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片痴情刘云若   魂牵梦绕桑梓情

(2016-07-27 12:04:06)

这是一篇迟到的读后感,从年初得友人佳作《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一书已半年有余。不是未读,而是总感觉无从下笔。

无从下笔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文字量大。这部著作可以称为作者十年磨一剑后呕心沥血之作,三十万文字更是洋洋洒洒、娓娓道来,而自己阅读大多囫囵吞枣。再加上已经有很多津沽师友提笔撰文予以鼓励和赞扬,自己断不敢班门弄斧了。

原因之二在于自己对刘云若了解不多,其实更多的是从《经眼录》一书熟悉的。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言情小说作家,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是被禁止的。从八十年代解禁以后,言情小说又被港台文学的言情和武侠小说市场充斥,自然深入接触文字的机会就很有限。自己不了解的文学作品就更谈不上对文化名人的深入解读。因此自己亦不敢妄言评判。

原因之三在于走进一部书就相当于与作者的深入交流。和作者的深入研究比起来,我更愿意听闻这个传奇人物的所想、所思、所感,在学习中充盈自己的认知,这是单方面的获取,也是我们普通读者愿意深入书海阅读的最重要的原因。至于字里行间思想的融和与交汇,也许自己透过文字认知作者,更能引领我学习和感动。

我与作者侯福志先生神交已久,也曾写过对兄的初级感受。欣赏他诙谐幽默、事事达观的为人与谋事,也佩服他钻研的执着态度和做事的恒久毅力,更感动他对亲人、朋友,对故乡热土的深情厚谊……

见贤思齐,福志兄的事业生活、兴趣爱好可谓成功。但成功绝非偶然,他定然付出了常人没有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只是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想必福志兄大抵如此。

在《经眼录》序言中得知,福志兄酝酿了十年才完成了这部作品。这十年是沉淀酝酿、厚积薄发的过程。无数个周六,经常浏览到兄在微信中游走于旧书市场的足迹,每每获得一本喜欢的旧书都难掩他的兴奋之情。刘云若就是在旧书摊投入他怀抱的。记得有一条微信是兄在家中,得意地把各种所收集的刘云若的小说整齐地摊放在床上,数量版本之多着实令人诧异和羡慕。也就是这些日积月累的素材,成就了《经眼录》的诞生。也正因为如此《经眼录》研究价值更显得与众不同。

和专业作家比起来,看似福志兄“不务正业”。他的主业是国土资源法律顾问,在报刊上经常见到他的专业解析;另一主业是地热研究,在业界也是颇有影响。按理说背着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身份完全有资格吃老本了,可他却把业余时间全部投入文史研究中。在研究中,他并没有沽名钓誉的思想,完全是因为他的家乡的一腔赤诚。刘云若系津沽先贤,福志兄的另外两部作品《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和《桑梓旧闻》都是天津旧事,现在兄微信系列文字故乡的野草、家乡的老物件无不凝聚着他的桑梓情怀。虽然他说不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的情话,但是他却是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

长达三十万研究刘云若的文字出版发行,电台对福志兄长达两个小时的音频访问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我作为忠实的读者和听众也暗暗为兄的深入研究叫好。虽不是一跃成名,也应算是功成名就、实至名归,然福志兄并无沾沾自喜之感,在访谈和文字中多次提及和引用张元卿、王振良等文友对刘云若研究的观点和看法,完全没有文人相轻的意识,这种低调谦卑的学术态度让我看到了问津书院微信群中津沽文人学者的文风,钦佩不已。

读书的过程就是和作者感同身受的过程。透过《经眼录》我看到了福志兄眼中的刘云若,这位现代言情小说大家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多家报刊连载言情小说,虽然在抗日时期也有铮铮风骨,但有时候也偶尔采用媚俗的文字取悦读者,为此刘云若甚至不让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的文字和作品。相比刘云若,福志兄的文字研究是纯粹的客观的,不含杂质没有企图的,这种去功利化的文风真应该昭彰于文坛。

 偶与津沽友人闲谈,均对福志兄的人品与才华大加赞扬。例如他的经典藏书古籍版《一沤阁诗存》被他整理后再版,虽然会影响其藏书的经济价值,他也乐此不彼。我于年初曾赴津沽访友,幸得兄等百忙中照顾有加。

 “和当重相见,樽酒慰缡颜”?愿与亦师亦友更似兄长的侯福志先生再会畅谈。

    丙申季夏随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