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后:滋味与“资味”
(2014-05-24 09:42:24)我与专栏作家、老广告收藏与研究专家由国庆先生在博客上相识,可谓萍水相逢。经常浏览他的博客,互有评说,也算神交有年。近来得知由国庆又出版了新著《老广告里的美食滋味》,先睹为快,内心倒也品出些滋味与“资味”来。
当今中国存在“小资”一族,他们大多向往“洋派”时髦生活,注重内心体验、物质追求、精神享受的青年群体。小资情调展现的是对生活品味的需求,小资人士多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自然更着眼生活质量的提升。可以说,《老广告里的美食滋味》简直就是他们生活的一个翻版。其区别在于,小资是乐活在现实生活,而此书回味的是前人的风雅。小资者完全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引经据典,也是传承历史的一种韵味吧。
我边读《老广告里的美食滋味》边思考。如今,民国岁月遗迹越来越少,但读到林徽因、张爱玲的诗词著作时,我们不免会猜想她们在那年月是怎样优雅地生活着。旧时代真的一无是处吗?当我们吃着西餐,喝着红酒,享受下午茶,细听老唱片的时候,心里总不由自主地掀起怀旧的涟漪。看看我们当下追求的事物,与早年摩登人士的想法是何其相似。不是我们领先了,而是中国人接受新事物就没落后过。历史需要客观公正地认识与传承。
估计由国庆很少遇到像我这样率真的文友,在我内心,为表现出和别人的不一样,虽见大家甚至包括大学著名学者都对《老广告里的美食滋味》发出溢美之词,可我还是要把自己读后的所想所思说出来,虽是批评,却也难掩内心的欢喜。
首先要批评由国庆的“色”。作者简直“色”到极致。其一表现在图书本身,进口纸张,全彩胶印,图文并茂,怪不得该书标价88元。个人认为,这年头肯花如此价格买书的绝非劳苦大众,而购者读者为品“美食滋味”者,非小资人士莫属。其二就要看插图了,这不是写美食的吗?而附图中多半可见古典、风雅、雍容、华贵的美女。总听老人们回忆解放前家里的生活有多么艰难,比如因为拮据,母亲儿时的棉衣面料是买来白布染的颜色。看书中,旗袍少妇享受的却是高级西餐,想想都让人羡慕。若只写美食与滋味或许有哗众取宠之嫌,但书名言简意赅:“老广告里的——”如此,使我这样吹毛求疵的读者实在挑不出毛病来,倒觉得作者所闻所录多以事实为依据,那广告故纸恰是不用语言的佐证。其三说内容,中国美食离不开色香味,“色”字为首,由国庆介绍美食不遗余力地描述它们的色泽,如颜色金黄、白嫩油亮等,还没入口已叫人馋涎欲滴了。再加上鲜花、糯米、芝麻、香葱等,实在是诱惑难抵。文字传情,意犹未尽,看来作者在美食中“色”出了品味。
接着要批评由国庆的“奢”。本来人只要吃饱就能生存,记得由国庆曾在其《天津卫美食》中提及“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俗话,作为北京人,初次看到这样的“宣言”觉得挺有意思,想来,也是“宁吃鲜桃一口”的道理,所以不管有钱没钱还是先享受一番再说。读这本书,作者又告诉我“吃尽穿绝天津卫”,看来,作者把自己对天津的炙热情感已融进了他的生活。京津食文化同源,生活习惯相似。这不,我原来觉得去稻香村买几块牛舌饼就行了,现在更明晓了冠生园的点心也不错;接着,泡壶茉莉花茶也不解气了,最好还得配上茶点才算上档次。西餐呢?对于国人来讲也就是卖个情调,远不如来碗炸酱面实惠,可凭现在大家的条件,三五知己还是乐意在有格调的环境中小酌的。读罢《老广告里的美食滋味》感到些许纠结,百年前的人们都可以选择这样的生活,而今天的时代更不能倒退,其进步就该表现在我们需要有质量地生存。满足了口腹之欲后,大家自然就会对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向往与追求,古人所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大致也是说这个道理吧。
还要批评由国庆的“杂”。在我看来作者天天耍笔杆整文字倒也好,研究起民俗、老广告、美食等课题来一点儿都不耽误,看似谁也不挨着谁,但这本书就把老广告和美食文化捆绑在一起了,不能不说作者的聪慧。同时,再品他痴迷的那些故纸的搜集与整理,不都是大家不屑于研究,而一般人又缺少研究能力的,并且很接地气的生活实践么。时过境迁,日新月异,有些岁月的过往我们不免会逐渐淡忘,不知道当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能否还有类似留存给后人的我们童年生活的某些轨迹。
不管别人如何鄙夷,我是羡慕小资的。也许在他人看来,似乎有些做作的成份,但试想,一个从没有享受过高品质生活的人,怎会有那样生活过后的理念呢。当下,有的人是酸葡萄心态。我觉得这本书简直就是作者专门写给我的礼物,因为它带给我太多的回忆:在寒冷的冬日,父亲看着我围着火炉吃小碗冰激凌的满足;中秋夜,父亲偏爱“自来红”点心的初衷;杯中,吴裕泰花茶翻滚的史话……在书里,我都找到了答案。
舌尖上的滋味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美食的诱惑永远都令人向往,原因很简单:“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对这本书,尽管由国庆自谦地称之为不过是“小菜”罢了,但在我看来,它集美食掌故、南北风情、文化传承等于一册,博古通今,雅俗共赏,是值得细细品读的“佳肴”。
后记:感谢民俗学者由国庆先生的《老广告里的美食滋味》一书。第一次不过是把自己的随记如日记本般的流水账贴上,就是留个生活的印记。后来得到由老师和博友的支持肯定,越发觉得自己思路和落笔有些混乱,未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呈现的方式也太过闲散。经过修改,再次贴出,自己有些得意哟。感谢支持我、帮助我的文友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