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城——烟台威海记游(3)
烟台山景区因位于烟台市中心,往往被游人忽略。人们相信诗在远方,好景也在远方,我也不能免俗。由于入住的酒店距烟台山景区很近,走走就过去了,这才没有错过。
在夕阳无限好,只是有点热的黄而不昏时刻,走进了烟台山景区。山不高,景区也不大,却很有看头。
烟台山景区三面环海,是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异国风情于一体的,山、海、城、港相拥的景观区。烟台山海拔50米左右,面积也只有45公顷,位于市区北端。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并拥有辽阔的海域,这些标签,不足以让一座不伟不大的山有独特的风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仙是历史的印迹和见证,是发展的节点和亮点。就是这不高不大的山,它的肌理中写着沧桑历史,它的山径上有一个城市起步的足迹,它的身躯上矗立着一个城市的象征标记。这山上,文物遗址、历史踪迹比比皆是。这是螺蛳壳中有道场,麻雀是小的,五脏也是全的。
从游览图上可见,山上有烽火台、灯塔,有领事馆、纪念馆、教堂、别墅、博物馆……山下有洋行、机械公司、邮局、码头……
缓缓地从山下往山上走,按照指示牌去和它们打个照面吧:
上图右下角是开埠初期海关员工宿舍,左下角是冰心纪念馆。我走到纪念馆时已经过了开放时间,只能在外面感受感受。冰心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写过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她是1900年出生的,很早就走上了文学道路。我想1930年以后出生的人,只要是读过小学的,都读过冰心的作品。现辟为纪念馆的地方,是海关税务司官邸旧址。冰心的父亲是晚清的海军军官,1903年至1911年在烟台任职。这期间冰心也随父母住在烟台,在烟台度过了童年时光。冰心称烟台是她灵魂的故乡。这个纪念馆,展示了冰心的手稿、著作、照片以及她用过的物品,再现了冰心与烟台的浓厚情缘。这些展示品,我没有看到,但我体会到冰心对大海的深情。她的许多作品如《寄小读者》中,有海的味道、有海浪扬波。
走到山顶的烽火台上,细看一块大石头上的介绍:烽火台又称狼烟台,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而筑。在烽火台瞭望,遇敌情则燔燧以告全线成兵。这座山,本没有山名,因地理方位在北,曾被称为北山。是这个烽火台的滚滚狼烟以及御敌的功能,使这座山从此有了大名——烟台山。山上的烟台,就成了一个城最早的城基,这个城就叫烟台了。我所站的地方,600多年前的烽火台所在地,曾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起点,现在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地带。一个城从这个圆心开始,画饼摊饼,越画越大、越摊越大。
上图是山顶的一座灯塔,叫烟台山灯塔。它是烟台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原烟台山灯塔是清光绪三十一年英国人建造的,由于年久失修,照明度弱,不能再继续使用,20世纪80年代初被拆除。现在我们看到并正在使用的灯塔是新建的,由清华大学设计。塔高49.5米,共12层,底部3层采用古堡式建筑造型,内设电梯可直通11层瞭望台,顶端有360度转动照明灯,直射距离可达30海里。它集导航、游览、海上交通指挥于一体,也是烟台市的制高点。古老的烽火台和现代化的灯塔,在这里相望相会,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
山道两旁,分布着十几个领事馆。这些领事馆见证了烟台的开放历史和现代化进程,这开放和发展的进程,有主动也有被动,有耻辱也有荣光。1860年,清政府和英国法国签订《天津条约》,将登州也就是今天的蓬莱辟为通商口岸,后来通过考察,认为烟台的位置和港口比登州更好,于是在1861年,将口岸由登州改为烟台。开埠初期,烟台城市的发展主要围绕烟台山和天后宫两个区域向周围扩张。最先在烟台山上购地盖领事馆的是英国人,继英国之后,法国、美国、挪威、瑞典、德国、日本等国先后在烟台山上设立领事馆,在烟台山下设立洋行、邮局、教堂、医院、学校、旅馆和俱乐部等,这里逐步形成了领事馆及其中外员工的聚居区,城市的基本设施和功能也初步形成。

烟台的开埠及其他口岸的开放,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使封建社会经济濒临解体。但对外开放,也在客观上刺激并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烟台民族工业的兴起,以南洋华侨张弼士创办的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为标志。张弼士与葡萄酒的不解之缘,始于1871年。当时他在一个酒会上,听一位法国领事讲:咸丰年间该领事曾随英法军队到过烟台,发现那里漫山遍野都是野生葡萄。驻营的士兵们采摘葡萄并用随身携带的小型榨汁机榨汁酿酒,那酒口味不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二十年后,张弼士经过实地考察,认定烟台确为葡萄生长的天然良园,于是在烟台办葡萄酒厂。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在烟台诞生,如今,张裕葡萄酒仍然是国产的,驰誉世界的高品质葡萄酒。后来卷烟业、电业、火柴业、面粉业、制皂业、棉织等业也在烟台应运而生。这些行业成为烟台民族工业前期发展的主体,为烟台打下了扎实的工业化基础。如今,人口不足200万的烟台,其经济发展总量在山东也是位于前列的,仅次于青岛,和省会济南轮流坐庄为老二或老三。
烟台山,一座山是一个城,一个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的城,浓缩了海洋文化和内陆文化的城。这个浓缩有点像位于台湾高雄鼓山上的打狗(音译)英国领事馆文化园区对高雄历史的浓缩。那个文化园区也是依山傍海,领事馆也见证了高雄开放的历史。大凡山在海边,海边又有良港,历史不会放过它,它也会书写出好故事。
烟台山上的烟火台、灯塔、领事馆、别墅……生于社会历史的某一时刻,又在历史的变革中或拐弯蜿蜒,或经重修后依然挺立,它们大大咧咧地站在观光客面前,风轻云淡地絮叨着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在这里人文和自然、过往和当下、沉重与轻盈、荣光与耻辱,历经一代一代人,一轮一轮的谈判,仿佛已达成了合约。
一座山,一个城,还好没错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