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之“生”:浅谈生命、生存、生活——读《平凡的世界》

(2022-04-02 14:46:22)
标签:

奋进前行

分类: 娱乐世相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小说《平凡的世界》描述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农村,那些淳朴得如同黄土地般的人们,为了生活长年累月地劳作,仿佛他们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劳动。小说里的近百号人物,无论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是政府的工作人员,对人生的意义提出了深刻的思考与理解。小说《平凡的世界》里的老孙家,像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多数家庭,上有老、下有小,正赶上国家的大变革时代,家庭生活条件差,生存极其不容易,温饱问题尚且艰难,正是这样普通的人物,用生命诠释着完美的人生,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人生的自尊。

小说创作一般要从主题、设定、视角、人物、情节、对白等六个方面来讲述,而《平凡的世界》更像是一幅饱蘸着苦难和沧桑的巨大画轴,随着依次递进的大时代的节奏,呈现出写意的风土人情、山水故事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心情随之起伏澎湃,有时候犹如身临其境,有时候亦会潸然泪下。故事围绕着老孙一家子,一直讲到村里的群众、干部,市里的、省里的,从老孙家生活的双水村,到石圪节公社、原西县,一直延续到市里、省里,一个个人物,一幕幕场景,复杂的矛盾和纠葛,故事里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仿佛是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生动鲜活地浮现在读者的脑海。

老孙家的儿子名字“少安、少平”取之“平、安”二字,寄托了父辈最朴素的愿望,大儿子在黄土地上埋头苦干,面对艰难困苦,勇于摸索,艰苦奋斗,成就了一番事业;小儿子一心向往着山的外面的世界,经历了挫折磨炼,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给女儿取名“兰花、兰香”,像山里土生土长的花儿一样绽放,大女儿如普通的农村女子,在时代变革中任劳任怨,执着于自己的平平淡淡的生活;小女儿从小懂事,和许多农家子弟那样子懂得父辈的辛苦,“像任何穷家薄业的农家子女一样,这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懂事了。她刚四岁的时候,就缠磨着让父亲给她编了一个小筐筐,整天挽在胳膊上,开始在院子外边的土坡下蹒跚着拾柴火;拾满了一筐筐,她就提回来倒在灶火圪,然后又跑出去拾。尽管她一天拾的柴火只够她妈烧两灶火,但她心里挺高兴——因为这两灶柴是她拾回来的。农民的孩子啊,他们的第一堂功课就是劳动!”

孙少安秉承了父辈吃苦耐劳的品格,成熟稳重,甘于奉献,一辈子普通平凡,虽然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但具有了敏锐的洞察力,在变革中寻求发展,从社会中汲取营养,昏黄的街灯照出他高大的身躯,脸蛋,身材和他弟少平非常相似,只不过因为劳动的缘故,显得更要壮实一些。高鼻梁直直的,也像希腊人一样。脸上分明的线条和两片稍稍向下弯曲的嘴唇,显得青年男子的刚骨气。从眼神中可以看出,这已经是一个有了一些生活阅历的人。尽管他只有二十三岁,但和这样的青年打交道,哪怕你有一大把年纪而且老于世故,也要认真对付的。”面对青梅竹马的感情,心里堵得慌,一时间难以放得下,但瞬间进行自我疗伤,从困惑的情感纠葛中冷静下来,勇于负荷家里的担子,经过斟酌后收获了家庭的美满,事业艰辛却也成就了人生,“头脑中迷茫的云雾顷刻间消散,滚烫的额头重新又凉了下来。他顿时感到他刚才的人情绪充满了危险。是的!一家老老少少都依靠和指望着他,他怎么能这样胡思乱想呢?不,他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相比哥哥孙少安,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孙少平多了读书人的矫情,幻想着书里的故事,有些热衷于理想主义,从骨子里蓬勃生长着的敏感,与落后的农村简直有些根深蒂固的隔膜,“青春激流打起的第一个浪头在内心渐渐平伏了。孙少平甚至感到了一种解脱的喜悦。他似乎觉得自己的精神比原来还要充实一些。他现在认识到,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应该按照普通人的条件正正常常的生活,而不要做太多的非分之想。当然,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生命里有一种亢奋的力量,是自由的,奔放的,不拘于农村的生活,构筑着在生存之上的生活蓝图,“他最为高兴的是,他已经跨过了十八岁的年龄。这就是说,他已经成人了。即使高中毕业回去劳动,也能扛起一头子了。从心理方面说,他现在也已经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在以前,他总觉得自己是个娃娃,得依靠大人。现在,即使没有大人,他也感觉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下去。”在思想上和精神上迫切需要改观,不满足于父辈们为了温饱问题简单地生存,不再像父辈们安身立命,不断尝试冲击因循守旧的生命价值,孙少平们想要一种生活得有滋有味的那种境地,“一整天在山里挣命,肉体的熬苦使精神时常处于麻痹状态——有时候干脆把思维完全‘关闭’了。晚上回到家里,唯一的向往就是倒在土炕上睡觉,连胡思乱想的工夫都没有。一个有文化有知识而爱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无法言语的。”

孙少平们敢想、敢干、敢挑战,对于理想的困惑孙少平们希冀挣扎,对于生命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生存的底线,而是设定了更深层次的生活理念,是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统一,是感性上和理性上的凝结,在学校中,他尽己所能找到各种书籍学习,在农村生活中,不为贫困而抱怨,只是想在生活的缝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状态,“过去战争年代,像他这样的青年,多少人每天都面临着死亡呢!而现在是和平年月,他充其量吃些苦罢了,总不会有死的威胁。想想看,比起死亡来说,此刻你安然立在这桥头,并且还准备着劳动和生活,难道不是幸福吗?”挣扎于命运的边缘,在苦难中磨砺生命,“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他已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关‘热爱’自己的苦难。”对苦难有着主动选择和迎接挑战的勇气,甚至能够将对苦难的体验升华到人生哲学的境界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和拮据显得从容淡定。从生长的农村融入了大县城,不仅仅逐渐增长了见识还获得了更多的生活阅历,对于劳动的体会从在土地上耕作转化到用劳动体现人生价值的阶段,“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平生极为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遇见了活泼开朗的田晓霞,孙少平在书籍中焕发了生命的新鲜血液,他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即使下煤矿这样的苦日子,他也是快乐着,他也充满了阳光,在潮湿阴冷的地层深处,在黑暗的掌子面上,他们之所以能够日复一日,日日拼命八九个小时,就因为地面上还有一个温暖而安乐的家。老婆和孩子,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太阳,永远温暖地照耀着他们的生活。在经历了晓霞意外死亡的巨大打击,他更加成熟起来,对于生活的主题焕发了新的认识,每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像孙少平这样的青年肩负着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用丰富的知识提升生命的内涵,体力劳动不单单是满足于生存的重复过程,而具有了改造生命的深刻内涵,他拒绝了脱离苦难矿工生活、拒绝了留在县城的机会,毅然回到了矿区,完成了平凡向伟大的蜕变“无论命运会怎样无情,他绝不准备屈服;他要去争取自己的未来!他要去走自己的道路!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向宗教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所谓人生之“生”,生命于人有了生存、生活之幸,亦有了生存、生活之不幸,才有了平凡世界的平凡,才有了平凡世界的不平凡。生存只是解决吃饭而已,可以食可果腹,可以锦衣玉食,可以像减肥似的节食,兰花和丈夫王满银就是这样的人,没钱了混个肚子饱,有钱了人五人六的,几乎没有长远的利益。而生命是一种成长,像一粒种子生根了发了芽,积极向着阳光生长,即使在某个角落,也尽可能地昂扬向上,孙少安们就是在经历了风雨见彩虹,在各种环境中适时地表现着不同的层面,读者会从他的模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生活更像是一种情怀,有时候会有晴天的灿烂,有时候会有雨天的潮润,有时候会有阴天的郁闷,孙少平们、田晓霞们就是从读书中获得了更多的东西,有种精神的力量让他们穿透世俗的眼光,在不起眼的地方怡然而生,用他们的个体汇聚了更多的激流,激励着更多的生命奋进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