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于婚礼
(2013-11-13 16:45:08)
这几日要不留下点痕迹都想不起怎样过得了。总是这样,忙忙碌碌而已无所作为。
热烈欢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真不是口号,发自肺腑的。自打天安门出了点插曲,似乎进京车辆控制的比较严格。天天道路通畅的我都不相信这是首都(堵)。其实我们普通人的幸福很简单,吃点家常可口的,穿点有点个性的,出门别堵车,上班别堵心,这就OK!钱吗?小富即安。晚上没准做梦都能乐出声来。
我还行!周六参加了表姐儿子的婚礼。要说我们这一代,一直四面八方的住着,平常也很少走动。但可能更留恋家族味道吧!大家居然来的很齐,有些表姐竟然二十年才见一面。婚礼办得还比较讲究,选在北新桥附近的花家怡园,是一所四合院建筑里。上房的主桌多是新郎的祖辈,我们这一代被安排在东厢房,下一代和下下一代被聚拢在另一次。哈哈哈,醉翁之意不在婚礼,好几个初三的小丫头宁可放弃学校的补课也要见上小表姐妹一眼,由此可见亲情的弥足珍贵。
仪式的档口我们就钻房间里去了,那些开心都是小姑娘小小子的乐子。陆陆续续的表哥、表嫂、表妹等等自然就往一块凑。看见二哥手上的手串,一把撸下来,“小叶紫檀的!”“好眼力!”“您这保养的不好,得用搓澡巾揉。”“时间长了,这是我自己做的,家里的老料,下次我也给你做一串。”哥哥就是哥哥。其实,在我心目中,二哥一直都是特严肃的人,脾气不太好,以至于我小的时候和二哥沟通都有些犯怵。谁想到越老脾气越好,现在已经办完退休手续了,家里人无论老的少的,无论家里的大事小情,二哥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主心骨。父亲去世怎么办,我也是听二哥的。旁边的表哥插话说“我们要紧紧团结在二哥周围!”也难怪,上一辈人已经有心无力了“初六,每年大伙儿都去我那儿,你也来!”二哥真没把我当外人,毕竟是砸断了骨头连着筋的骨肉亲情。
为了让别人更好的照顾孩子,大姐也凑到我们这桌来了。四哥嘴甜“长嫂如母”的话张嘴就来。大姐感慨着,“我嫁到你们家都三十六年了!”是的,我还依稀记得大哥结婚时候的情景,正说着,大姐提示道“当年办事的时候你爸炒的菜!”呵呵,说着大姐就说了“咱家从来不叫嫂子,都叫姐,那天你二姐还说,谁要管她叫嫂子她听着都难受。”这打谁来的呢?四哥说“还是你爸,从你爸那儿行得。你看管别人都叫姑父,就管你爸叫叔叔,叫了一辈子。后来哥们谈恋爱叫姐,后来也改不了嘴了。”看来老爸虽去多年,但在家里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
接着又说到“土豪”。小妹是出了名的。从小就能因为各种原因成为鼎鼎有名的人物。每次和母亲走在一起都会被别人误认为妹妹,即便没认错也会被称为***的姐姐吧!我成了别人的附加品,哈哈哈。古之所谓财大气粗,所以别人说几句我也适应了,她就是这样的人,心眼还是蛮好的。表妹也张罗买房的事,新人来敬酒,表妹和新婆婆姐俩差点思想误入歧途。“多少房了,你还买?”我倒是直接。“我现在房子是最少的,才三套!”说着她也笑了“咱们是越多越不嫌多”。“我现在是最老实的,可没钱折腾房子”女儿总说我爱自夸,还真有点。相比这些能折腾的“妹妹们”我简直就是老实本分到家了。
表妹告诉我,刚才表姐感慨,我们原来这些“农村”的兄弟姐妹现在各个都不错,有钱有房工作也稳定,而相比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兄弟姐妹反而还在为生活奔波。是呀!时过境迁,古之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生有太多的不定数,能够得到时代的眷顾也算一件幸事。但岁月也是无情的,看着曾经仰视的父辈和兄长们的白发,终于认识到岁月更迭时不我待,如今我们已在壮年,当然更要肩负起家庭的重任。
婚礼餐毕,表哥们组团去医院看望已经85岁高龄的舅妈。一对儿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有一串故事。家族的这棵大树依然繁茂着,有的已经枯萎,有的正在萌芽。生命就在这周而复始中延续……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