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里不知身是客

(2014-02-19 09:11:04)
     半夜骤醒,便觉寒气从脚底往上涌,身体不免一阵寒噤。环顾,两床被子叠盖好好地,温度计的指针也很高,看着女儿单薄的棉被真不晓得她的火力怎么那么旺盛。想起了作古24年的姥姥,记得每年盛夏,当我们都耐不住夏季炎热的时候,她老人家还总是一身夹衣。难不成没两天的光景自己一下子就沧桑了。冷呀!
     梦多,还经常是一个场景。马上就要去机场,结果书包里衣服里的杂物乱七八糟,总是无人通知几点登机,然后就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身份证,急死了也急醒了。想想周公解梦里也很难预见今天的科技是如何的发达,科学证明这样的梦境也不会预示什么,但我知道可能和睡眠质量差,新开学总怕睡过头有关系,再有心理压力还是有一些。那种藏在内心深处的急、燥、烦不能发泄给别人就只能压抑自己。忽然想起一首宋词,也不管如何意境,确是自己当时内心的全部想法。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好一句“梦里不知身是客”。总是过高的估计自己。自恋倾向严重。其实,对于别人不过就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过客。能够被记忆已属不易。
    再想起汉字书写大会,这是女儿喜欢的节目,每次都会瞄上几眼,场下参与。凭着对文字的理解和把握,还多少得到了孩子的认可。想起颇有难度的一个成语“敝帚自珍”,提笔忘字蒙着写,一早赶紧查查对否?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想到这个词,自比敝帚理当自珍。
    意思理解,再准确一下:

成语资料

   【注音】bì zhǒu zì zhēn
【解释】敝:破的,坏的;珍惜帚。古代文人称自己的妻子为“执帚”,这里的帚代表妻子。比喻东西虽然不好,但却是自己珍爱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爱惜自己的东西.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敝帚千金爱惜羽毛
【反义词】视如敝屣在所不惜

2成语出处

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3成语诗句

宋·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二:“寒龟不食犹能寿,敝帚何施亦自珍。”又其《秋思》:“遗簪见取终安用,弊帚虽微亦自珍。”

4典故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虏掠,争取民心。“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阳所下的一道诏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风格。
公元25年,刘秀经过多年征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这个时候,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四川险要地势,在这里自立为帝,国号“成家”。随着全国的逐渐统一,光武帝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述所拒。
次年,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吴汉,字子颜,南阳人,是东汉中兴名将,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
面对东汉的强大攻势,公孙述调兵遣将进行抵挡,但节节败退,吴汉连战连胜,逼近成都。此后,双方在广都至成都之间展开殊死搏斗,互有胜负。公孙述更是拿出国库中的全部财货珍奇,招募了5000名敢死之士,鸣鼓挑战,暗地里派遣奇兵,绕到汉军背后进行偷袭。
这年十一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成都城与吴汉大战。两军连战数日,公孙述兵败逃走,最后被汉军追上,刺穿胸部坠落 马下,当夜死去。第二天,公孙述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汉军副将刘禹率兵浩浩荡荡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杀死,并割下公孙述的头颅,派人飞 马送往洛阳。与此同时,他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光武帝刘秀大 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了,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 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为?”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并对主将吴汉也给以严厉批 评。

5成语辨析

【正音】帚:不能读作shù。
【辨析】“敝帚自珍”和“敝帚千金”同出一源,都表示珍惜自己的东西。但“敝帚自珍”由“敝帚千金”发展而来,语义较重,而且不用于劝诫和批评方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