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误入”问津书院   北京人成了天津通

(2016-12-20 14:11:12)

    说起问津书院,在天津的文史学界可谓大名鼎鼎。虽然它的年纪不大,起步也就三四年的光景,可其文化学术的潜质已经彰显无疑。如果把它当成一个孩子,无数有识之士都会认同前途无量的判断。

据天津志书记载,问津书院在城内鼓楼南,是清代天津比较有影响的书院。1997年后,这座民办的古老书院,又变成了具有民办性质的现代中学——津源中学。乾隆十六年(1751),长芦盐商、前太平府通判查为义捐出运署旁(今鼓楼南大街)废宅基地一块。由天津进士、长芦盐运使卢见曾报请直隶总督方观承、长芦盐政高恒,并亲自捐资督建。书院正中修建讲堂三间,前为大门,后为山长书室,四周环以学舍,共64间。书院始建于乾隆十六年八月,落成于乾隆十七年二月,最终耗银2400余两。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有900多平方米。问津书院的匾额是同治年间曾任该院院长的李铁梅(嘉瑞,李鸿章的老师)书写,他还为丢失的学堂额补写“学海堂”,这些现在都已荡然无存。

复建后的天津问津书院位于河北区元纬路巷肆创意产业园,其主要建设目标侧重于天津民间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通过所聚集的一大批天津文化学者的共同努力,打造“问津”杂志、“问津讲座”、“问津丛书”等文化品牌,为传承天津文脉、打造天津软实力创造条件,提供基础。

说起我与问津书院的渊源必须要提到两个人,一是问津书院的创始人王振良先生,还有一位是文史学者侯福志先生。大致从2011年末我就关注了王振良先生的博客,除了仰慕王先生的个人才华外也非常关注他呕心沥血编撰的《天津记忆》丛刊,手里经友人相赠有过几本,虽然册子不厚,用纸也不够考究,但里边的文化信息含量却很大,学术气息和文史内涵吸引了我这个北京的教育人。人们常讲见贤思齐,王振良先生搭人力、搭财力,从志愿者的身份为天津文史默默的付出和奉献极大地感染了我,这应该算是人格影响力吧!但一直处于默默关注状态,博客关注却从未互动,因为王先生的博客中都是大量的文言,其中的生僻字词我有时还会通过查解的方式释义。这样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会加重我文化自卑的心里,就更不敢班门弄斧。不发言不代表不关注,从问津书院第一天揭牌开始,我就成为了问津书院的超级粉丝。

说到侯福志先生总是倍感亲切,可能是因为相似的成长阅历,以及他豁达人格和幽默风趣所产生的人格影响力。从成为微信好友以后,我们经常互动评论,也正因为如此,侯先生作为问津书院微信群的群主以后,我有幸成为了第一批问津书院群里的成员。可以第一时间把握问津书院的动态,能够近距离接触群里的文史大家,让我找到了一条了解天津,学习文史的捷径。

随着问津书院组织的不断壮大,我越来越欣喜地看到很多熟悉的文史学者的身影,也通过这些朋友不断拓展我的知识领域。例如:孙中山研究专家,也是书法家的葛培林老师;民俗学家、老广告研究学者由国庆先生;书法家篆刻家研究学者张今声老师;毕业于北大的著名学者罗文华先生;天津档案馆学者周利成先生;青年学者历史学博士万鲁健先生;通过问津书院微信群这个平台,我还有幸结识了齐珏先生、张博先生、杨仲达先生、董达峰先生等成为微信好友,经常分享他们日常学习生活的体会与感触。

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问津书院微信群已经成为我关注天津朋友与文史发展的最快、最好的平台,群里的一百多位微友我竟能大多数都有认知,甚至能够准确说出他们研究涉猎的文史领域和研究特点。更有甚者,我会经常在大家的集体相中把名字和本人准确联系在一起。我有两个天津籍的忘年交好友,两位老先生曾在聊天中戏谑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成了“天津通”,我想问津书院对我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这个微信发达的社会身处多个不同的群体,但问津书院有着明显的不同。一则问津书院的活动特别丰富,问津朋友的学术研究特别活跃;二则我明显感受到了组织的吸引力,似乎问津的凝聚力是足以让很多学者放下很多繁杂的事物而投身于问津建设的。当然,问津书院本身对我的吸引力也很大,我甚至会假象,有一天我变成了天津人可能选择的第一件事就是泡在问津讲坛里去汲取津沽文化的精华。问津既不发钱发物,也没有明确的组织构架,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

探究问津的凝聚力。问津凝聚了当下大多数在天津学界年富力强的文化学者,这些学者研究的内容虽然不一而同但始终不离津沽文化主线,问津的交流活动为学者们思想碰撞创造了机会。人以群分,大家自然十分珍惜问津的学术契机。

探究问津的开放性。为今古文化的宣传,它不择听众地包容。问津是没有门槛的文化,只要你关注天津,热爱天津,即便我这样的外乡人也是可以成为问津核心粉丝的。

探究问津的操作模式。关注问津你会发现即便远隔千里也会有近在咫尺的亲近感,问津每一次讲坛前的公告,讲座时候的现场照片传输,以及讲座后照片和视频的整理发布,让你总觉得你始终在问津的关注之中。虽然这里边会涉及到知识产权,但问津学者们无私的研究分享总能让你了解天津文史研究的最新动态。这种对待文化研究的高度和胆识是很多研究学者团队不敢企及的。

 虽然只是成立没有几年的书院,问津在天津文史界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为了更好地推动文化的学术味道,每年的问津年会成为了学者们的文化盛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为天津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在问津书院的影响下,我这个北京人对天津的文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京津文化同源,相信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战略下,问津书院会囊括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推动文史发展,也希望自己在各位学长的引领和带动下共同进步。

 

                                                     20161220雾霾日 于三里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活杂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