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从黎明到衰落》

(2014-10-09 08:31:04)
标签:

文化

    节前,和好友在飞信上聊天,她让我推荐几部适合基层领导干部的书,准备批量买赠。我本来想好好思考一番再做回答,结果这位“姐姐”慢性子改成了急脾气,一会儿就罗列出了个书目让我帮忙审阅,因为手头工作多,扫了一眼发现其中几部书在各种层面的活动中都有赠。于是便直言不讳:书都是可读耐读的书目,关键是纵观身边的领导干部又有几位是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同志呢!所以,赠什么书的效果都是相同的--鲜少阅读。再说,书目中不乏有领导干部为了达成某些急功近利的目标,而一蹴而就的章节,这样的书目我不喜欢。我现在愿意读一些哲学方面的书,但是不做推荐,因为会有很多人不喜欢,我们要考虑受众群体的审美。我觉得钱花在买书上还不如组织个有意义的读书会,我知道的一些还读些书的朋友聚在一起,既是知识的交流也是灵魂的碰撞,岂不妙哉,如果需要和文委辖属的图书馆联手也是可以扩大影响和宣传效能的。“姐姐”回信,把我痛斥了一番,批评我过于理想主义,追求完美,这不过就是选择基本推荐书目,还这么啰嗦,哈哈哈~  追求完美、理想主义这都是我以前批评她的话,没想到经过二十年,我已经被她同化了,估计她的现实主义也一定是受我多年熏陶造成的。

   我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多年受党教育,在明辨是非上总认为非此即彼。但近些年来,观念已经调整为亦此亦彼。很多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的立场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认知,没有必然的孰错孰对。文化更是如此。我曾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者,不甘心在西方文化侵略下,使东方文化的审美和价值观受影响,因此确定了自身的原则:不反对、不接受。记得受某节目主持人菡的邀请参加过一次基督教会举办的《爱的赞美会》,当牧师给大家解读圣经的时候,要求所有的基督教徒起立,全场只有我还是坐着的,因为我不能丧失自己的政治立场。坐如针毡的我并没有受到大家的鄙夷,而现场的人都是在努力用爱来感染我。

   西方文明的历史没有华夏文明古老,可是社会越发展我们越能够感受到西方文化的优势,原因何在?前些时日,找到了一套书《从黎明到衰落》,这是一本大部头的书,分上下两册,绝对不是让人能够一气呵成读完的著作,放在枕边一直稀稀拉拉的翻阅,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既没有读完也没有读懂。但还是分享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

   它不是一本西方哲学书,但里边涉及了很多哲学的内容;它不是一本艺术书籍,但我所知道的西方艺术家很多都罗列其中;它不是一本科学典籍,但是对西方的科学文化也有着详尽的介绍;它不是一本史学论著,但是却记录的是1500年以后西方社会的发展脚步……  这样的大杂烩是什么?原来这就是文化。我们每天都挂在嘴边的文化其定义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在考古学上“文化”则指同 / 某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有时文化也指文明。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或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同时这一规范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中得到体现),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传统中国并未包含西方文化的概念,更无中国文化、外国文化的区别,而只有华夷之辨。从定义上看东西方文化就已经产生了差异。

     大书难读。我一直想梳理出一个大致的脉络结构出来,然而现在我感觉越来越混乱。这是一本具有通史性质的文化典籍,如果能通读一遍的话,对西方这五百年的历史会有大概的了解,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一方面,如果我原本已经对西方历史有了解,如果我思考够深够多的话,我就没必要读这本书了,或者,顶多了解一下;如果我的思考力不够,通读一下,可以帮我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维。另一方面,我对西方历史知之甚少,读这本书就会觉得非常吃力,并且对其中的许多东西无法理解,这样的话,我应该先多了解一下西方历史,这本书应该搁一下。大部头的著作不是那么容易读的,走马观花的看一遍——甚至看到一半,前面的就已经忘光了。古人常说“学,然后知不足”。在读书的过程中,原本有些自负的我发现自己的西方文化知识的贫乏,而这些知识的补充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所以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雅克·巴尔赞就打算创作一部有关西方文化史的作品,然而一位长者却劝阻了他,因为长者相信,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去驾驭这个宏大浩渺的题材。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位老者是谁,只知道谦逊的雅克·巴尔赞听从了他的这个无价的建议。五十年后,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历史界泰斗的雅克·巴尔赞已经85岁了,他终于相信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开始动笔写就。一直到他93岁时,这部作品才正式出版。
 光是这本书出版背后的故事,就足以显现出这本书的厚重。它的分量不仅仅是八百多页的纸张所带来的,更是五十多年时光凝聚而成的。一个早已在学术界声名显赫的大家构思五十年后才敢下笔的作品,无论如何都值得我们轻拿轻放,细读慢品。
  500年间,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始,西方世界由零散混乱的现实一下子崛起,成为之后整个推动世界的主要力量。为什么是西方?为什么会崛起?这是意外发生还是必然结局?书的名字叫作《从黎明到衰弱》。西方世界真的衰弱了么?如果是,又缘何衰弱?在这500年间,那片大陆风云变幻,加速人类社会进步的事件和人物接连出现,这五个问题绝非三言两语可以回答,因此才有了这本厚实的巨著。
 雅克·巴尔赞用这种文化历史的笔法,极其细腻地尽可能展现事件发生的每一处细节,他带来的视角灵活多变,时而将视角拉高用开阔的视野展现整个社会对事件的反应,时而又将视角贴近当事人紧紧追随主线人物的言论举止。特别是对当时当地的社会态度,从来不用一两句话盲目概括,而是尽量引述人物的话语和行动,真实反映不同人物复杂多态的意见。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更加可读,而且也避免掺杂太多作者主观的私货。

   有人觉得,雅克·巴尔赞在这本书中对很多改变世界进程的大事的叙述上未免太过浅显简单。我不得不说,真要把每一件历史事件的方方面面全部道清说明,这恐怕不是一部八百多页就足够的,也不是五十年时光就足够的。某些学者穷尽一生光阴也不过只是把一个时代研究通透,后人依然还有增补的空间。要是觉得雅克要在一本书中道尽五百年的历史,未免归于苛刻。
 雅克打开的是一扇门,门的那一边是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过去的时光,他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情形,包罗万象却浮光掠影。他没有打算以一人之力把所有的路走完,实际上他仍然只是领路人,领着我们走了这么远。余下的不该再苛求这位贤者,而是该我们自己迈开脚步,一步步开拓下去的。
  在这个浮华年代,一切都可以量产。连文化似乎也不例外。快生活快消费驱使文化创作也变得快速零碎。这种耗尽毕生精力著书立说的人如此罕见稀有。难怪人们会把雅克·巴尔赞称作为“文艺复兴”的末代传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国庆蓟县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