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前故事系列基本上都以自己生活居住的地方为圆心,大多直线距离没有超过三-四百米的地界。今天这个地方除外,因为从家门口的公交24路上车往南,第一站是演乐胡同,第二站就是禄米仓。距离也只有六七百米的样子,倒是和儿时的家只隔了一条胡同。自己小时候现在的房子是奶奶家,每次回家坐公交都要在这里下车,然后拐回史家胡同。所以从骨子里也一直认为干面胡同、外交部街、禄米仓等也是家门口。
禄米仓胡同和南新仓、海运仓、东门仓、北新仓一样也是因为毗邻朝阳门专门收纳南方过来物品的仓库。禄米仓就是专门给京官发俸禄的地方,古代的俸禄分为俸银和大米,大米也称禄米,这里就是专门领禄米的地方,所以叫禄米仓。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当官的就一定有钱,古代的京官在天子脚下,一是所受到的传统礼教不想贪,二是身边官员云集监督机制很到位不敢贪,所以京城的干部们清廉指数相对高一些吧!当然,也因为这里聚集着国内最大的权力,所以巨贪出现在这里也是正常现象。如今也是,各部位领导到各省市巡查,前呼后拥,威风十足。在北京,您算个啥呀?没人给您提包,照样排队,有时候领导字条也不好使,您还真没辙。
现如今,禄米仓最著名的可不是禄米,而是这里最有影响力的佛教音乐。小时候在这里玩,什么也不懂。现在知道这些文化以后想重新转转还老抽不出功夫来。这不马上放假了,一定瞅瞅去。要是有人管理监督我就好了,老缺乏自觉性。
佛教音乐介绍:
什么是音乐?音乐,除了平常见到的各种曲谱,音乐只能听到,却看不到、摸不着。
《中国奄乐记》(注:对于《乐记》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认为是汉成帝寸刘向、刘歆父子所纂辑;另一说为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咩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
解释:声音是由于人类的心动而发生的。人的思想感情对外界的“物”产生认识,就会用声音来表达;声音互相影响、应和,就有了变化,有规律的变化,令人产生快感,就叫做“音”;再把“音”加上舞蹈就叫做“乐”。
乐,是由音而生,反映人心对外界的激情和感动。所以,悲哀的情绪就发出焦急短促的声音;心中有了感动,声音就宽畅和缓;心情喜悦寸,会发出开朗
轻快的声音;激起愤怒情绪时,就会发出租扩严厉的声音;心中肃然起敬时,就发出庄严清雅的声音;激起爱心时,其声音就会柔软和谐。
乐的产生,是人的六根对六尘所产生的现象。
音乐,是凭借直觉来感受的,不需要语言的解释和翻译。
古人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与建筑一样,有高低错落,色彩斑斓,并有极其鲜明的个性。它是地球人的通用语言。
《乐记·乐言篇》: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咩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
厉猛起奋未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解释:凡是人,都有理智和激情,喜怒哀乐是无常的,随时在变化;领纳了外界(境)刺激影响,然后形成心理上感情、感动。所以,琐碎嘈杂的声音流
行时,人们就感到忧虑;舒缓、和谐的声音产生时,人们康乐;强烈、勇猛的音乐奏起时,人们就能够刚毅;清净真挚庄严的音乐传播时,人们就能够肃敬;宽畅、
圆润、和顺的音乐激荡时,人们就慈爱;放纵、刺激、邪恶、躁动的音乐流行时,人们就跟着淫乱。
音乐可以怡人、治病;也可以冶人、乱世。在古人的观念中,音乐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起着教化民众的作用,故《乐记·乐论篇》提出:“大
乐与天地同和”,是说正统的、庄严的、健康的音乐与天地是互相呼应、和谐的,音乐从内心发出,使人内心平和、宁静;礼仪从外表做规范,使民间没有争执,互
相礼让。这样社会就会安定。“乐”是为了进行德行的教化;“礼”是为了制止没有节制的贪得无厌。这样,精神文明就建立起来了。
所以,不同内涵的音乐曲调,与形似心电图的旋律图谱是十分吻合的。根据此理论,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听到“美酒加咖啡”之类的歌曲时,就曾预言,社会将会变得与原来的状态完全不同,人们在“一杯又一杯”的陶醉下,很可能会丢掉可贵的忧患意识,变得醉生梦死。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佛教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调节心理的不平衡,抚慰心灵的创伤;当众多的信众在各种打击乐器的伴奏下,唱诵吟咏时,那种绕梁三日的庄严的、震撼人心的旋律真可以振聋发聩,启迪愚氓。
智化寺介绍:
智化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于正统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蓝七堂”规制而建,初为家庙,后赐名“报恩智化寺”。“土木之变”王振诛族。英宗复辟后,于天顺元年(1457年)在寺内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
智化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明代古刹,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具有独特的明代特色。其庄重典雅、用料独特的黑硫璃瓦顶,素雅清新的装饰彩绘,精美古朴的佛教艺术,有“中国古音乐活化石”美誉的“智化寺京音乐”,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佛乐
明代初年规定,佛教寺院分为禅、讲、教三类,要求僧众分别专业修行佛法。
智化寺属于禅寺,
局临济宗门下,禅僧地位高于乐僧。当时乐僧祗收13岁以下小孩做门徒,入寺之后,要学习七年音乐,学习期间每日练习听音、发音,必须在很窄的板凳上练习吹
奏和打击姿态,直到能在寒冷冬天或酷热夏日下连续演奏四、五个小时,仍然韵真声满,字正腔圆,才算合格。经过严格训练的乐僧使智化寺音乐得似较为完整地流
传到今天。智化寺初期住持皆由禅僧担任,以后乐僧地位提高,也可担任住持。
1446年传入智化寺的佛乐,曲调空灵神秘,古朴典雅,大部分曲牌与明永乐二年(1404年)编成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相同。
乐谱历史
王振凭借独特的地位将明代的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送进自己的私庙。由于智化寺具有太监寺院共同的封闭性,艺僧们按照十分严格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受,不与外界接触,明代进寺院的音乐就相对完整地延续下来了。流传至今虽历经五百年,因为它仍然保存相对完整的明代迹风,堪称“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智化寺音乐的记谱,采用的是中国古老的公尺谱方式,谱本截止到2013年发现和保存的主要由三套:一是寺中二十六代艺僧本兴整理的抄谱,二是水月庵坤光绪癸卯年(1903年)的抄本,三是1952年智化寺艺僧广在如来殿藏经橱内发现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智化寺十五代艺僧永干所抄的古谱。这三套乐谱经
古乐专家查夷平先生研究,其四个基音(哑乙、勾、靠凡、夹六)都相同,而且各种乐器的演奏技术和发音效果也丝毫不差,可以说,从1694年至今300年
间,智化寺音乐乐谱一直没有变动。结合艺僧们在传授上的封闭特性推断,从开寺至今智化寺音乐原质没有变动,因此,智化寺的乐谱已具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乐器自制
智化寺乐僧使用的乐器,是与一般吹鼓手的不同,多为自己定制,笛音比一般曲笛要高;管沿袭宋制,仍九孔;笙是定做拾柒个全簧,与唐宋时流传的簧乐乐音恰好相符。智化寺云锣又称九音锣,为明成化年间制作,音色醇美,称得上是一件地地道道的文物。智化寺的艺僧地位低于禅僧,只有13岁以下的小孩才能收做门徒,入寺以后,每日练习听音和发音,十分辛苦。
《智化寺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照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其内容丰富的公尺谱本以及曲牌、曲目、乐器等汇集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体,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乐音、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
1982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恢复活动后,在凌海成
等人积极推动下,一些老乐僧被请回庙里。当时共找到八名,分别是明声、秀全、增远、兆禅、绪增、福广、学礼、本兴。其中增远和福广是智化寺第二十七代和第
二十八代僧,一个吹笛,一个捧笙,加上吹管的绪增,成为主要演奏者。智化寺音乐与西安城隍庙音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为了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1986年3月31日,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了“北京佛教音乐团”。同年底,该团即赴西德、法国、瑞士等国演出,引起极大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