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问津书评]“楮墨留芳”记先贤(评周利成《楮墨留芳:天津文化名人档案》)
(2016-05-18 07:32:33)
标签:
转载 |
2016年05月16日天津《中老年时报》第7版“岁月”:
“楮墨留芳”记先贤
鲍迎秋
孙洪伊,他毁家办学,创立直隶咨议局,并且不畏强权,三次赴京参加立宪请愿。其言论呢,则充分显示了个人精神和民族气节,字字掷地有声,极富天下为公的精神。
张伯苓,一生致力南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他的追悼会惨淡冷清。张伯苓最后的要求是,至死也不想离开南开,可辗转了三十多年,南开园才接纳了他的骨灰。
赵天麟,先后任北洋大学校长和耀华学校校长,天津沦陷后他无视日伪恐吓,坚持反对奴化教育,用崇高的民族气节,影响了众多学子,最终为国捐躯。他做出了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选择。
马三立,观众喜爱的相声泰斗,他三岁不知母,五岁方认父,称呼父亲为“那个送钱的”。在去东北的列车上,马三立面对日伪的盘查,因说自己是中国人而挨了嘴巴,使我们真切感受到相声大师的酸涩人生。
方地山,号称联圣,他在津的日子中,与袁克文、魏病侠、巢章甫等文人雅士都有交集。他视钱财如粪土,空怀爱国志,晚年只能靠风流自娱来寄托乃至麻醉精神。
《楮墨留芳》中,还记载了李宗仁促河北省立水产学校复校事,这应该是当年最权威的“海洋大学”。还有骆玉笙的《重整河山待后生》,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天津时调演唱名家的人生经历,天津的“南丁格尔”和“中国篮球之父”动人事迹,等等。
《楮墨留芳》记先贤,当历史档案一幕幕重新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们读出的不只是欣喜,更多的是痛定思痛,是反躬自省。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开创一条新路,也需要承接先贤的足迹。周利成让我们透过档案看历史,让档案活泛起来,让历史生动起来,这或许才是档案的真正价值所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