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在谈新浪博客,有的向它挥手告别,有的向它诉说依依惜别的深情,有的回忆和它结缘的过往……我至今还没对它挥手,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照旧写文并按期发文,似乎太没心没肺了。为了证明自己还是有心有肺的,就写几句吧。
新浪是我最早接触,也是使用最多的网络媒介。我的电子邮箱就安在新浪,现在还偶尔使用。也正是通过这个邮箱,和新浪博客拉上了手。我的博客首页显示,博客年龄12岁了,这是个虚长的岁数。实际从写、发博文算起到现在,满打满算才三岁半,还是个学龄前幼儿,幼儿园小班的娃子。记不得12年前,我是怎样在博园给自己盖上一间小茅屋,安一个家的了。三年多前,通过新浪邮箱进入了博客空间,准备注册时,突然发现我于2010年3月26日已经在新浪博客里安了一个家。里面有一篇转发的关于现代性的文章,却没有自己的只言片语。这么些年竟然把这个家忘掉了,让它门窗紧闭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因工作关系,我长期与纸质文本耳鬓厮磨,情深意笃。面对传媒翻天覆地的变化,始终是一个赶不上趟的人。退休后,码字已不是谋稻梁的需要了,纸质媒介的地位也下降了不少,该“触电”了。此时,微信公众号正如火如荼,博客却在灯火阑珊处。细细思量了一番:那炎不去趋和附了。我不就想有个抒发意绪的通道,在超越物理空间的另一个空间不期而遇地遇知音吗。因此,就选择了新浪博客,而且不让任何一个熟人知悉,博文不推向微信的微友和朋友圈。我想让那些如蚁的文字如一颗颗小小的粒子,散散落落地漂游,或许无人问津成为尘埃成为大地上小小的颗粒;或许不经意间颗粒被人看了一眼,甚或捡起摩挲一刻。那一眼那摩挲的一刻,就是茫茫人海相遇的一瞬,只一瞬就是缘。
这缘就慢慢结上了。最初通过访客和互访“结识”的有90多岁的农民诗人贺丙丁,研究绿色金融的人大教授蓝虹,旅居法国写跨国婚恋的尼娜……后来,结识了更多的人,也锁定了一些被我关注和关注我的博友,我还被一些博友拉为好友。在互动的过程中,我不甚主动,也不善交流,但心中确确实实装下了他们。只要进入博园,就找他们的身影,在文字中和他们会晤、交谈。无法一一列举了,择其要列举之:
听雪女子:名字好文字更好。从博文知晓:这个燕赵女子,现居徐州。我不仅读,还收藏其文,只可惜我没有及时转移和收藏这些文字,现只能看到近期的藏文以及收藏目录中的文题。

在我心中,这个女子有男子的阳刚和虎背熊腰,也有大家闺秀的温婉细腻和见多识广,还有小妞的调皮和狡猾。历史掌故、地域风貌、世态人情、诗词歌赋,在她笔下生香活色。“唐诗是喊出来的”、“粉色,终于让我一颤”、“《111粒沙子》,自言自语也有声”,看看这些题目,就知我不是虚言了。她的文字风格我真是学不会,赏读赏读,也是福分。她也时常在我博文后留评,并称我为“慢慢”,这个“慢”既是我博名中的关键词,也是我生活的关键词。可见,她是懂我文字的。
华章:查看我的博友管理,他在我的好友名录中。记不得是谁拉谁为好友了,我一般不会拉好友,不是清高,而是懒得操作。从博文中知道他是青岛人,我的年岁一定是虚长他的,但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个大哥大。我们互相留评时,常会互拿博名来调侃,他说:此文真要轻尝慢品;我说青岛有华章,华章出青岛,青岛因有华章而章华,华章有赖青岛章更华。华章是个热心人,在博园中很活跃,时不时发起一些活动,如把博名串成章,出上联,号召博友对下联。他曾邀约我对对子,我自视才浅,没有应邀。如知以后没机会了,我一定会全力应邀。华章博文的信息量很大,善于将各种资料汇集并爬罗剔抉,还没有掉书袋的感觉。我曾收藏他的博文,可惜在收藏目录中,不仅不见文,连题目都不见了,好像在躲蒙蒙呢。还好,我转发过他一文,在同步的微博中还可见:
原文地址:说不尽的八大关作者:-华章-
边拍边说之十九:
说不尽的八大关
边走边拍,想入非非,总能将一景一色化为美的意境。
——题记
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或古镇,深蕴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总是挖掘不完。只要一锹下去,就会铲出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所以人们常常感慨“说不尽的上海滩”,“道不完的四合院”,“情未了的西湖”,“写了还写忘不了的小巷”——古有李白的《 金陵白杨十字巷》、刘禹锡的《乌衣巷》,现代有戴望舒的《雨巷》、欧阳山的《三家巷》。余秋雨在《江南小镇
》中,走出乌篷船,便穿行在狭窄曲折的小巷里,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写的也是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华章还是摄影高手,文字配图大多是他自己的手机拍摄,可谓图文并茂。


上面这些藏文的作者,是我经常访问的博友。天苹、似水若烟、依湄湄,这几个博名很文艺,文字当然也很文艺,是我喜欢的范儿。依湄湄是个“红迷”,常写《红楼梦》人物品评,天苹空灵得像天外来客,似水若烟的文字似水又若烟。黎燕和子蕴是大姐,也是我心中的师友和世友,虽然从未谋面,倒好像认识了几世。在这个读图时代,黎燕坚持不插图,她说是素面朝天,我看是对文字的虔诚。她的温厚,让日常人生的烟火,袅袅在文字中,印象很深的是发自内心对儿子孙子女的褒扬和感谢,甚至不乏对亲家的感恩。往事在文字中历历在目、历历在心。子蕴的文字既文艺又机灵,我收藏了她的“我家有个小精灵”一文,可惜现在只有文目没有文章了。文中的小精灵,是她的孙女,孙女的作文“我家有个动物园”,十分有趣,我收藏是要给我家小小孩看的。凌政权几乎天天都更新博文,我也几乎天天读其文。他好像是一个摄影记者,天天带着人去上海胜景地打卡,图文并茂,有主题有视角。上海疫情期间,他的视线延伸到沪外,看出那些图文是资料汇编,但编得好,集中起来是很好的导游册。
像凌政权这样专注于一的博友,我还关注了一些,如:几乎每天都记录自家饭菜的于馨窈。这么喜欢做饭,看着满心欢喜做出的饭菜,隔山隔海也能闻到香气。
比如,博友文方家苑,写的博文几乎全是工作笔记。从文可见:她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而优则仕,现在是个不脱产的教育管理者。她的文章囿于自己的工作领域,访客很少。因我自己是个退休教师,自然关注教育,不仅每篇必看,还不时留评,欣赏其工作态度,与她探讨一些教育理念。如果有许多这样倾心于教育的老师、校长,我们的教育就有希望。我还在博园意外发现了我老同学笔名为吴非的博客之家。这个老同学早已是享誉教育界的学者型、作家型特级教师,虽退休多年,仍关注和探讨作文教学,他的博文和文方家苑一样,除了教育教学还是教育教学,绝无二意。还有一个林若安,现在的公众号名是“若安小院”。她的文章永远离不开她的小院,文字是从院中的花花草草中长出的,花花草草被她的文字浇灌着,文字和花草一起茂盛。我还在温州的风清月明的博文中,看她跳舞,分享她美好生活的信息:儿子有女朋友了,结婚了,孙女满月了,给95岁的婆婆过生日了。她文风朴实自然,就是清风明月,做人的情致、为人的温婉、生活的韵味,全在文字里了。
我是打开博友管理中“我关注的人”和“关注我的人”的页面,写此文的。不能一一写他们,但一个个博名带着特有的气息来了:空谷幽兰、说话的鱼、雪明老师、枫丹白露、荷塘月色、伟大四方、江西黄山松、鹏鸣诗生活……
此时,要感谢新浪让我结下这一份份善缘。我在新浪安的这个家,有客厅也有园子。只要这个园子还开着,每天都会照常进去看看,开开门窗通通气息。看到谁作为访客来到了,还会照常端茶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