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川渝归来话书院

(2014-12-04 13:20:19)
标签:

教育

川渝归来话书院

川渝归来话书院

川渝归来话书院

书院: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的丽正书院。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极一时。这时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书院

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随后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余悸,继续抑制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清 王枚《睢州志·公署》:“今之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书院创于雍正时刘公蓟植,后没于水。道光时马公移建于署西袁氏(袁可立)宅,与州署邻。”

直到庚子后新政,庚子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学府(学堂): 学问的府库。比喻学问渊博。

南朝 沉约 《太常卿任昉墓志铭》:“心为学府,辞同锦肆。” 北周 宇文逌 <</SPAN>庾信集>序》:“父 肩吾 ,散骑常侍中书令,文宗学府,智囊义窟,鸿名重誉,独步江南。”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灵台万顷濬,学府九流深。”也指与学问、学术有关的机构,如秘书省、国子监之类。后称学校为学府。现亦特指较著名或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

《晋书·儒林传论》:“ 范平等学府儒宗,誉隆望重,或质疑是属,或师范攸归,虽为未及古人,故亦一时之俊。” 唐蒋防 《连州静福山廖先生碑》:“先生之官,词林学府之官矣。”

我在网络上搜寻好久,也没有找到“学堂”的定义,反而反馈学府的内容较多。在我看来,学堂顾名思义大致就是学习场所的意思。学堂与学府的区别应该在于规模、功能和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吧!

 

学校:“学校”一词源于民国,是一个按照一定的程序、有一定的场所和时程,专门用来教育特定对象人民,传授知识和价值体系的地方。

学校的定义历史来源: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就是学校)。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学校一出现,便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己任,进而出现为培养人才所采取的因材施教等教育之法,历史赋予学校的地位。二千多年齐国的稷下学宫引发了百家争鸣、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开设杏坛以六艺而教众贤、宋朝的六大书院所承担着选俊功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黄宗羲提出“公其非是于学校”,他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之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南京晓庄学校之实践时,还提出“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直至如今现代化的学校,培养人这一性质也没有变化,因为这才是学校应有之义。

 

    因为头脑中有些凌乱,所以在思考问题之前先把有些思绪厘清是非常必要的。如此看来,书院、学堂、学校大都指向了一件事------教育。如果丧失了教育的功能,他们的影响力就会被大大削弱,甚至可以说就没有了传承的意义。

    对书院感兴趣源于1995年,当年单位新入职的同事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其中的三个小伙子总会在茶余饭后给我讲大学里的趣事,而最让他们引以为骄傲就是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岳麓书院融为了一体。当年的我还未踏足湖南,却早早地就对岳麓书院生出向往之心。

   后来又了解了河南洛阳的白马书院,渐渐知道了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及至去年,很多博友们传递了问津书院的信息,后来自己又跟随组织参观了位于北京门头沟中粮集团举办的忠良书院,在川渝之行中又走访了文翁书院……

   大量的书院信息在我的心中发生碰撞。在传统文化日渐复兴的过程中,书院复活了,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冒出了头。我了解到大家的功能、定位不相同,甚至连办书院的目的也不尽相同,经营管理的效果也是各具特色,完全是一种自然生发的状态,这其中良莠不齐是无可非议的现状。

   但我最认可的还是希望书院能够回归教育的功能。这既是对书院传统意义上的形式传承,也被赋予了新时期的教育内涵。读书需要静心,书院也无需过多地在形象设计、宣传推广、标新立异上下功夫,营造一个适宜读书的环境,可以闻到朗朗书声,进行思想上的互动,观念上的沟通,学术上的交流就是我心中最理想的读书之所—书院。

   当然,如果能够解除当下教育的桎梏,让管理者能够自觉把学校与书院文化整合,让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的转型与发展,不也正是我们梦寐所求的。

 

   静雅书斋、集贤书院、寒星书社等等,这些都是我在曾经的教育过家家中游戏中所启用过的名字。可能是老了,青春的岁月总是挥之不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