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坛归来话教育(二)

(2015-01-04 09:26:01)
标签:

杂谈

     感谢老穆草堂对我叙述教育话题的评论,他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评论回复比较麻烦,借博客回复:

     美育提出以来风风雨雨、几起几落,美育水平到底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呢?

我认为在美育的普及面上,中国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表达美的技能上,中国的艺术家也好、学生也好也都是技艺超强。但是在创造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思维还处于一个相对闭塞的状态。例如:在我单位的楼道西侧,有一幅我校学生进行清明上河的采风图,一共表达了四层内容,第二层是中国传统的清明上河图,第三层是我校一年级孩子的清明上河的儿童画,第一层是北京法国学校一年级参与活动孩子的儿童画,第四层是孩子们镜头里的清明上河图。内容很简单,但意义却很大—这里既有古今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对比,也有艺术与生活的对比,关键是从儿童画中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东西方儿童思维的差异。中国孩子偏重于写实,法国孩子更重视写意。中国孩子是把看到的东西用画笔记下来,法国孩子更侧重于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里既有文化的原因,也有教育思维的差异,从这里我也感受到孩子的创造型思维受到禁锢。

      参加北京市中小学美育论坛,本来的感触命题应是话美育。但犹豫一下还是改成了“教育”,一则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通盘思考教育的问题,美育必须在教育大背景中才能更好地发展;二则我是基层学校管理者,视野也不能局限于美育,虽然这是由美育引发的思考。

     纵观中国当代文化,有人说由于中国宗教的没落,所以国人缺少精神信仰,这是极为可怕的。但事实上,中国人很早便有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到底什么是真、善、美?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深度,对真善美进行了抽象与概括,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全面地、准确地弄清真善美的本质与价值特征,对于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价值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真、善、美定义的争论,广泛存在于社会科学领域。典型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1)有人认为“真是指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善是指善行,是指人的行为对群体的价值;美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使主体产生一种精神上愉悦的体验”。这类观点把真、善、美的内涵分属于(真理)事实、(行为)价值、精神体验三个完全不同的主观和客观的哲学范畴。

(2)有人认为“真者智力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人的认识活动追求真,人的意志活动追求善,人的情感活动追求美”。这类观点是把真、善、美分属于认识、意志和情感三个不同性质的范畴。

(3)有人认为“真、善、美,分别是指知识价值、道德价值与审美价值,属于精神价值”。这类观点并没有把所有的价值囊括在真、善、美的内涵之中。

(4)有人认为“真善美都是主客体的统一:真是主体认识与客体相符合;善是人们的行为与主体利益相符合;美是客体特性与主体本质力量的和谐统一”。事实上,价值本身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它来自于主体与客观的相互作用,因此真善美必然产生于主客体的统一。持这种观点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与客体相符合”、“与主体利益相符合”、“与主体本质力量的和谐统一”实际上是同一个涵义的不同表述方式。

        由于自己的学养不够深厚,不得不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所以我认为的“真”其实就是教育中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是对事物追本溯源的一种认知,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我所理解的的“善”应属道德认知范畴,是为人的品格和操守。而“美”既包含在真与善之中,又在真与善中升华,是人对于更高层面精神世界的追求。我也是这样来理解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代替宗教”的观点。借此和大家分享共勉。

 

引用蔡元培观点:

     我向来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而引者或改美育为美术,误也。我所以不用美术而用美育者:一因范围不同,欧洲人所设之美术学校,往往止有建筑、雕刻、图画等科,并音乐、文学,亦未列入。而所谓美育,则自上列五种外,美术馆的设置,剧场与影戏院的管理,园林的点缀,公墓的经营,市乡的布置,个人的谈话与容止,社会的组织与演进,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在所包,而自然之美,尤供利用,都不是美术二字所能包举的。二因作用不同,凡年龄的长幼,习惯的差别,受教育程度的深浅,都令人审美观念互不相同。

我所以不主张保存宗教,而欲以美育来代他,理由如下:

宗教本旧时代教育,各种民族,都有一个时代,完全把教育权委托于宗教家,所以宗教中兼含着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的原素。说明自然现象,记上帝创世次序,讲人类死后世界等等是智育。犹太教的十诫,佛教的五戒,与各教中劝人去恶行善的教训,是德育。各教中礼拜、静坐、巡游的仪式,是体育。宗教家择名胜的地方,建筑教堂,饰以雕刻、图画,并参用音乐、舞蹈,佐以雄辩与文学,使参与的人有超出尘世的感想,是美育。

从科学发达以后,不但自然历史、社会状况,都可用归纳法求出真相,就是潜识、幽灵一类,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他。而宗教上所有的解说,在现代多不能成立,所以智育与宗教无关。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发达以后,知道人类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随地不同,随时不同,所以现代人的道德,须合于现代的社会,决非数百年或数千年以前之圣贤所能预为规定,而宗教上所悬的戒律,往往出自数千年以前,不特挂漏太多,而且与事实相冲突的,一定很多,所以德育方面,也与宗教无关。自卫生成为专学,运动场、疗养院的设备,因地因人,各有适当的布置,运动的方式,极为复杂。旅行的便利,也日进不已,决非宗教上所有的仪式所能比拟。所以体育方面,也不必倚赖宗教。于是宗教上所被认为尚有价值的,止有美育的原素了。庄严伟大的建筑,优美的雕刻与绘画,奥秘的音乐,雄深或婉挚的文学,无论其属于何教,而异教的或反对一切宗教的人,决不能抹杀其美的价值,是宗教上不朽的一点,止有美。

然则保留宗教,以当美育,可行么?我说不可。

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因为宗教中美育的原素虽不朽,而既认为宗教的一部分,则往往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诸部分的影响,而不能为纯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只能以美育代宗教。

(原载《现代学生》第1卷第3期, 1930年12月出版)

 

     “以美育代宗教”思想在今天依然具的强烈现实感和旺盛的生命力的。当人们的在物质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却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了荒原,现实中,学校教育的难度与压力也与日俱增。教育者应当有这样一种共识,即人是感情的动物,人的感情总要有所寄托。人的精神领域、情感领域,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级庸俗的东西必然会去侵蚀。

      生态学上有绿色运动之倡导,人生同样需要充盈着鲜活的绿色。美育首先重在陶冶人的纯正性情,且其影响力较之其他方式的教育活动更纯洁、更平和、更持久、更深刻,是现代人生培育绿色的最佳选择。

      教育归于美育,能使精神有寄,感情纯正,免受激刺和污染,这是现代绿色人生的内在需要,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美育虽不是宗教,但从终极关怀的意义上讲,美育事实上却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准宗教功能。“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海德格尔追求“诗意的栖居”的意义其实也在于此。”

       事实上,“以美育代宗教”,不仅可以培养人的纯正感情,同时,还可以抗拒宗教迷信对人类理性的侵扰和对世界观、人生观的侵蚀,从而使人们摆脱迷信,恢复理性,使人生走向自由,也走向科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美育对建设现代绿色人生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是美育,最终将涵概“真”与“善”的教育要求的。也正是在这点上,我们有理由认为,具备了美育意识、理念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