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津谭往(2017)有感》
(2019-04-06 09:09:24)读《三津谭往(2017)有感》
翻开《三津谭往》内心居然有莫名的感动。因为距离的原因,我对问津书院的活动更多的是在关注层面,不得不自夸是关注的很细致入微。天津学人的动态总能在微信群里第一时间把握。可以说这本书,填补了我的认知空白。尤其是每月一期的《问津讲坛》的知识量和信息量是非常大的,这短短的两个小时几乎攘括了学者几十年的研究成就。2017版本中把年度的十期讲座的内容全部汇聚,把我不能到场的遗憾都补齐了,不但如此,书中还就学者讲座的内容引入了同期其他学者的研究和观点,这样的编著角度非常新颖,学者研究中的相互补充与对立统一,让您看文史更全面更立体,从而引发更深刻的思考。
喜欢《三津谭往》还因为没有距离感。讲座的专家多为问津群里的学者,我接触过的有侯福志、倪斯霆两位老师,名字熟悉的有孙爱霞、任玉兰、任悦老师,还有亲自走上问津说问津的王振良老师,其他的学者虽然不甚熟悉,但研究的话题也并不陌生。这本书再一次给我搭起了旧友新朋的认知路径。可以感受到每次讲座,学者们都是非常重视,做了充分的准备,保证了问津讲座的水平高理论新,实现了对天津地方史文化的研究推广。事后,他们的照片和视频会陆续挂在微信里,我就是每次通过这些渠道达到身临其境目标的。
理解《三津谭往》内容的丰富内涵。2017年的讲座内容是挖掘群内的专家资源,结合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组织。从地理专家、城南诗社、到记者协会、律师协会,再到书院传承、学生社团。内容貌似是风马牛不相及,却仔细一想这些内容都可以归类的社会组织当中,也就是2017年的问津讲座是对天津古往今来的社团组织的描摹画像,对今后的社会团体组织发展建设会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组织者和编撰者真可谓用心良苦,独具一格。如此谋篇布局的问津书院焉有不蓬勃发展之理。
细细品来每一次讲座都会引发自己或多或少的感慨,但看到前有《储存深厚浓郁文化记忆》的序言,后有《杂树生春华 掩映共葳蕤》的后记,凭我的能力和水平是不可能超越这两位作者的认知的。于是我便在篇章中细细品味,不辜负作者的心血,不辜负问津书刊所传递的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