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炉香”,在光影中袅袅
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第一炉香》上映了。打算去看的那天,附近影城排片只有23点那一场,说是要周末才有白天的场次。那天就是想看,就看了23点那一人独看的专场。不写两句,对不起那“专”享。
原作当然是看过的,也看了对编剧王安忆的专访文章。信任王安忆和导演许鞍华的水准,至于豆瓣网的评分,以及网上的评论文章,倒不太在乎。尊重自己的感觉,乘热再温习一下原作,来写自己的观感。
改编电影讨好观众或讨好原作,讨来讨去总是讨不到好。《第一炉香》的导演和编剧,似乎没去卖力的讨好。许鞍华只想把它作成一部爱情片,希望通过这部电影“爱”一次,如电影广宣语所示:给爱而不得一个纪念日。王安忆想的是尊重原作,把原作的坑填一填,就是将原作的留白和隐匿填补出来。电影浅化了原作的主题,坑也填得不错,倒也符合电影艺术规律,也不违逆和埋汰原作。
原作当然不只爱情这一个维度,它有欲望的陷阱与人的沦陷,人性的复杂与撕扯,命运的注定与不定。破落户家庭为逃战乱从上海到香港,在香港撑不下去了又再回上海。可是少女葛薇龙自作主张不回去,想投靠姑妈——富孀梁太太,助她完成学业后,再作人生打算。她在不知不觉和亦知亦觉中,成为了姑妈诱惑年轻男子的诱饵,自己也就此沉沦了下去。电影看似没有深挖什么内涵,但只要看过原作,也能从光影声色中看到一些内涵。
葛薇龙初到梁家,被姑妈奚落,被女佣轻慢,让她决定留下来,看看再说的,竟是衣橱里各式各样,可供在各种场合穿的漂亮衣衫。人很容易被欲望征服。电影蒙太奇手法,将梁家豪华舞会的轻歌曼舞与葛薇龙试穿衣服的喜不自禁组合起来,预告了她后来的角色和命运。薇龙对此不是没有警觉,原作这样写道:“薇龙连忙把身上的一件晚礼服剥了下来,向床上一抛,人也就膝盖一软,在床上坐了下来,脸上一阵一阵地发热,低声道’这跟长三堂子(高级风月场所或高级私人会所)里买进一个人,有什么分别?’”晚上睡觉她做了一个梦,梦中她一直在跳舞,还感受到衣服那绸缎就像蓝色多瑙河河水一样,绕着她转。葛薇龙的心理活动和梦境,电影似乎难以表现,但好像长三堂子买进一个人,这话从女佣嘴中说出了。当事者想到了,旁观者说出了。小说、电影各表各的,殊途同归。
葛薇龙把自己唱诗班、合唱团的年轻男女带进了梁家花园。其中一个叫卢兆麟的,对葛薇龙有点意思的小伙伴,成了梁太的猎物,也实现了自己家境不容实现的留学愿望。而薇龙自己似乎也收获了一厢情愿、飞蛾扑火的爱。一个富家的混血和私生的乔琪乔,她不可理喻地爱上了。原作这样写:“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薇龙一下子就爱上了,完全失去了自己,也完全没了抵抗力。尽管知道乔琪是私生子,俊朗的混血儿,只会花钱,不会赚钱,而且继承不到财产。乔琪很会说情话,初见葛薇龙,就说:香港还有你这样的美人,我怎么不知道呢?言下之意现在知道了。还说:“爱情是看不见的火焰,爱情是不觉的伤痛。”这是中世纪葡萄牙诗人路易·德·卡蒙斯的句子,原作里乔琪只说:我要把它译成英文说给你听,只怕我没这个胆量。张爱玲点到这里,留白了。电影把这个白填上色了。少女就吃这一套,嘴甜,还是有诗意的甜。
葛薇龙和乔琪乔的“爱”,很快就进入了高潮。原作和电影都突出了那个月夜的床事,那个气氛有点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阳台会,乔琪也是翻花墙进来的。原作写:“她睡在那里一动不动,可是身子仿佛坐在高速度的汽车上,夏天的风鼓蓬蓬的在脸颊上拍动。可那不是风,那是乔琪的吻。”电影当然无法把这个感受表现出来,但床戏拍得比较节制斯文,重点把镜头放到了事后薇龙一个人在阳台上看月亮。月朦胧鸟朦胧的,整个人被月光淹得通明。“无数小小的冷冷的快乐,像金铃一般在她的身体的每一部份摇颤。”可是还没有等到要去作一个好梦时,薇龙就看倒乔琪和丫头睨儿抱在了一起。乔琪的不专情薇龙也是耳闻的,这回目睹了。
总该清醒了吧,是想清醒的,打算回上海重新来过。可又是台风停船,又是发高烧生肺炎。也许是下意识地不肯回去,也许是命运捉弄,暗示她回不去了。表现台风、风雨可是电影的拿手好戏,整部电影风和雨还真多,知道这是俗套的桥段,但这桥段不论电影角色还是观众都受用。这片子的镜头语言有王家卫的味道,是中年王家卫了,口味不那么重了。若大的梁府,无论是花园、舞厅还是卧室,镜头都很吝啬,很少有大全景,景深镜头几乎没有,很像王家卫的风格,暗示着人心理空间的逼仄,薇龙常常被逼到画面的边缘,像个边角料可怜兮兮的。人物中景或特写的背后,几乎都很杂乱,似乎人总是在一团乱麻中。镜头倒不像王家卫的那样晃动,色彩也不杂乱,稳稳的、沉沉的。陈设和衣着华丽,但不扎眼,从写实层面看,有美学的考量,有岁月的沉淀感,看着也还舒服养眼;往象征写意上靠,再华丽的袍子也是有虱子的,何必张扬呢。

薇龙嫁乔琪既是算计,也不是算计。既然回不去了,怎能不算计?明知乔琪连他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要谋划着养他,这又算哪门子算计?就算为爱而计了,谁让自己控制不住地要爱他呢。这是不是为爱而牺牲?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Love
after
Love”,爱之后的爱,薇龙对乔琪是有不满和失望的,且对方也不爱她。薇龙一副“我爱你,关你什么事?”的架势。这爱是低到尘埃里的卑微,还是高到云雾中的傲慢?

薇龙要怎样养乔琪呢?忙着为姑妈弄人,为乔琪弄钱。弄人,原作描写了,弄钱却没有细描。想想也是像姑妈那样,用老相好的钱,来养小白脸。电影来“填坑”了:婚后,薇龙要跟姑妈的老相好司徒先生一起去上海谈生意,薇龙做翻译,这就是去弄钱了。乔琪酸酸的又无力的反对。这样的爱,究竟是什么滋味?
原作的结尾有两段文字:
其一:薇龙婚后到湾仔市场“她在人堆里挤着,有一种奇异的感觉。……但是海湾里有这么一个地方,有的是密密层层的人,密密层层的灯,密密层层的耀眼货品……然而在这灯与人与货之外,还有那凄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起来只有无边的恐怖。”
其二:薇龙在湾仔街头,一帮喝醉的水兵,误以为她是卖笑的。薇龙被乔琪拥着上了车,乔琪道:“那些醉泥鳅,把你当什么人了?”薇龙道:“她们是不得已的,我是自愿的!”说完沉默。“乔琪没有朝她看,就看也看不见,可是他知道她一定是哭了。他把自由的那只手摸出香烟夹子和打火机来,烟卷儿衔在嘴里,点上火。火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他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
这两段文字在电影中都有很好的呈现。前一段的呈现,像王家卫的镜头,街道、灯光、货品,晃晃的、闪闪的,人也是歪歪唧唧的,是惶惑时的错乱,错乱中的恐惧,恐惧得神情不安。这看似实情实境,其实是象征,实中有虚。后一段的呈现是记实,镜头老老实实的。观众看到的是开在黑暗街道的车的背影,坐在车里的人大多呈现的是背影。只有一个除外,薇龙脸上的一行清泪,乔琪想到了,观众看到了。那车向着越来越黑的地方开区去。打火机的光,是车里唯一的光。对爱不忠的,吃着软饭的乔琪,也是有人性的,是怜香惜玉的,但也就那么一瞬。电影到这里戛然而止,那炉香还在燃……
我水平不够,无以评论,发发感想而已;也自视手低,眼就不那么高了,吐不出槽来。关于演员的表演,只能说一点外行花。彭于晏是我喜欢的,阳光帅气,眉眼中无一丝花花公子的基因。人们对他的出演不看好。王安忆对他评价却很高:他表现得不错,把乔琪轻浮的一面演出来了,把他特别深情的一面也演出来了。他创造了中国银幕上很稀缺的形象。我也觉得乔琪是一个诚实的花花公子,不骗自己也不骗人,脸谱化就成了单向人了。马思纯我不熟悉,不知大家为何不看好。葛薇龙很有主见也世故,但毕竟还是少女。她也有清纯的相貌,也楚楚可怜、期期艾艾,马思纯演出来了。再说:那心机也是初生,没经年累月,还未由里及表到脸上。内外有反差,也是有张力的。
看电影的那刻很享受,看完电影后一边回味、一边翻看小说,书香和光影中的沉香漾漾的。电影中填补薇龙弄钱的那段:司徒的不怀好意薇龙是心知的,为了钱为了情不顾了。光影中姑妈梁太还如影随形,亦真亦幻,虚虚实实。影影绰绰出物欲与情欲的迷幻、致幻性。人难敌它,小女子薇龙也不敌它,这是原作和电影共同写的潜台词。
先读原作,原作就是电影的前菜;先看电影,电影就是原作的甜点。二者不抢味,还互相提味增味,不妨慢慢地去品味。
(图片来自网络,参考文献:余雅琴:专访电影《第一炉香》编剧王安忆,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