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东往事(119)计划生育

(2018-07-02 12:34:05)

京东往事(119)计划生育


     我小的时候计划生育还没有完全推开,稍微懂点事了就知道“计划生育”这个名词。当时很多街坊家都有五六个孩子,记得毛主席曾经说过“有了人就有了一切”,据说解放后马寅初曾建议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没想到主席老人家都是备战备荒的思想。尤其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党的三大战役),胜利一定靠群众基础,这解放后人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我出生后不久,也可能是人着实太多了,广播里号召大家“孩子两个好!”如果谁家生了老三,上户口得等上好长一段时间,大人们一般都称呼他们为“黑三”,可不是长得黑,而是指没有户口。母亲能从农民当工人和只生育两个孩子也有关系,据说生了三个孩子的都不在考虑范畴之内。可见中国的基层执行党的政策纲领的时候还是非常严格的。和我年龄相仿的同学如果是老大家里一般都是两个孩子,否则就是老小,家里再也见不到儿女成群的场面了。

    不过农村多少还是有些重男轻女的,我家生了两个女儿,但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母亲在怀二胎的时候想要一个男孩子的迫切心理,甚至在妹妹出生后父母还曾经打算把她送给别人,这样母亲还能再要一个孩子,妹妹也可以解决农村户口的问题。但终究是骨肉亲情,在最后的时刻父母还是留下了妹妹,只是在妹妹小的时候带她可没有待我的那份耐心和细心。没过两年国家就开始宣传“只生一个好!”二表哥家的孩子出生在1977年9月,侄女彩霞出生后不久二哥夫妇就办了独生子女证,这是我第一次对独生子女证有印象,大致也算第一拨独生子女,现在也是四十开外的中年女性了,不过在我眼里彩霞还是那个天天管我叫“大姑”的孩子,她儿子上高一了,也是个大小伙子,真尊称我“姑姥姥”我还有些不习惯呢!

    虽然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一开始管的并不是很严,有些生了二胎的慢慢地也给上了户口。可后来形势就越来越紧张,据说生了二胎要交天价的罚款,不交钱就要扒房子,村里曾经组织过育龄妇女到双桥医院上环,我记得是开着敞篷130汽车去的,那时候我还年龄小,但明显感觉到大家都很不情愿。街上的人除了无奈还有一些男人的坏笑,好奇者问之“这是干嘛去?”他们就会坏笑着说“****(很坏的一个词汇)去。”然后就跑开了。当时我甚至不知道所谓的“****”是什么意思。现在知道了真想揍这个男人一顿。

    北京郊区直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不多,我家里的亲戚朋友都很规矩和保守,大都严格遵守国家的规定。母亲也按照单位要求上了节育环儿,据说单位年年体检,都要检查这一项,说若想偷偷取环备孕二胎基本是不可能的。再说了群众运动力大无穷,谁家媳妇有点动向早就成了中老年妇女的八卦对象,不会等到事态发生就肯定被动员了。

    84年的冬末春初有一段时间父母吵架特别厉害,几次三番要离婚,原因不详。我们家基本上处于剑拔孥张状态,我天天生活的提心吊胆,因为家随时都有崩盘的危险。父母一直处于冷战状态,我也管不了什么,只能听之任之。真是天助我也,发生了一件事,立刻让我们家又恢复到了和平共处的状态之中。

    父母冷战的时候,一天母亲肚子特别疼,疼到不能忍受,于是她也不在矜持,责令我父亲开车送她去医院。到了双桥医院,大夫怀疑是阑尾炎可是血项又不高,只好再等观察。母亲又吐又疼,父亲只好拉她去通州的二六三医院,大夫说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可医院没有床位。这时候,父亲想到了他的一个远房表哥,和民航医院关系很好,就这样托人入住民航医院,在手术室打开腹腔,发现根本不是阑尾炎而是宫外孕,再耽搁几个小时就会有生命危险。幸好有熟人帮忙,医院赶紧联系妇科医生参与手术,母亲得以转危为安。

    手术的时候我还在上课,等我回家的时候,奶奶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妈妈差点给我生小弟弟,据说还是双胞胎。我和父亲看母亲的时候,父母闭口不谈,但后来母亲还流露出过很惋惜的神情。回家以后,涉及怀孕生育等话题,大家也是委婉避开,可见在农村大家的观念还是封闭和传统的。

    现在我和母亲对这些问题可以畅所欲言了,我不无庆幸地告诉母亲“您知足吧,当时万一要是要了这两个孩子,您倒是多子多孙了,咱家的日子就没法过了。儿子要是能活下来,现在也不过三十出头,万一学习不好没有合适的工作看您的急得怎么着,再说了您这急脾气和闺女都说不到一块,还能和儿媳妇相处,家里不打成热窑才怪。”“我这下边要是有俩弟弟需要帮衬,估计日子也好不到哪里……”老妈倒是非常同意我的观点,还补充说“要是真生,我和你爸的工作也都没了呢!”这就是命中注定。

    后来,我在单位也兼管一些计划生育工作,发现那时候也算小有权力,首先是结婚离婚都需要单位出具介绍信。我结婚的时候除了主要领导我就都没有告知,当时应该算假公济私现在可称为廉洁典范。单位年轻人太多,如果同时结婚生子单位人手不够,我们还提出了排队生孩子的要求,据说与法律条文相抵触我们赶紧撤回,变成建议大家生孩子的时候考虑学校工作状况,好在同事们都很通情达理。

    估计因为计划生育政策,我可能还会再要一个小孩,只不过等到二胎政策放开我已经人到中年,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回顾历史,人们从对计划生育的不理解到现在根本不指着养儿防老心态的改变,不能不说这也是社会的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