不上头。我也觉得是这个样子滴。

为什么对郎家园情有独钟是因为我小时候坐公交车去奶奶家要坐到郎家园,然后往西走一站地的样子换乘113路。到南城的大姨家要到到郎家园换乘11路,然后再换23路,去天安门、北京站等更是下车直接换乘大1路,或者4路、57路,这条线路着实方便。

在郎家园有一条重合的公交车322路,与312路唯一的区别就是大站快车,从郎家园往东一站就是通县北苑,然后是西门、西大街、新华大街。而312路就要把朝阳区的所有车站都要停一遍,站名依次是郎家园、八王坟、陈家林、高碑店、花园闸、茶家坟、双桥、杨闸中学、杨闸、八里桥、北苑、西门、西大街、新华大街。只可惜现在很多地名都消失了,也许只有我这把年纪的人才会记起北京东郊的往昔。

家门口还有一辆公交车是304路,但是只有早晚各一班,而且站点很少,虽然是离家最近的公交车站,但我从没有做过,毕竟虽然身居农村,交通还算方便。尤其是后起之秀的“建国路”,是双向单车道,家门口又是东南西北四条路的交汇口,每天都能看到堵成长龙的车队。父亲经常跑外,偶尔会去天津出差。记得每次去天津都要从北新桥出发然后走建国路经过我家门口,再然后就是6—8小时的车程。父亲曾带我去过一次,那时我还很小,开车的是夏叔叔,虽然后来夏叔叔当了局长但我从来都是称呼叔叔的,开了一辆吉普车,在天津给我买了好多花花绿绿的糖豆,那是我第一次留下了对天津的印记。

每次父亲出差从天津回京,都会再回来的路上把同事请到家里坐一坐。城里变得叔叔很少能感受到农村的氛围,看到我家的小院,不由得啧啧夸奖“这要是在东城,可不得了”,可农村毕竟是农村,比起城里人的生活我们还是有些拮据。

这些往事一晃就是四十多年了,过了20年,我家旁边的建国路变成了京通快速路,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快速路又被确定了一条公交专线,所以上下班高峰的时候依旧是最拥堵的北京高速路,从北京站、郎家园、大北窑等地多了很多远郊区县车牌的公交,郊区车辆也增加了不少,因为我自己开车的原因,现在也叫不上车站的名字了。地名换了,公交多了,还新修了八通线和6号线地铁,朝阳路的老路有一段几近荒废,新修的道路周边高档住宅楼林立,路两边的村庄没有了,有些村名的牌子还孤零零地伫立在这里。唯一不变的是312322342公交车还在。到了前些年,这些公交车也改弦易辙了。用我的文字算对逝去日子的回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生活杂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