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的爱情
(2013-01-09 12:10:27)
标签:
杂谈 |
石评梅是中国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原名石汝璧,笔名波微。1902年9月20日出生于山西平定人。1928
石评梅和高君宇是1921年在他们的一次同乡会上认识的。说起来,高君宇还是石评梅的父亲石鼎丞的学生呢
俩人往来不久,高君宇就深深地被石评梅的思想和才情所吸引,不由得坠入情网。然而,石评梅虽然也爱对方,却因初恋失败在心上留下了太重的伤痛,从而抱定独身主义的宗旨而固守着“冰雪友谊”的藩篱。她拒绝了高君宇的爱情。
高君宇并未气馁,他要用极其真挚的情来感动石评梅。他在香山采摘了一片红叶,在红叶背面写上“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寄与石评梅。
望着红叶上的两行小诗,石评梅犹豫不决:她敬重高君字的才华与胆识,但又不思轻易允诺,所以把红叶又寄了回去,并在红叶反面写道
再次的拒绝使高君宇十分伤心,但仍然忠诚地爱着石评梅,并尊重她的选择。高君宇将红叶珍藏在身边。不久,他从广州给石评梅又寄了一对象牙戒指中的一只,象征俩人纯洁而坚贞的感情。高君宇对待理想和爱情的严肃态度,使石评梅心有所动,这一次她郑重地接受了那枚戒指。从此他俩的手指上各戴一枚纯洁如玉的象牙戒指,直到他俩生命的最后一息。
1924年底,高君宇陪同孙中山北上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因操劳过度,到达北京后,旧病复发,咯血不止,住进医院。这时,高君宇多次剖露的心迹和他奋不顾身从事革命事业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石评梅的心。她认定高君宇是真正为理想奋战而又真正爱她的人,她决定把心完全交给他,即便他身患重病也毫不反悔。然而不幸的是,高君宇患病动手术后于第二天突然去世,对石评梅犹如青天霹雳,寸肠欲断,后悔当初没有接受他的求爱。石评梅在刻骨铭心的悲痛中,更加坚贞地热爱高君宇,至死不渝。
她在高君宇的墓碑上题写了他生前的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碑文,是石评梅从心底发出的深情,它包含了生死不变的爱恋和铭心镂骨的哀痛。她还在《墓畔哀歌》写道:“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我愿意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表达了她刻骨的思念之情。
失去高君宇之后,石评梅长久地处于极度悲痛之中,每周末都风雨无阻地前去祭吊,用思念的泪水浇灌高君宇墓前的花草。石评梅因悲伤过度,损害了健康,在高君宇死后约三年时,石评梅患急性脑炎,在高君宇生命最后住过的医院、住过的病房里泪尽而亡,在泣血哀吟中走完了短短的人生。
石评梅在高君宇去世后说过:“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为实现她的愿望,朋友们将她安葬在高君宇墓旁,碑腰篆刻“春风青冢”四个大字。他们的生命竟是这样地永远地连结在一起了!
石评梅的二十六个春秋年华太短促、太匆忙了,许多人为她叹惜。然而作家焦菊隐说,人生长短本来都没有多大关系,但是要有意义。无意义的长寿是无趣味的,至于虽然短促一些,而是有意义,也倒并不可惜,而石评梅女士的人生却是有意义的。
是啊,石评梅已逝近一个世纪了,人们却没有忘记她。如今,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高石之墓”汉白玉石碑耸立在山麓丛林之中,每年总有许多青年男女成群结对地地去那里参观,去那里缅怀,有人整理出版她的著作,还有将她的故事拍成影视剧,以纪念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