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女儿十四岁的生日礼物

宝贝,马上十四岁了。昨晚看到你大包小包拿回同学们送的生日礼物的情形,你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周末的生日家人不能和你一起同过,作为妈妈的我心里着实有些歉疚。但是,你早在一个月前就兴高采烈的盼着我们的外出,希望过上没有家长羁绊的生活。知道你想法的单纯和幼稚,也知道你现在已经是心里有秘密的孩子,看到你亭亭玉立的身姿,观察到你时刻紧锁的手机,我既高兴又有些担忧。真不知道怎样表达我的观点你才能接受。人是拥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家园的,当然,精神家园构建在物质家园的基础上。二者并不是绝对的正比关系,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否决定人生。虽然妈妈没有充足的物质保障,起码衣食无忧,精神世界是需要文化底蕴,这是我不能包办代替的。送给你一个姐姐的经历,祝你能够和她一样优秀。
山村支教我成长 |
2013-04-19
口述实录 历史既是由风口浪尖的人写就的,也是由无数小人物的奋斗史构成的。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的人生命运,都应该是媒体关注的——这里讲述的是亲历者自己的故事。 ■ ■ 感受讲述者 予人玫瑰 手有余香 按照约定的时间,我提前到了南开大学。过了一会儿,由迪也匆匆地赶了过来,对我表示歉意,说刚刚下课,只有今天上午这段时间有空,剩下的时间被各类课程和社团活动塞得满满的。她个子高高的,人也很瘦,背着个书包,朝气蓬勃,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交谈中我感觉到她是一个性情温和但又不失幽默的人。作为一个从小到大都没受过什么苦的姑娘,当被问及随着春运大潮体验40多个小时的硬座旅程,还有第一次看到支教当地小学的实际情景时,她笑着用夸张的“凶残”二字描述当时的境况。正应了那句话,“曾经你认为的痛苦,总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来。”这时,一个人也就明白了成长的意义。也许这样的经历还称不上“苦难”二字,但对在蜜罐中成长的孩子也着实算得上一种考验。不再有满心的抱怨,只有衷心的感谢,感谢这一段独属于自己成长的历程。 由迪还是一个特别有主见,十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女孩儿。了解到她可能会有出国的打算,我问她是否还会继续学化学相关的专业。她说不会的,其实她一直对教育行业很感兴趣,通过这两次的支教经历,让她更想向教育这个方向发展。考虑到如果想加入一些NGO组织,都会要求有一些商科的背景,因此她可能会试着申请这一类学校。既想跨专业读研,又没有一个商科背景来支撑自己的申请,所以她要尽可能地丰富自己各种志愿者活动经历,比如达沃斯论坛、最近的东亚运动会以及像这样的支教活动。看得出她从上大学以来就一直往自己日后想发展的方向努力着。 交谈中,我确实能感受到这次支教活动对她的触动很大。我们总觉得志愿者去边远地区支教,是给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帮助;可是,殊不知,这份经历以及那些孩子的纯真好学,对志愿者来说,给他们带来的心灵震撼与触动远大于他们给孩子们提供的帮助。也许有些对于教育方面的思考还并不是很深入,对于未来的想法还是过于单纯,对现实社会中纷繁复杂的种种因素还没有很合适的权衡。但是每每提到这个话题,尤其那一句“希望我的职业不仅是我自己能够安身立命的东西,还能对社会做出一些影响一些改变”,让我觉得这个女孩儿拥有同龄人少有的成熟与主见。我想,怀着一颗坚持自己梦想的心,随着她的不懈努力,经过岁月的磨砺,她一定能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边远地区孩子的梦想插上一双翅膀,助他们自由翱翔。 我叫由迪,是南开大学化学系大二的本科女生。曾经在大一暑假时我参加过AIESEC组织的到云南保山市龙陵县的公益支教活动,当时我以一名普通支教老师的身份参加活动。AIESEC在2013年年初又开展公益支教活动,我组建队伍、计划、安排此次活动的内容及行程,这次活动的目的地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树河镇草坪小学。 两天两夜我们走上支教路 2013年1月24日,我们带着对支教生活的想象,带着对来日收获的期待,还有那么几丝好奇心,从天津出发踏上了前往四川西昌的火车。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天津女孩,从来没经历过春运。在车上,看着人们摩肩接踵的阵势,着实感到了“春运”的无奈。天津—北京—成都—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3次周转总计约40个小时的硬座车程,人潮、气味、饮食,加上路漫漫,对我们这群平日没经受过什么风雨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 刚开始,我们都特别害怕特别警惕。我把包绑在自己身上又用两层衣服盖着,紧紧地抱在胸前。我还提前告诫其他队员,把东西放好,多一些戒备。因为我身边坐着两个印尼的实习生,他们都是头戴面纱,所以引来了很多好奇的目光。为了缓和尴尬的局面,我主动和农民工们攀谈,一旦心中的隔阂打开以后,我们也收获了很多快乐,并慢慢地放下了过分的戒备。他们都特别爽朗淳朴,还会给我们吃的,帮我们提包。 40个小时的硬座火车的终点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地,后面还有将近10小时、转乘3次汽车的行程在等着我们。从西昌到盐源县,再到树河镇,最后转到草坪乡,所有的道路都是盘山公路。汽车在山腰间穿行,窗外便是万丈深渊,湍急的河流冲涌其间。车子每转一次弯,都会引发同伴们的惊呼。生长在华北平原的我,更是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惊险,心情又激动又害怕。 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草坪乡小学。尽管当初在联系校方时,就看过了关于这里的一些照片,也了解到条件会挺艰苦,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当我们真正置身其中,还是有些无法接受。学校建在半山腰上,主体建筑破败不堪,操场是一片坑坑洼洼的水泥地,上面立着两个篮球架子和一个旗杆。教室里的桌椅板凳都十分破旧,地板也是坑坑洼洼的,卫生状况很差。我们住的宿舍就在学校的旁边,14个队员住在一间屋子里。宿舍窗户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因为正值冬季,屋里又阴又冷,窗户还漏风,我们只能把纸箱子放在窗户框里,才能挡着一点儿风。床都是上下铺,但也破烂不堪,人上去就吱吱呀呀地响。枕头和被子十分薄,棉絮都是破的,而且非常脏。屋里有一个灯泡,忽明忽灭,十分吓人。面对这种条件,我更得考虑所有队员的感受,虽然条件不理想,但大家也表示很理解,慢慢会适应的。 山里孩子纯朴得让人感动 旅途疲惫并未打消大家的积极性。经过简单的安顿和休整之后,我主持召开了一个短会,把大家分成了小学组和初中组,讨论了所带班级的情况、课程内容和上课的流程。大家对未来的教学都充满了热情。第一次见到孩子们,我们就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了。他们大多数年龄比较小,说的都是黎语,一开始我们也有些交流障碍,后来大一些的孩子就给我们当翻译,就这样咿咿呀呀打打闹闹的,我们也慢慢熟络起来了。 当地的孩子学习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我们最初安排的课程,已经是我们认为很基础的内容了,但是讲了之后发现他们大都一知半解。而且,因为有国外留学生良好的英语教学资源,我们本想加大英语教学的力度,可是草坪小学的孩子们英语水平相对有限,只会说一些最基本的问候语。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英语课变得更加生动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和鼓励孩子们对学英语的兴趣与热情。比如在英语课上,吉尔吉斯斯坦的实习生Meerim教小学生们唱歌谣,孩子们对这种新鲜的英语学习方式很感兴趣,下了课还能听到孩子们甜美地在唱“Twinkle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了学生们的进步。孩子们会讨论上课讲过的东西,做题的速度也快了一些,对我们所讲内容理解深了。还有,每天的早自习、晚自习时,我都会把班上能力相对弱些的孩子叫到身边单独练习,巩固其所学。这一方法也十分奏效,孩子们的学习效果有明显提升。作为老师,之前教一些孩子屡教屡不会的郁闷心情,被这强烈的成就感所取代。由此,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老师这一职业的辛苦与魅力。 在为期三周的支教时间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有两节课。 一是“世界地球村”活动课。在课上,印度尼西亚的实习生Lia和Naya身着传统服装展示着他们的文化和风俗,Batik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大家对台湾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吉尔吉斯斯坦的实习生Meerim把他的国家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的图片展示给孩子们,并教会大家用本国特有的语言说“你好”。台湾地区的两个实习生给孩子们带来了特色明信片和美食,孩子们被深深吸引住了,都说有机会想走出大山到各地看一看。 另一节课是关于“梦想”的话题。在我的策划下,志愿者们通过各种方式,以“幸福微梦想”为主题,启发孩子们“梦想”的意义在哪里。在Lia和Lily教课时,他们先谈了自己的梦想,并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梦想。可能大山里的孩子们以前未曾有过在众人面前说出自己内心梦想的经历,所以,孩子们都是羞涩、怯生生的,声音也很小。我们鼓励他们大声地、自信地说出来。当问起孩子们能不能实现这样的梦想时,孩子们整齐地大声说“能——”,让我们充满了信心。 为了“梦想”,我还提出结合绘画课来进一步“圆梦”。孩子们在Fish的指导下,画出了五彩缤纷的气球,还在气球上写下了自己的梦想。多么希望在我们的鼓励下,他们能放飞梦想,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啊!看着孩子们认真地写下“我想考上大学”、“我想当老师”等简单却美好的愿望,我也不禁为之动容。最让我心酸的是,很多孩子写的梦想不是希望自己能得到什么或者自己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多一些时间陪他们。这里的孩子大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在成长中最需要关爱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却不在身边。看到这样的梦想时,我的泪悄悄滑落。 课余时间,我们与孩子的相处也十分融洽。我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唱歌跳舞,还经常去半山腰的一个水塘边玩儿水,有时候还会画画。有一个志愿者叔叔知道我们的情况以后,自己开车过去,带了很多新文具给孩子们,我们就教他们画画,很多小孩儿非常聪明并且喜欢绘画,自己就能画出很漂亮的图案。我们去的时候还赶上了三四场彝族的婚礼,当地人就把我们叫过去跟他们一起庆祝。有时孩子们还把我们邀请到他们家里做客,村民们便会把家里的鸡蛋和肉拿出来给我们吃,而他们自己平常都是不舍得吃的。 生活艰苦练能力更炼意志 我们住的条件很差,晚上睡觉感觉风特别大,吹得头都有些疼,我们都是戴着帽子睡觉的。我们吃的米面油菜都得下山去买,扛着这些东西走近一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回到学校。因为这次活动完全是队员自费的,所以我们每天几乎就吃些土豆白菜面条等最便宜的食物。饮用水中夹杂着泥沙,但又不可能经常下山去买高价的瓶装水。一日三餐都是大家轮流做,平日都不会做饭的我们,也不得不自己动手。 白天没课的时间,我便坐在太阳下看书,除了鸟儿的几声鸣叫,再也听不到其他声响。晚间,屋外伸手不见五指,手机信号也是时好时差。白天上课,晚上和孩子有活动或者与队员聊天,跟父母的联系也不是很频繁。时间长了,那种寂寥感、孤独感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考验。想家,想家乡即将过大年的热闹景象…… 三周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觉得才刚刚和孩子们建立了很好的感情,教学也初见成效,却到了说再见的时候。志愿者离开的日期不一样,和孩子们告别的时候,很多志愿者都不敢说这是我们最后一节课。 孩子们特别舍不得我们。有一个老师平时上课特别严厉,就以为小孩不怎么喜欢她。有一天我在宿舍,看到她跑回来满脸都是泪花。我就特别担心地问:谁欺负你了。因为孩子特别调皮,总和她对着干。而她蹲在地上哭了一会儿后说,班里最调皮的小孩儿,给她写了一封信,说舍不得她走。她布置作文,让学生写“我眼中的XX”。她班上有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就写“我眼中的凶残的XX老师”,虽然题目写得好像不喜欢这个老师,但是内容里充满了小孩儿对老师的喜欢和不舍得。 这次支教活动对我的触动特别大。最重要地是对我能力的锻炼:第一次全盘负责筹划这样的一个活动;其次有我第一次离家的考验,还有对苦难的忍受,对人对事的坚持和对自己心理的调节承受能力的锻炼。 另外,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思考。队员中的一个台湾实习生,性格特别内向,甚至有些不善言谈。刚开始我们都担心她压不住孩子,或者孩子不喜欢她。没想到她是最受欢迎的老师。听她讲课时,就感觉她像一个孩子一样在和孩子对话。而并不像我们,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与孩子对话。所以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一个在我们成人世界里,看起来有些不善言谈的人,能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么自在。我想她是真真正正地知道孩子需要什么。虽然大家都很认真地在教,但只有她是以孩子的视角来与他们交流的。这让我觉得在帮助别人时,应该更多换位思考,并不是你觉得好就是好。真正对别人好,是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做类似的事情,我会把这样的想法作为指导我做事的准则,把事情做得更好。 我在城市中长大,可能我会羡慕从小出过国的孩子。但是殊不知,更多的孩子连基本的教育都保证不了。有了这两次支教的经历,我可能考虑选择去做一个公益教育机构的教师,或者公益教育机构的管理者,通过我的力量,让更多人都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希望我的职业不仅是我自己能够安身立命的东西,还能对社会有一些影响有一些改变。 |
在法律上,十四岁意味深长,十四岁,是一道分界线,你开始对你的某些行为负法律责任。
之一:法律是什么?
在回答十四岁的法律意义前,先设问一下:法律是什么?
法律是什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这“规矩”。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法律而变得稳定而且井井有条。
法律是什么?她告诉你:什么你可以做,什么你不可以做,什么你必须做。
之二:十四岁的法律意义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十四岁的公民享有和承担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然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殊群体,十四岁的公民的权利义务与成年公民有所不同。
先说权利,十四岁公民所享有的权利是相当广泛的。除法律规定只能由成年公民才能享有的某些权利外(如只有年满18岁的成年公民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享有的一切权利未成年人都享有。此外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法律还为其规定了一些成年公民不能享有的特殊权利,如在家庭中的被抚养权,任何人不得剥夺的接受国家提供的九年义务教育权,一旦犯罪后受到区别于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审判权、免受死刑惩罚权等。
再说义务,因为在法律上开始承担某些义务,使十四岁变得不同。我国法律规定,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由于身心发育不成熟,因而他们实施了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可是,十四岁了,要对八类严重犯罪行为负法律责任了。
同样,十四岁,还应当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承担责任。
十四岁的少年,请切记你的责任。
十四岁,在民法上还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范畴,你可以进行与你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你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直到你年满18周岁(或年满16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这时,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具有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能够象感受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感受到她的存在。权利意味着一种利益,一种获得;义务意味着一种责任,甚至是一种付出。只有知道你的权利知道你的义务,才能正确享受权利,承担义务,才能做个好公民。
祝你健康成长!永远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