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论述—论述“金融脆弱性”
(2011-11-05 14:52: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金融学 |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体系本身就具有不稳定的性质,一遇有外部冲击,就可能出发金融危机。商业银行、股票市场和汇率都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1、银行的脆弱性。当储蓄者对银行失去信心时,就会出现对商业银行的挤兑,导致其流动性严重不足,甚至破产。商业银行面对挤兑所显示出的脆弱性,深藏与其业务的特征之中。作为一种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功能就是通过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把对零散储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的债权。商业银行拥有的债权是商业银行的资产,当不良资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存款者就会担心他们的本金安全。如果发生意外事件,使得存款者完全失去了对银行的信心,他们就会纷纷提取自己的存款,导致挤兑。(1)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是商业银行难以有效筛选借款者并进行有效监督。商业银行难以有效地发挥监督职能的根源主要在于信息的不完全。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很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又难以对借款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银行需要承担借款者的道德风险。(2)银行自身也会存在不利于银行股东或存款者的道德风险。监管宽容就是指出于金融稳定方面的考虑,当一家商业银行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时,政府会采取各种措施予以保护,而不让其破产。这样,商业银行当认识到某类贷款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但如果有一些其他的金融机构在从事此类贷款,为了获取高收益的机会,它们也会跟进。(3)从制度上分析,商业银行管理者在经营业绩上获得奖励和受到处罚的不对称性也是导致其不能有效筛选客户的原因。商业银行管理者总是倾向于从事那些高风险,但一旦成功便会产生丰厚收益的信贷活动。(4)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特征也是导致其从事高风险贷款的重要原因。商业银行的自由资本只占其资金来源的很小部分,而且,银行的净值很小。其所有者从错误决策中可能招致的损失越小,它们从事高风险贷款的可能性就越大。(5)商业银行对借款者的监督较零散的储户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监督也是有成本的,而且交易合约也不可能覆盖所有的事项,不能做到完全有效的事后监督,这样,信贷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得到彻底解决,商业银行不可能完全消除借款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2、金融市场的脆弱性。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是一个意外事件的冲击导致人们信心的丧失时,极易引发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价格的急剧下跌,从而严重扰乱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秩序。(1)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对它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的一个贴现值。但是,未来的现金流是人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来预测。由于信息不完全,要对未来的事情完全“先知先觉”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人们在判断金融资产的价格时,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导致了人们在进行金融资产投资时,具有“羊群效应”,在金融资产投资中具有跟风操作的现象,当股票市场价格上涨时,人们就跟着买进;反之,一旦股票市场价格出现逆转下跌,就跟着“卖出”。(2)可能导致股票市场过度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交易和市场结构的某些技术特征。交易制度中的任何便利低买高卖的技术性特征都可能加剧股票市场的波动性。(3)股票市场最大的波动性表现为股票市场泡沫的形成和崩溃过程。金融泡沫是指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陡然涨价,开始时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有吸引新的买主——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盈利能力不感兴趣。随着预期的逆转,接着就是价格的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理论上讲,当金融资产的价格超过了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时,我们就认为出现了金融泡沫。判断股票市场是否出现了泡沫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标准就是平均市盈率。当股票市场的平均市盈率过高时,股票市场就可能出现了一定的泡沫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