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归来话书院

标签:
教育 |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的丽正书院。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极一时。这时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书院
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随后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余悸,继续抑制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清 王枚《睢州志·公署》:“今之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书院创于雍正时刘公蓟植,后没于水。道光时马公移建于署西袁氏(袁可立)宅,与州署邻。”
直到庚子后新政,庚子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学府(学堂): 学问的府库。比喻学问渊博。
南朝 梁 沉约 《太常卿任昉墓志铭》:“心为学府,辞同锦肆。” 北周 宇文逌 《<</SPAN>庾信集>序》:“父 肩吾 ,散骑常侍中书令,文宗学府,智囊义窟,鸿名重誉,独步江南。”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灵台万顷濬,学府九流深。”也指与学问、学术有关的机构,如秘书省、国子监之类。后称学校为学府。现亦特指较著名或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
《晋书·儒林传论》:“ 范平等学府儒宗,誉隆望重,或质疑是属,或师范攸归,虽为未及古人,故亦一时之俊。” 唐蒋防 《连州静福山廖先生碑》:“先生之官,词林学府之官矣。”
我在网络上搜寻好久,也没有找到“学堂”的定义,反而反馈学府的内容较多。在我看来,学堂顾名思义大致就是学习场所的意思。学堂与学府的区别应该在于规模、功能和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吧!
学校:“学校”一词源于民国,是一个按照一定的程序、有一定的场所和时程,专门用来教育特定对象人民,传授知识和价值体系的地方。
学校的定义历史来源: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就是学校)。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学校一出现,便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己任,进而出现为培养人才所采取的因材施教等教育之法,历史赋予学校的地位。二千多年齐国的稷下学宫引发了百家争鸣、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开设杏坛以六艺而教众贤、宋朝的六大书院所承担着选俊功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黄宗羲提出“公其非是于学校”,他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之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南京晓庄学校之实践时,还提出“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直至如今现代化的学校,培养人这一性质也没有变化,因为这才是学校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