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三津谭往(2017)有感》

(2019-04-06 09:09:24)

读《三津谭往(2017)有感》

   因为一直没有在本单位上班,清明节的夜班,直接到传达室搜寻我的快递。果不其然,有问津书院的《三津谭往》和《九河寻真》,心里美美的,这就是晚上值班的精神大餐。

   《问津书库》的主编是王振良教授,一个传承天津文化的东北人。奉献型人格得到了群体的高度认可,我这天津郊区的北京人也因了他的缘故多次受益。本想多说几句溢美之词,然知道振良兄喜欢低调,我也就把这份感谢和喜悦藏在心底。《三津谭往》的编者是一位美女博士孙爱霞女士,我和孙老师从未谋面,也或是谋过面但没有记住过,但我一直知道孙老师大名鼎鼎,毕竟我在天津的文友们都和她有交集。知道她的才华出众,且是一个懂生活情趣的爱美之人,和我接触过的那种钻牛角尖的女博士不一样,所以我在钦佩之余还对她刮目相看“博士本来就不多,性格好的就更少,才貌双全人品佳,爱霞女士口碑好”。我虽是信口胡诌,却真实内心表白。话说回来,谁说,男人喜欢女人,其实女人也欣赏女人。《九河寻真》的编者是万鲁建先生。见过面说过话但不熟,不熟是情感上缺少交流,实际上当年在博客上没少互动,我很喜欢他活泼伶俐的女儿,那几乎是从出生他就点滴记录的。还有就是当年的宁静的天空、曹宪仁、万小二,在不知不觉中,他就把老底儿都告诉大家了。孙爱霞在我心目中可谓天津文史圈当红“花旦”,以前我认为万鲁建是青年才俊,但现在看他老道的样子绝对是问津的中流砥柱。我发现王振良、孙爱霞、万鲁建三位先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但他们学成后都把自己的深情和热忱奉献给了天津这片热土,用自己的努力推动天津的文史事业,也算是:甘洒热血写春秋。

翻开《三津谭往》内心居然有莫名的感动。因为距离的原因,我对问津书院的活动更多的是在关注层面,不得不自夸是关注的很细致入微。天津学人的动态总能在微信群里第一时间把握。可以说这本书,填补了我的认知空白。尤其是每月一期的《问津讲坛》的知识量和信息量是非常大的,这短短的两个小时几乎攘括了学者几十年的研究成就。2017版本中把年度的十期讲座的内容全部汇聚,把我不能到场的遗憾都补齐了,不但如此,书中还就学者讲座的内容引入了同期其他学者的研究和观点,这样的编著角度非常新颖,学者研究中的相互补充与对立统一,让您看文史更全面更立体,从而引发更深刻的思考。

喜欢《三津谭往》还因为没有距离感。讲座的专家多为问津群里的学者,我接触过的有侯福志、倪斯霆两位老师,名字熟悉的有孙爱霞、任玉兰、任悦老师,还有亲自走上问津说问津的王振良老师,其他的学者虽然不甚熟悉,但研究的话题也并不陌生。这本书再一次给我搭起了旧友新朋的认知路径。可以感受到每次讲座,学者们都是非常重视,做了充分的准备,保证了问津讲座的水平高理论新,实现了对天津地方史文化的研究推广。事后,他们的照片和视频会陆续挂在微信里,我就是每次通过这些渠道达到身临其境目标的。

理解《三津谭往》内容的丰富内涵。2017年的讲座内容是挖掘群内的专家资源,结合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组织。从地理专家、城南诗社、到记者协会、律师协会,再到书院传承、学生社团。内容貌似是风马牛不相及,却仔细一想这些内容都可以归类的社会组织当中,也就是2017年的问津讲座是对天津古往今来的社团组织的描摹画像,对今后的社会团体组织发展建设会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组织者和编撰者真可谓用心良苦,独具一格。如此谋篇布局的问津书院焉有不蓬勃发展之理。

细细品来每一次讲座都会引发自己或多或少的感慨,但看到前有《储存深厚浓郁文化记忆》的序言,后有《杂树生春华 掩映共葳蕤》的后记,凭我的能力和水平是不可能超越这两位作者的认知的。于是我便在篇章中细细品味,不辜负作者的心血,不辜负问津书刊所传递的文化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归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