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往事(4) 亲家老太太
(2017-04-28 08:19:34)京东往事(4)
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现在鲜少有孩子能够理清家族血脉亲情间的脉络,即便是兄弟姐妹的公婆、岳父母,我们也习惯以叔叔、阿姨之类的称呼代替了。这在老北京,可是绝对不行的。这种关系我们称呼为亲(音:庆)家。
北京有句古话“亲戚远来香。”意思就是亲戚之间少走动的好,更何况儿女亲家之间的关系。不像现在,恨不得公婆父母都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才对。
我的姥姥和奶奶是一对亲家。虽然这两位老人都进过扫盲班,但是算不上识文断字。她们一个常年生活在京郊农村,一位常年生活在北京城的大杂院,生活习惯差异极大。姥姥每天吃两顿饭,上午下午各一顿,即便是和舅舅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也很少一起吃饭。她一年四季的穿着都是大襟上衣。我印象中的姥姥没有新衣服,但是衣服也总是干干净净的,她临终时自己的装裹都是自己亲自做好的,貌似也不是新衣服。奶奶不一样,吃喝都比较讲究,每天都要把自己的头发梳得十分光滑,奶奶多以开衫为主,冬天还会有呢子大衣,出门一定是内外衣全换,腋下还会别着一块白帕子,她的被面都是生丝的,与人行礼都是蹲安。每天晚上奶奶都会把家里的窗帘遮盖的严严实实,就连镜子都是晚上盖上清晨打开,完全都是老北京最讲究的生活方式。
奶奶一般都是寡居生活,直到病老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才被父亲拉到我们郊区的家里共同生活。和姥姥不同,奶奶是有退休金的,所以有的时候早上会要求喝糖茶,晚上会和父亲一起喝一杯小酒。这些生活习惯,在农村土生土长的母亲眼里简直就是穷讲究。姥姥虽然也有些看不惯奶奶的做派,但也是时常劝慰自己的女儿。毕竟婆媳天生就是不和谐的。
奶奶来了以后,姥姥到我家的次数就少了。也正是因为这两位老人都是很客气地相互礼让,在她们最后的岁月,我家还是一派祥和。母亲虽然不是很喜欢奶奶穷讲究的生活习惯,但还是很照顾老人家的。当年生病住院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母亲单位南边就是双桥卫生院,父母先是找关系送奶奶住院,然后母亲每天负责给奶奶送饭。当时我们姐妹都还在上学,母亲中午要回家给我们做饭,晚上还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给奶奶送饭就是见缝插针的事情。为此,母亲利用自己在制药厂当车间主任的便利条件,就在单位的南墙边上架起一部梯子,她每天翻墙过去就直抵医院,这样就省却了很多的时间。这么一看,母亲当年也是蛮拼的。
奶奶住院也非常的富有戏剧性,因为有一段时间同屋的病友居然是我小姨的婆婆。我称呼小姨的婆婆为亲(音:同庆)姥姥。这俩老太太同病相怜,这两姊妹轮番送饭,大有生活竞争之态势。于这两位老姐妹而言,她们的关系是亲家的亲家。
我大姨家还有一位亲姥姥,她是姨夫父亲的续弦,是我大姨的婆婆。这个老太太比较古怪,我认知她的时候已经进入病入膏肓状态。说实话他们家挺有钱的,原来所居住的大杂院里的房子曾经都是他们家的,只不过解放后被罚没了,虽然后来政府还给他们家五间大北房,但也与他们家当年的财富差之千里。这位亲姥姥文革期间经常挨批斗,据说阴阳头、喷气式她都尝试过,后来不禁折磨她想采用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不过上吊的时候被及时发现总算捡回一条命。以前住在她家的时候,我和表妹很少到她房间里去,但总会在深夜听到她的哭喊声。
在特殊的年代里,因姻亲而相互关联的几位亲家老人,如今都已仙逝入土,她们各自不同的命运与生活都带着时代的烙印。如今忆起,也是感慨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