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耕读教育弘扬乡邦文化
(2018-05-15 08:03:59)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欣闻天津市武清区石各庄镇梁各庄中心小学就是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学校。之前,我学习过学校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校本教材,今天再次浏览学校民俗教育读本,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劳养德满园芳;第二部分是童年趣事心海香;第三部分是耕读文化润心田。读罢书卷,在为之感慨的同时也打开了我尘封已久的成长记忆。
我成长于北京东部的朝阳区,与天津武清之间只隔着通州,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相似的民俗风情使得我对武清区石各庄镇梁各庄中心小学的民俗文化有着亲切感和认同感。更何况我本人也是京郊农村走出来孩子,书中所描写的风物、美食、老物件等章节与京东文化如出一辙,很多文化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影响着我们一生的价值取向。
能够结缘梁各庄中心小学并建立联盟关系还要感谢天津著名的文史学者侯福志先生,他对武清故乡的桑梓情怀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侯先生成长于石各庄镇李各庄村,他的系列短文《李各庄的故事》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并连载在《天津日报》还结集成为《津沽乡情录》广受好评,他让更多的人知道武清,了解武清,热爱武清,向往武清。他对武清的李各庄,对母校梁各庄中小学所做出的贡献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士绅”文化的绵延与传承。
一、耕读文化与士绅文明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民是社会阶层的主体,中国文化历来主张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颜氏家训》提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张履祥在《训子语》里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由此可见,耕读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其实也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这也是耕读文化的外显。
梁各庄小学立足于农村,是以农民为主的普通公办小学,他们立足于学校基础,通过对耕读文化的深入剖析与解读,让农村的孩子爱上田园,让文化浸润农村,让民族传统得到弘扬和发展,这于今于社会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举措。因为教育不是只为培养高智商的人才,我们更多的是面向未来的公民,培养他们全面的人文素养和生存技能。在这一点上,梁各庄小学对教育认知是有深度的。
耕读文化教育高站位离不开有识之士的深度思考。这里我感受到了陈校长、蔡校长和侯先生的倾力亲为。他们的义举让我重现了传统中国的士绅文明。士绅是有能力有水平有文化有影响力的一代乡绅,他们大公无私地致力于教育,弘扬乡邦文化,他们是五千年华夏文化的传承者,也被称为“乡贤”。作为耕读文化的引路人,三位先生无愧于这个称号。相信在诸位“乡贤”带领下,天津武清梁各庄小学的耕读文化必然会被发扬光大。
二、中国创造与生活智慧
在民俗文化的学习思考中,还要将其放入整个文化教育体系,在国家、地方和校本的三级教材框架中,对整个民俗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乡邦教材才是中国教育的基石,是对人的灵魂建设的工程,它的目标是立足乡情培育出一代有根的中国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关注乡邦文化。而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的教育往往都是相同的考试评价制度,缺少了这份教育的人文情怀。梁各庄小学的耕读文化刷新了我的教育观。落根于本族、本土、本区文化,面向多元发展的乡土教育意识的苏醒是地方文化复兴的前奏曲,该教材起步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梁各庄中心小学使乡土教育扎实稳健的进行,通过小教育推动大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她致力于唤起学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地区的热爱与认知,重视但不局限在那些古老的、传统的、朴素的民俗、活动、特质,因此不只是传承,更是包含了批判和创新,梁各庄小学这样的民俗教育,使乡土文化的生命愈发亘古弥新,有可持续的发展,并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浓缩历史与凝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