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展耕读教育弘扬乡邦文化

(2018-05-15 08:03:59)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伴随着游牧、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民俗传承主要是依靠千百年来的口耳相传。在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发生变迁,民俗文化依旧在民族文化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民俗文化发展传承的历史性挑战。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民俗文化有了陌生感和距离感,因此把弘扬民俗文化为己任就是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欣闻天津市武清区石各庄镇梁各庄中心小学就是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学校。之前,我学习过学校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校本教材,今天再次浏览学校民俗教育读本,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劳养德满园芳;第二部分是童年趣事心海香;第三部分是耕读文化润心田。读罢书卷,在为之感慨的同时也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成长记忆。

 

我成长于北京东部的朝阳区,与天津武清之间只隔着通州,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相似的民俗风情使得我对武清区石各庄镇梁各庄中心小学的民俗文化有着亲切感和认同感。更何况我本人也是京郊农村走出来孩子,书中所描写的风物、美食、老物件等章节与京东文化如出一辙,很多文化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影响着我们一生的价值取向。

 

能够结缘梁各庄中心小学并建立联盟关系还要感谢天津著名的文史学者侯福志先生,他对武清故乡的桑梓情怀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侯先生成长于石各庄镇李各庄村,他的系列短文《李各庄的故事》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并连载在《天津日报》还结集成为《津沽乡情录》广受好评,他让更多的人知道武清,了解武清,热爱武清,向往武清。他对武清的李各庄,对母校梁各庄中小学所做出的贡献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士绅”文化的绵延与传承。

           

一、耕读文化与士绅文明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民是社会阶层的主体,中国文化历来主张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颜氏家训》提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张履祥在《训子语》里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由此可见,耕读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其实也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这也是耕读文化的外显。

梁各庄小学立足于农村,是以农民为主的普通公办小学,他们立足于学校基础,通过对耕读文化的深入剖析与解读,让农村的孩子爱上田园,让文化浸润农村,让民族传统得到弘扬和发展,这于今于社会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举措。因为教育不是只为培养高智商的人才,我们更多的是面向未来的公民,培养他们全面的人文素养和生存技能。在这一点上,梁各庄小学对教育认知是有深度的

耕读文化教育高站位离不开有识之士的深度思考。这里我感受到了陈校长、蔡校长和侯先生的倾力亲为。他们的义举让我重现了传统中国的士绅文明。士绅是有能力有水平有文化有影响力的一代乡绅,他们大公无私地致力于教育,弘扬乡邦文化他们是五千年华夏文化的传承者,也被称为“乡贤”作为耕读文化的引路人,三位先生无愧于这个称号。相信在诸位“乡贤”带领下,天津武清梁各庄小学的耕读文化必然会被发扬光大。

 

二、中国创造与生活智慧

    梁各庄中心小学的农耕展室当中有很多传统的老物件:马灯、秤盘、犁、耧、镐、靶等都在中国农村使用了几千年,现在也经常发挥着他们的作用。从这些传统工具中,我们不难看出先人的创造力和生活智慧,这些农耕用具曾为华夏的农业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传承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梁各庄中心小学就是在纷繁复杂的民俗传统中,很巧妙地选择了这些民俗事象作为切入点。在民俗农耕用具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这些保存比较完整、大家耳熟能详、贴近百姓生活、学生还容易学会使用和操作,受孩子们喜闻乐见,体现民族文化传承的事物,赋予它们内涵,发挥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在民俗文化的学习思考中,还要将其放入整个文化教育体系,在国家、地方和校本的三级教材框架中,对整个民俗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乡邦教材才是中国教育的基石,是对人的灵魂建设的工程,它的目标是立足乡情培育出一代有根的中国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关注乡邦文化。而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的教育往往都是相同的考试评价制度,缺少了这份教育的人文情怀。梁各庄小学的耕读文化刷新了我的教育观。落根于本、本土、本区文化,面向多元发展的乡土教育意识的苏醒是地方文化复兴的前奏曲,该教材起步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梁各庄中心小学使乡土教育扎实稳健的进行,通过小教育推动大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她致力于唤起学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地区的热爱与认知,重视但不局限在那些古老的、传统的、朴素的民俗、活动、特质,因此不只是传承,更是包含了批判和创新,梁各庄小学这样的民俗教育,使乡土文化的生命愈发亘古弥新,有可持续的发展,并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浓缩历史与凝聚情感

   天津武清位于京津之间,历来为京津走廊的交通要塞。历史的区域划分中也存在被划到天津、北京、河北三个属地管辖。其方言和生活习俗非常接近北京东部,途径的运河与京津相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武清古称雍阳、泉州据查其历史记载更是早于天津几百年,侯福志先生的地方文史研究和学校的民俗文化探究都追溯了武清的历史文化。因此也可以说,学生们在学校接受耕读文化教育,是武清历史的浓缩,为地方文化传承发挥了事半功倍的效能。

   学校通过慎重选择所拮取的民俗文化切入点具有很强的教育智慧。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让我们体验到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清明节的扫墓祭祖,过春节每一天的传统礼仪等都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过节的仪式感,正是在传统的仪式感中让我们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老物件既带有祖辈记忆,又侧面反映了百年来的武清的风土人情。家乡的风物引发我们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让越来越城市化的乡村还保留着淳朴的记忆。而武清更是地杰人灵的宝地,我最熟悉的就是文史专家侯福志先生,此外还有为我们三里屯小学题写校名的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刘炳森先生。以上种种都不禁令我对耕读文化和武清文史肃然起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